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首度失陷 中路蒙军的主攻目标是长江中游重镇襄阳。襄阳之北的唐、邓两州原属金朝,金灭归宋,但戍兵仍由金之降兵组成,被称作“北军”。他们与南宋军队之“南军”存在矛盾。端平二年六月,知唐州杨优密告北军统制官郭胜“有异志”。镇守襄阳的京湖帅赵范虽为名将赵方之子,却善言辞而乏实才,自到任后,以王曼、李伯渊等人为心腹,不顾军情紧急,朝夕饮酒作乐,“民讼边备,一切废弛”。此时他听到密告,也不讲策略,径直派人前去拘查。郭胜闻讯,即刻叛变,杀死杨优,北降蒙军。赵范得报,即命知随州全子才、知枣阳军刘子澄等率军平叛。七月,全子才等军在唐州遭遇蒙军,已因“入洛”之败而丧胆的宋军一经接战即弃兵溃逃。赵范再调知德安府王曼增援,但王曼也半途而返,却以捷报奏闻。由原金降将驻守的均州、邓州也相继杀死南宋监军,举城北降。闰七月,全子才、刘子澄因临阵逃遁而被贬官流放。九月,蒙军围攻枣阳,守将樊文彬告急,赵范却不遣兵救援。枣阳城中数千宋军日夜苦战,蒙军百骑攻城,于十月底攻破城防。樊文彬自杀,守军将士大多战死。蒙军乘胜攻下光化军、德安府。枣阳、光化、德安诸城都遭到了蒙军的屠城。 十一月初,蒙帅塔察儿率大军再至襄阳城北,与宋军隔汉江对峙。他遣使送信给赵范,赵范不启封而烧之。十九日,蒙军骑兵六千余人紧逼襄阳城下扎营。次日,宋军出战,先败后胜。蒙军便绕过襄阳,南掠峡州(今湖北宜昌),分兵进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宋郢州守将李复明虽力战而死,但郢州军民凭借城壁坚固,奋力拒守。蒙军久攻不下,乃将所掳掠的数万生口(俘虏)、牛马席卷北还,并将距南宋襄阳甚近的唐、邓两州民众北迁至洛阳西南安置,以充实地广人稀的中原地区。 刚刚转过年去,中路蒙军在得到补充后再度南下,而与此同时,赵范的爱将王曼却在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境内招纳了一支刚刚叛乱的北军,有四千八百人之多,并把这支军队带进了襄阳。这支北军进城后,引起了襄阳原守军的极大忧虑,可偏偏主将赵范对此满不在乎。二月,南宋朝廷听说蒙军又要攻襄阳,便派镇江都统李虎赶去支援。李虎一进城就大呼要剿除叛军,这使北军大为疑惧。北军终于在二月二十一日晚上纵火作乱,但是很快就被平息了下去。 这样一来,赵范不禁也对北军起了疑惧,便于次日早上召王曼进见,想要把前一天晚上北军作乱的事情问清楚。但王曼哪还敢来,立即带兵作乱,纵火烧城。赵范闻讯大惊,急忙命北军主将李伯渊前去平叛,没想到李伯渊也随之叛乱。赵范只得又命李虎出兵镇压。谁知李虎的士兵不但不平叛,还跟北军一起放火烧城,趁机劫掠财物,连李虎也弹压不住。这一下,襄阳彻底乱成一团,赵范再也不敢留在襄阳,急忙带着李虎等几名亲信,开西城门逃往荆州(今属湖北),连制置司大印都忘记拿了。 随后,王曼等人开城向蒙军投降,“城高池深,甲于西陲”的襄阳就这么轻易落入了蒙军手中。当时城内尚有官民四万七千余,钱粮不下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四库,也全部落入蒙军手中。蒙军进城之后就大烧大抢,襄阳一片火海。 襄阳在南宋号称“天下之脊,国之西门”,一旦沦陷,京湖战场门户洞开,整条长江防线也面临崩溃的危险。因为在中原与鄂州之间,或因大山相隔,或因水网纵横,通道都很狭窄,不适合大军通行,但在襄阳这里,因为有汉水这条长江最大支流的存在,就有了水运之利。如果从这里登船,可以直达鄂州江面。虽然在这条通道的后面,还有郢、复等州,但因为汉水的江面逐渐开阔,所以这几州都不具备控扼汉水、阻挡蒙军的条件,只有襄阳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说,如果襄阳不失,鄂州就不会轻易受到攻击,长江中游防线就仍然稳固。襄阳一旦丢失,鄂州前方则无险可守,蒙军从这里上可以攻川蜀,下可以达江淮,整条长江防线就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幸亏这是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仍处在摸索的阶段,对襄阳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所以在唾手得到襄阳之后,只是将此处的财产、人口一掠而空,就撤军了,只留下宋军降将游显留守。这就给南宋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使他们后来还有机会重新构筑长江防线。P14-16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