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1888~1951),本名月生,后名镛,上海高桥人。青帮头目。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苦,最初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店当学徒,之后成为潘源盛水果店店员,绰号“水果月笙”。后来,他拜青帮通字辈陈世昌为师,列悟字辈。在陈世昌的推荐下,杜月笙人黄金荣门下,成为黄的一般随从。在为黄金荣包运鸦片、管理赌场等过程中出谋献策,得到黄金荣的赏识和信任,成为黄的得力助手。杜月笙渐露头角后,便开始培育自己的势力。黄退休后,杜月笙的势力膨胀,门徒数万,组有恒社。曾住敏体尼荫路钧福里(西藏南路122弄,今已拆),后迁至华格臬路216号,常住辣斐德路辣斐坊(今复兴中路553弄)16号,抗战初与抗战胜利后居住于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1923年,杜月笙组织上海难民救济会,任会长。1925年,组织慈善会救济贫苦灾民,被选为上海慈善总会理事长。同年,与黄金荣、张啸林合伙开设三鑫公司,运贩鸦片。是年,被法租界公董局委任为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曾任华董。1927年,与黄金荣、张啸林共谋组成中华共进会,帮助蒋介石清党反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杜月笙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1929年,开设中汇银行,自任董事长。1931年九一八国难期问,参与组织“上海市抗日救国会”,任救国会常务委员,捐赠飞机两架,取名“月文”号、“月辉”号。1932年,组织恒社。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参与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任副会长。1934年任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同年,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主持日常会务,同时担任总会下属机构救护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兼任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要求,从荷兰进口1000副防毒面具,赠送八路军作战部队使用。同年8月,与戴笠策划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成立苏浙别动队(后改名为忠义救国军)。上海沦陷时期,任协调国民党党、政、军、统的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募款、情报、锄奸等抗日活动。1937年11月离沪,先后到武汉、香港等地领导中国红十字会的募捐、救助、伤兵救治等工作,兼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区(广东、广西)赈济主任。1939年冬,在重庆建立人民动员委员会,联络各派帮会势力,建立恒社总社,组织中华贸易信托公司、道济公司等,筹建重庆医院,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发起组织浦东地方建设公司,任董事长,参与创建高桥中学。 在恺自尔路八仙坊曾有一家米号,名为“万昌米号”(恺自尔路96~98号),米号老板叫万墨林。万墨林是杜月笙的表弟,深得杜月笙信任。杜公馆迎来送往、财务家事等大小事宜都由他主持。作为杜公馆的总管家,凡出入杜门托事拉关系等统统要经过他,所以万墨林虽从未人过帮会,俨然已成了帮会总管。万昌米号是万墨林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设的,由他哥哥万兆荣主持,后又开设“万昌新行”。因万墨林的特殊地位,凡与杜月笙有瓜葛或想巴结杜的厂商团体等,都心照不宣地到万昌米号及新行购米,两家米号自然生意兴隆,很快成为上海最大的米店之一。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物资匮乏,尤其粮食趋于紧张。为了稳定粮食市场,国民政府采取限价政策,严禁囤积。而当时身为上海市豆米业公会、米号业公会、农会理事长的万墨林利用万昌米号囤积居奇,哄抬米价,以致在万昌米号门前,曾有市民因抢购大米引发死伤惨案。 1946年春,国民政府向上海粮商发放低息粮食贷款,以济粮商资金不足之难,并规定专款专用。万墨林以万昌米号及新行名义,独得两份贷款,但不去救急,还放高利贷获利。此外,他还帮助别人营私舞弊冒领贷款。结果,贷款发出后,粮价反而急涨,舆论大哗,引起众怒。当时,国民政府正发生权力结构调整,以蒋经国为代表的少壮派崛起,逐渐摒弃杜月笙这类帮会出身的势力,建立新的统治基础。再加上靠山戴笠的意外丧命及对蒋介石来说利用价值的衰退,杜月笙势力已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势下,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宣铁吾下令将万墨林关入看守所,监察院江苏监察使署闻风而动下令调查。6月,上海地方法院开庭审讯万墨林等。最终,杜月笙使出浑身解数,先以治病名义将万墨林“保释就医”,继而又以孔祥熙的长江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击。因事关孔家,此案便被一拖再拖,次年6月蒋介石当了所谓总统,颁布“大赦”,粮贷案与万墨林也被一赦了之。 1946年,当选上海市参议会议长,但随即辞职。1949年,杜月笙赴香港。1951年8月病故。 P236-238 随着城区的变迁,昔日闻名沪上的八仙桥区片已逐渐湮没。但其鲜明的特性,曾联结三界(法租界、公共租界、华界)、地跨三区(原黄浦区、卢湾区、南市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终将成为上海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记忆,难以被忘却。 2011年,原黄浦区、卢湾区被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昔日的八仙桥区片完全归属新的黄浦区版图。为了记录这块特殊的区域曾有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风貌,留存这段历史记忆,黄浦区档案局(馆)组织编写了这本《印象·八仙桥》。此书从八仙桥的源起、近代市政、特色建筑、商业发展、繁华娱乐、文教事业、市井生活及八仙桥的新生八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八仙桥区片最具特点的部分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曾发生在八仙桥区片的历史事件、与八仙桥区片有关联的历史人物、与八仙桥区片联结紧密的地点等作了链接介绍。 编写过程中,编委会成员查阅了大量档案、志书及其他书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以求最大限度地准确展现这一区片独特的人文特色和地域魅力。局(馆)长华骏几番审读书稿,逐字推敲,严格把关,促成了书稿的完善。此外,我们要感谢许洪新、马长林、范洪涛三位老师对书稿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商志刚先生为初稿的形成做出的努力,感谢陶俊、王佩佩两位老师提供的资源线索,感谢李建华、李圣恺先生在相关照片收集过程中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八仙桥区片情况复杂,资源丰富但相关资料零散,且编委会人手及认知所限,此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知者识者不吝教正,以使对八仙桥区片的记录与研究更加深入、准确与完整。 编者 二○一五年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