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听唱翻新杨柳枝


作者:韦明铧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3:28


  玉究竟是怎么象征德的,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玉象征着五德,有人说玉象征着七德,有人说玉象征着九德,如此等等。曾见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三《玉五德七德》条云:
  《五经通义》云: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是曰智、仁、义、信、礼者,玉之五德也! 《札记》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是曰仁、智、义、礼、乐、忠、信者,玉之七德也!故君子比德于玉也。
  《五经通义》说玉有五德,同《说苑》称玉有六美,《管子》称玉有九德,大概意思其实相同。但是《留青日札》中所引《礼记》之言并不完全,而《礼记》里关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才是最完整的。
  据《礼记·聘义》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请问夫子,君子重视玉而轻视那些像玉的石头,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石头的数量多吗?”针对于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按照孔子的说法,玉的德行应该不止五种、七种、九种,而是十一种!玉在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见。
  同时,从一般的比喻、引伸,到无限的联想、附会,再上升为理性、哲学————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是怎样把一件本来极普通、极细小的事象,膨胀成极严肃、极神圣的理念的。
  孔子把儒家思想渗透到玉这种无知无觉的材料当中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一方面是不可阻挡的“礼崩乐坏”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是坚决要求“克己复礼”的主观努力: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神权已经解体,强权正在建立,当群雄并起而且多少代表了人民大众的人性觉醒的时候,尊卑有序的生活方式却被破坏得七零八落。这时候,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把他的道德观念灌注于并无生命的玉石之中,其实并不表示他的强大,而是出于他的无奈。如果一切社会秩序依然如孔子所想象的那样井井有条,他还有必要这样处心积虑地通过玉来到处宣传他的社会理想吗?
  儒家要求“玉不去身”,要求“比德于玉”,要求“守身如玉”,要求“宁可玉碎,不愿瓦全”,都表现出儒家的两重性:强大和虚弱。他们是强大的,他们把他们的理念或教义扩大到一切地方,哪怕是小小的玉,也被他们用来作为布道的工具;但他们又是虚弱的,他们明知自己的思想同人们的自然需求相对立,所以不得不处处设防,时时警告,提醒人们不要忘了他们的谆谆教导。
  玉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辅助教材”,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因为宣扬只有君子才配佩玉,玉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君子们纷纷以佩玉为荣,从而增强了君子们的道德自信心。君子佩玉以后,走路不能急躁,否则会使玉碰碎,故他们走路的姿态总是温文尔雅,不至于同小人们一道乱跑。玉佩发出的声音,清脆嘹亮,这就可以使得君子们的心猿意马常常得到收敛,不至于作出非法或无礼的事来。因为玉不离身,君子们人到哪里,响声就到哪里,处处有人监督,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偷听别人说话、偷看别人行为,从而证明自己光明磊落。 《礼记》中说,古代的君子是一定要佩玉的,身体左右所佩的玉发出有节奏的音乐,他们的行为就会整齐、大方、规矩、礼貌;由于他们的耳朵成天听的是玉的声音,所以其他私心杂念就无法去影响他们————“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难怪秦王要用十五座城市来换取一块和氏壁,原来他是想要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应当改写“完壁归赵”这个典故。
  把玉雕琢一番,佩在身上以美化自己,显示自己身份之高贵,这种意识的萌芽据说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现端倪。早期的玉佩,有单个的,也有成串的,虽然造型简朴,意义却超出了实用之外。玉佩从形制到含义的完善,与周代礼教文化的高度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当时能够佩玉的,基本上是贵族阶级。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是真理的话,那么贵族才能佩玉的社会存在,必然会产生佩玉代表贵族的意识。于是,用玉来象征地位、身份、品德、理念,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用玉来表达伦理,在中国已是寻常之事。有趣的是,玉雕本身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例如故宫就藏有一件元代玉器,叫“五伦图”。 “五伦”又称“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之间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此作为玉器体裁,具有典型的教化意义。“五伦图”玉器呈白色,长近三寸,宽近两寸,厚约三分。中心位置雕一孔雀,立于石上,上下左右分别是鹤、雉、鹭鸶与海东青,其间缀以牡丹和山石。在技法上,多用镂雕与线刻,富于立体效果,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但内容也许更加重要。各种禽鸟之间相互鸣唤和主次有序的情景,具有明显的寓意。《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禽经》说:“鸟属三百六十,风之为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易经》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在这些说法里,都隐隐包含着用禽鸟来比喻“五伦”的意思。元代是个短命的朝代,偏偏愈是短命的朝代就愈需要“五伦”来维系纲常。当我们今天看到这枚“五伦图”的时候,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慨。
  先秦时的玉器雕琢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以玉龙为例。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其玉质为岫岩玉,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类。
  商朝的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商代玉龙一般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这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龙头近似方形,龙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称“蘑菇形角”。玉龙的眼部,在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呈“臣”字形。商代玉龙以侧身玉龙为多,一腿一足,以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
  周朝是在商之后的又一个王期。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较商朝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即是当时周王室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周朝特别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玉器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周朝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玉龙的雕琢,能够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周朝玉龙的装饰较商朝复杂,出现了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直线雕琢纹较少。P8-12





上一本:民国时期店员工会研究 下一本: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听唱翻新杨柳枝的作者是韦明铧,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