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厂类型的制陶术及彩陶绘制技法,反映了这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而且,从这种工艺传统的延续中,也使人们看到马家窑、半山、马厂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陶器基本上是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的,一些器物的内壁仍保留泥条的痕迹。大型器物的颈、肩、腹等部,都是分成几段或分别盘好后,再对接起来,然后,在轮盘上修整成器。陶轮也是施彩时不可缺少的工具。绘彩时,把陶器放置于轮盘之上,借助旋转的轮盘,用蘸满颜料的画笔,就可以绘出优美的图案。线条均匀、整齐、流畅及间距相等的平条纹,乃至波纹的纹饰颜色,深浅一致,无起笔、落笔的痕迹,当是把陶器放在转动的轮盘上作画,才可产生这样的效果。即使是二方连续的花纹,也是在陶轮上完成的。绘制这类较复杂的图案,先在器身上将拟绘的图案画面分成若干等分定出几点,而后转动轮子,用弧线、斜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从而完成整幅图案。利用轮盘绘制彩陶图案,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彩陶的成批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夏、商、西周时期 夏代的敦煌先民主要是氐、羌两种部族。氐人定居于河谷、平川等较低地带,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耕部落人群,兼营饲养业和狩猎;他们继承了马家窑文化的冶炼技术,形成了冶铜业、制陶业和家庭纺织业。羌人是生活在草原、山地的游牧部落人群,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兼营农业种植。 西周时期,关中一带的周人开始向河西走廊及敦煌一带发展,周人、羌人、氐人错杂分布,周文化得到传播。这一时期,敦煌先民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的经济生活。敦煌各地普遍种植大麦、小麦、黑麦、粟、稷、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在农耕业发展的同时,家庭饲养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品种主要有猪、狗、马、绵羊、山羊和家鸡。西周后期,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的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 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敦煌文化遗存属于四坝文化类型的火烧沟文化和骟马文化。 四坝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年代为距今3900~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和西部祁连山以北地区,东起山丹,西至新疆哈密盆地,北及黑河下游,南涉疏勒河中上游一带。四坝文化晚于马厂类型文化,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并受到齐家文化和来自北方的某些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支独立的青铜文化。 火烧沟文化是一种独立的地区性青铜文化,年代为距今3900~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玉门清泉火烧沟发现了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石器、铜器和金银器。铜器种类有斧、镢、镰、凿、刀、匕首、矛、镞、锥、针、剑、管、锤、镜等,农具、手工工具、武器、装饰物、仪仗器等一应俱全。这表明包括敦煌在内的酒泉地区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冶铜技术,以及对各种矿产的开采、冶炼、制造和使用的较高水平。火烧沟文化的青铜制作是马家窑文化、齐家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论器型还是工艺水平,都较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有明显进步。P4-5 《敦煌文化与敦煌学》是“酒泉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酒泉市委、市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市长都伟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前言;副市长柴绍豪先生,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伟先教授,酒泉市政府秘书长贾洁先生,酒泉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玉福先生分别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2013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