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


作者:田涛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3:24


  第一章 走进百年
  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发育成熟的农耕经济不仅保证了民族的生息繁衍,也使中国文化表现为农耕文明的累积。高度发达的皇权和完备严密的专制体系,使政治成为中国社会统摄一切的权威,也对千百万民众造成了最酷毒的戕害。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原则贯穿于各个社会等级,使伦理道德成为国家、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
  这一切,勾画出中国社会的基本轮廓。今天的人们习惯把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称为传统社会,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中国社会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保持了一种恒定而缓慢的演变状态。
  当历史的长河流淌进19世纪的时候,变革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千年流变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按照人们职业、身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士、农、工、商四种人。以劳心为业、作为官僚阶级后备队伍的读书人地位最高,以农耕为业的农人其次,操持工商谋生者,社会地位最低下。职业等级的进一步细分,体现在民间对于九流————各种社会行业和角色的描述上。不过,他们对各色人物的排序与上层社会公认的标准多少有些不同:
  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
  三流天子四流官,
  五流公卿六流相,
  七买八卖九庄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
  三流地理四流推,
  五流丹青六流相,
  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修脚二流头,
  三流娼妓四流游,
  五流吹手六流轿,
  七奴八婢九茶壶。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天津卷
  各色人等纷纷纭纭的活动,构成了中国民众纷繁而形态各异的生活面相,也构成了他们的得意与失意。在传统社会中,四大得意之事是: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四大失意之事则是:
  寡妇携儿泣,
  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
  下第举人心。
  ————《古谣谚》卷八十五
  在中国,以力田为业的农民始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的生存方式构成了社会流变最主要的内容,也决定了中国社会基本的轮廓和色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再生产中,农人们相信世界是恒久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春种秋收的稼穑功夫中,他们懂得了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农耕文明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基本依据。几千年漫长岁月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少有改变,同样的故事被一再重复。在歌谣中,他们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
  乡下农人,田内存身;
  一双泥腿,满身汗淋。
  终朝劳苦,忘却时辰;
  直至日落,始得暂停!
  三季巴巴,惟望冬临,
  黄烟一袋,闲话收成。
  乡下农夫,田内去做;
  终朝乐少,满身汗多。
  忘却时辰,不知辛苦;
  直至日融,始得归窝。
  春耕夏耘,秋收其果;
  倘得年丰,一曲山歌。
  ————《民间歌谣全集》
  对田间劳作生涯的感叹,饱含着几分无奈,又可见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一丝自得。在小农经济时代,无缘进入社会上层的人们,把种地看做是最可靠的职业。有谓:
  著衣看家当,
  吃食看来方,
  种田钱,万万年;
  做工钱,后代延;
  经商钱,三十年;
  衙门钱,一蓬烟。
  ————《绘图童谣大观》
  历史上的中国社会,虽然战乱频仍,灾荒不断,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某些政治安定、风调雨顺的年代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辛苦劳作的民众,在某些时代也有机会获得温饱有余、相对安逸的生活,这使得乐天安命始终是民众基本的精神趋向。有的时候,这种满足感表现为一种闲适与无所求的生活态度:
  小棉袄儿,紧身靠儿,
  稳垂家中不出门儿,
  吃饱了,捡泡粪儿,
  逢五排十,赶个集儿,
  闲来了,没有事儿,
  去到庙台儿听讲古迹儿,
  就便是大皇帝,
  不如我们庄稼人儿。
  ————《民间歌谣全集》
  不过,倘若我们把这看做是农村社会的常态,也许会对民众的生活产生误读。换个角度看,农人的这种叙说其实仍然不脱理想化的痕迹。安逸的时代毕竟是少数,在现实中,农人的生活同样充满得意与失意。令他们焦虑的是:
  小孩没有奶,
  放羊崩了群,
  黑夜迷了路,
  炕上有病人。
  令他们欢悦的则是:
  天旱下透雨,
  家里盖新房,
  绝户生儿子,
  光棍做新郎。
  ————《风俗通》
  P44-48





上一本:当代云南蒙古族简史 下一本:红墙往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的作者是田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