作品介绍
中国金银器
作者:贺云翱,邵磊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3:49
所谓金银器,是指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 黄金,元素符号为Au,原子序数79,原子量196.9665。色黄纯正,极细粉末为黑色;耐腐蚀,既不与水和氧反应,也不与酸、碱作用,化学性质极为稳定。黄金的这一特性被中国古人归结为“真金不怕火炼”,并引申用来讴歌一切真实、美好的事物或情感。黄金的延展性极佳,制成金箔,最薄可达万分之一毫米;一克黄金可拉成2公里长的金丝,非常适宜制作具有精细工艺要求的饰品和器皿,同时又适用于对其他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 黄金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其广泛,不仅存在于地球上,也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科学家们还探测出巨蟹座中一颗恒星的表面存在多达一千亿吨的黄金,只是大气和外星球上的黄金目前还无法为人类所利用。金在地壳中含量稀少,且分布很散,多以游离状态存在,呈肉眼看不到的颗粒状,块状黄金极其罕见。往往一吨矿石,只含几克或十几克金;一立方米矿砂含金零点几克,就已经具备开采价值。由于开采难度和其他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类所开采的黄金很少,堪称金属中的稀罕品种。 在我国,黄金一般分为山金和砂金。山金也叫脉金,主要存在于石英矿脉中。含金的岩石经风化和侵蚀,被分离出来,和其他泥沙一起流入河中,金比泥沙重很多,会沉积下来,这就是砂金。人类发现较早的应是砂金,依其形而名之为麸金、瓜子金、豆瓣金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对黄金的描述:“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不生衣,百练不轻,从革不远。”这说明“金”只是各种含金矿物的统称。事实上金矿可细分为黄金、赤金、白金三种。因为黄金较纯,所以“为之长”,是金矿开采的首选。而金矿中含有银、铜的就分别称为白金、赤金。 银,元素符号为Ag,原子序数47,原子量107.868。色泽白亮,故称“白银”。凡金具有的特点,如延展性好、耐氧化腐蚀等,白银都具备。不仅如此,白银在所有金属中导电、耐热性能最佳,对可见光的反射性最强,化学性质也最活跃。银在自然界中呈单质状态的很少,多以硫化物状态伴生于其他有色金属矿石中,含量仅为铁的五百万分之一,但仍较黄金为多,故珍贵程度也逊于黄金。 关于我国金、银的产地,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山海经·五藏山经》就记载了砂金、山金产地26处。 根据《山海经》记载的大量史实的时代背景不难推测,吏前时代的先民在寻找金银矿方面,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至于古人究竟是怎样探寻金、银矿藏的,因史料阙如,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人一些纯经验式的零散记载中也能窥知一二。如用植物标识来找矿就是一种较为简易有效的方法。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认为,山上若有野生的葱,其下即有银矿;山上若生长冬青树,其下必然是黄金的隐藏处。土壤中含有不同金属微量元素,适合不同值物的生长,故此记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说,掘地遇粉子石,石皆一头焦黑,也表明地下含金。至于蕴藏银矿的山洞,其上也会出现一堆堆微带褐色拘小石头。 古人开采金银的方法主要有淘洗法和地下井巷挖掘法两种,具体须根据金银的分布状态而定。 淘洗法俗称“淘金”,主要用于砂金的提取。砂金沉积或金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1.要有含金岩石或金矿脉广泛出露地表,并经较长时间风化剥蚀;2.要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如山间洼地、河床、河漫滩等都是沉积砂金的优良场所,特别是河流弯曲度、宽度、坡度的变化十分有利于砂金矿的形成;3.河床底部的岩石最好是软硬相问。坚硬的岩石凸出,较软的岩石形成凹槽,金粒容易在槽中聚积。有关我国发现砂金的早期载录,有《管子·地数》所记:“金起于汝汉之右湾。”同书《轻重甲篇》载:“楚有汝汉之黄金。”这里的“汝”指汝河,为淮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境内,“汉”指汉水。此外,《韩非子·内储说》办载:“荆南之南,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丽水即金沙江。可见,至少在我国东周时期,汉水、汝河乃至金沙江的砂金,就已被广泛地开采了。值得一提的是,金沙江或许正是由于其河床富含砂金而得名的。 地下井巷深挖法适用于山金的开采,银矿的挖掘也大多用此法。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掘表明,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地下井巷挖矿石的技术,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同一历史时期,运用同样的技术手段采掘同样深埋地下的黄金矿,是不难想见的。《稽神录补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大意是说:江苏德兴银山古银矿在唐初曾大规模开采,山体内遗留有石柱,到唐天祜末年有人想获取留存在石柱内的银矿石,结果柱倒山塌,入者尽压死。这段记载所涉虽只是初唐地下井巷深挖法开采银矿之例证,但据此,则此前采掘金银及银矿之制,亦可得知其大略。 1984年,河北兴隆县发现两处面积相似的战国金矿遗址,规模较小,无矿道,沿金矿床露天开采。开采时除金矿床外,没有加宽开凿基岩,方法简单实用。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金矿。P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