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胡同氤氲
作者:张文彦,潘达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3:04
如果从高空向下俯瞰,什刹海就像一缕挽了两个扣儿的碧色缎带什刹海又称后三海,包括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又称西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湖相连,为人工导引玉泉山水入城汇流而成,面积34公顷,以后海最大。建国以后,什刹海乃被辟为公园。今日附近酒吧云集的热闹,只是在表面打破了什刹海的婉约宁静,她仍隐着千回百转的心思,让人捉摸不透。 这座宅院恐怕是全北京乃至全中国最复杂、最传奇的名人故居。里面住过”康乾盛世”的两位权臣、清代后期的三位亲王、宋代以后中国最杰出的词人,而最具对照意义的是,2000年封建制中国的末代皇帝出生于此,近现代共和制中国的”国母”终老于斯。 穿花拂柳到门廊 不过,在叩开厚重的历史之门前的寻访历程,却是相当轻松惬意的。从划分前海与后海的银锭桥折向东,沿后海北岸缓步前行,无论什么季节,都可见旖旎风光。深秋,树木扶疏,湖水与天空一样碧蓝,清风过处,银波闪烁,爽亮直透人心底;仲春,柳浪起伏,绿波隐隐,和风拂面,令人微醺。最可贵的是,与京城大大小小的皇家园林不同,这一带堤岸充盈着普通百姓兴兴头头生活的烟火气息:抖空竹的老伯伯、遛狗的家庭主妇,踢球的小孩子、垂钓的中年男子、偎在花木阴下的年轻情侣,还有湖面时不时荡过来的几艘木船、突然从水里冒出来的游泳者……让人感受到最平淡踏实,又最慵懒闲适的幸福,这在今天的北京,其实是一种奢侈。当然,这几年后海时髦得紧,酒吧声名远扬,出入的多了些时尚男女,但这些都市化的点缀还算安静,没有太损害后海的本质。P1-2 后 记--寻芳手记 这个春夏的雨水格外的多,北京城一不小心就被淹了几次。常常是上午出门时还天色湛蓝,日照充分,等到人扎进胡同寻访故居时,老天爷就变了脸,甚至会飞沙走石,接着就大雨瓢泼了,这时候,才觉得伞这种防水工具,打上也是自欺欺人的。 好几回我都不得不躲到民宅的门廊里,感觉北京这种四合院的建筑才真叫有”人文关怀”,长长的敞开的门房可以放下好多杂物,还容得几辆自行车,添上一个比较瘦弱的我,也是绰绰有余的。在这里或蹲或站,可以欣赏雨景,如果此时包中尚有些干粮可以嚼嚼,更是再惬意不过了。 下雨会带来不少好处,居民们看我湿漉漉的可怜模样,往往就不会嫌我叨扰,反而会耐心地给我讲解指引。尤其是一些长者,会饶有兴趣地看看我手中的相机,再说几段名人逸事,平添了生动的素材。有一次在梁实秋的故居躲雨,无聊之时我拿出路上买的鸭脖子来啃,结果引来一只黑溜溜的小狗(注意,此狗活泼可爱,绝没有一点”乏”的感觉),我献出了啃剩下的骨头,结果赢得了狗狗的主人的好感,这位很有气质的大妈,领我去拍了梁实秋的后院(平常她一直会锁着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在浑身湿透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找到想要找的地方,敲开门后,主人却不顾我的恳求,又决然地关住了门。 但更多地是享受到北京胡同的可爱,人们的热情幽默,还有一些小精灵时时出现在齐白石故居对面门檐上我发现多少年没见过的泥燕窝和雏燕,在西海看到美丽而奇异的水乌,在曹雪芹故居旁发现一只伶俐的八哥。特别难忘的是,我在燕南园时,有三五只可爱的猫咪一直跟着我,从冰心故居到马寅初故居,再到冯友兰的小院。它们围绕着我,用尾巴轻轻蹭过我的腿,在我停下来拍照时,它们也会停下来,懒懒地在柔软的泥土上趴下,打个滚儿,甚至依次横到我前面,我有时不得不请它们让开我的镜头。 在寻访中,我真的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名人故事,他们在我的眼中更具体、更真切了,我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或者多么偏激。在写作中,我有时候为他们忍俊不禁,有时候为他们而悲伤流泪。 这是一次长时间的旅行,从时间到空间,从身体到心灵,疲倦而幸福。 虽然北京很好玩,但一向觉得它不是一个很适合人居的城市。春天的沙子之外,这里的马路、人行天桥、公交车站等等基础设施,其不方便的程度往往令人匪夷所思。而这里的”现代化建筑”除了尺度很大,可以说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在这个城市住了很久,都无法对它产生亲切感。 然而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些爱上北京了。车一进二环,街道便变窄了,不再空阔得让人心慌,两边上了年纪的行道树,绿荫便笼了过来。除了那些我熟知的古迹,以前未曾领略过的,老胡同里那平静安详的生活气息让我沉迷。无法想象,我所追寻足迹的那些名人们,特别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果是住在今天的单元房里,还会不会有那样的创造力。 听说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只能希望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晚点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