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以前不姓秦,他们姓赢,世界上的事总是从无到有,祖先们的姓氏也一样。第一个姓赢的人叫大费,也称作伯益,不过,所有的事都是从一枚鸟蛋开始的。 五帝中的颛顼后代中有一个支系,部落首领的名字叫女修,是颛顼的孙女。有一天,女修在家里织布,忽然看到一只鸟飞了进来,下了一枚蛋,后人便把这只鸟称作玄鸟。玄鸟是什么鸟?有人说它是燕子,也有人说它长着四只翅膀,浑身淡黄色羽毛,喜欢吃鹰肉。还有人认为,那就只是只黑色的大鸟。 既然它飞进屋里下了一枚蛋,后面的事似乎就顺理成章了:女修吃了玄鸟蛋,不久后生下一个男孩,叫大业。和玄鸟一样,大业也是一个面目模糊、身份不定的人,后人认为他和皋陶是同一人,也有人说他是皋陶的父亲。他生于尧帝统治的时期,不但是东夷部落少昊的首领,也是古六安国始祖,更历经尧、舜、禹三世,是一位功高德厚的贤臣。 那时舜帝任命禹为司空,令其治水。禹说:“我可不行,有三个人比我更有贤能,更适合这个职位,这三人中就有皋陶。”但舜心里早有了打算,皋陶是谁啊?现在天下这么乱,坏人为非作歹,需要这么一个人来管一管。于是舜帝对禹说:“你去当你的司空,而皋陶么,就让他来当司法官吧。” 就这样,皋陶干起了法律这一行,而且干得有声有色。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说此后犯人就关在这里吧,于是有了“画地为牢”,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座监狱,并被后人奉为“狱神”。狱官上任的第一天要拜他,死刑犯在临刑前也要拜他之后才能就地正法。因为他长了一张鸟嘴,脸色青绿,于是几千年后人们都说,包公就是皋陶转世,因为他们长得一样吓人。他还在树皮上写了第一部《狱典》,归纳了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多项犯罪的轻重,给予不同的量刑————可见那时候天下的确是有点乱的。 一开始,皋陶用独角兽来决定谁有罪。这种独角兽名叫獬豸,又称直辨兽。也有人说,它就是羊,但只有一只角。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每当遇到疑难的案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皋陶就把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獬豸会把角指向有罪的那一方,甚至直接会把嫌疑犯顶触而死。这种方法被称为“触刑”,好像还很有效,史书称那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于是天下太平。 可是到了舜帝中后期,独角兽似乎就不那么灵了。经常出现错案,后来皋陶终于废除了触审制度,实行政、史分开,即定罪判刑与审查犯罪实施分开,以此制约司法官一人独断审案,避免错案的产生。 总之,在尧舜禹时期,皋陶是个功绩卓著的人。舜帝极为欣赏皋陶,便把他封于皋,后来,夏禹又将他选定为继承人。可惜,经历了尧舜禹三帝的皋陶已经老得不行了,他活了一百零六岁,绝对算是高寿,可还是比禹先走了一步,没能等到继位的那一天。 于是禹又推举皋陶的儿子为继承人,这就是大费,也叫伯益。 实际上,大禹治水时,因地疏导的治水方法正是伯益提出的。以前大禹只知道水来土掩,在采纳了伯益的意见之后,大禹才最终平定了洪水。禹受赏时对舜说,治水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这离不开伯益的辅助。于是舜重奖了伯益,先是封地于费(今山东费县),又赐给他一面皂色的旗,象征伯益的等级是禹的副手,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玉嫁给伯益为妻。 此外,伯益还发明了凿井技术,那是在更早以前的尧帝时期,伯益还只是个负责狩猎的头领。不过这个头领很会动脑子,他发明了陷阱,挖掘深坑后,用枯枝败叶掩盖,野兽经过就跌落下去,成了大家的美食。伯益的这种发明,让大家对他充满了钦佩。后来,突然发生大旱,好长时间没有下雨,河流也快干涸了,人兽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有一天,尧帝看到地洞中进出的蚂蚁仍然活得生机勃勃,便把这个发现告诉伯益,伯益心头一亮,继续深挖猎兽的陷阱,居然出了水。于是,人们有了水喝,也有了水浇灌禾苗,就这样得救了。可以说,没有伯益就没有井,没有井,人们就不能聚居在一起,就不能从村落发展到城市。 因此,后来有人说《山海经》的作者就是伯益,这一点电不奇怪。无论怎么看,伯益都像是一个了解山川河流,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家。所以在治水之后,伯益又受命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并管理草木鸟兽。 无论是治水还是驯兽,可都是技术活,一般人是做不来的。伯益似乎特别有这方面的天赋,治水时功劳卓著,驯兽也不例外,甚至会讲鸟语。因为鸟兽都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舜便赐予他赢姓,作为东夷少昊部落的继承人。 从此天下便有了赢姓。 而赢氏族人似乎也从此开始经营起了驯兽的行当,这是后话。 至于这第一个姓赢的人,尽管绝顶聪明,下场却并不圆满。大禹晚年时虽然指定伯益为继承人,但暗地里却搞了个阴谋。那时候还在施行禅让制,意思就是,无论如何,你得把天下交给一个有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可权力之下,人心终归是靠不住的。禹指定了伯益继位,却又在暗中为自己的儿子夏启培养人才,并把这些人安插到重要的部门,以使朝野上下都归心于夏启。 这种后人十分熟知的情节,在不谙权力斗争的上古时期多少还是陌生的,至少对伯益来说,是想也没想到的。但伯益是何等聪明的人物,虽然整日忙着治理山川、驯服鸟兽,可毕竟也曾帮助夏禹驯服过三苗啊!这点政治头脑还是有的。在继位三年之后,伯益就什么都明白了,或许更早就察觉出了异样。手下都是夏启的人,他还怎么管理天下?想了想,干脆退位让贤吧,自己也乐得清闲自在。于是伯益将位子让给了夏启,自己跑到箕山隐居去了。 也可能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么惬意,“隐居”二字包含的内容可太多了。比如一种说法就是,伯益在王权斗争中被夏启所杀。但不管怎么说,正是从夏启开始,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以后的儿子都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老子的位子了。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