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即位时,任弟弟廷美为开封尹,并进封秦王,做出一副要传位于他的样子。但随后又叫赵普以宰相卢多逊与廷美密划谋反为由,将他们逮捕。卢多逊流放崖州,赵廷美也在被贬涪陵县公后不久惊悸而死。 据史料记载,赵廷美获罪之后,满朝大臣无一人为之辩护。只有太宗的长子楚王元佐认为叔叔没罪,极力为他辩白。后来听到叔叔死在房州贬所的消息后,他又悲又怒,从此得了狂病。 是真狂,还是假狂?没有人说得清楚。 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儿子们在皇宫园林里宴饮射猎,因担心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次子陈王元佑去看望兄长元佐。元佐得知宫中举办了盛大宴会,皇子中只有他没受邀请时,悻悻地说:‘‘若等侍上宴,我独不与,是弃我也!”一怒之下,狂病大作,当晚将自己宫里所有的妃嫔奴仆锁在一间房里,随后点燃了房屋。大火一夜未熄,映红了京城的大半个天空。 太宗赵光义羞恼异常,一纸诏书将元佐贬为庶人,送往均州(今湖北均县)安置。后来在百官的再三请求下,才改为京城南宫居住,派专人看守,使其从此与世隔绝。 至于陈王元佑为什么要在宴席结束后跑到楚王府中?他到底对兄长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一般认为,这次谈话是激起赵元佐发狂、放火的直接根源。 老大元佐被贬,皇位继承人按顺序就轮到了老二元佑。赵光义比较迷信,认为“佐”“佑”相对,很不吉利,于是将元佑改名元僖。雍熙三年(986)十月九日,任命陈王赵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确定了他的继嗣地位。 据《宋史·宗室列传》载:“元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的一天,元僖早朝,见天色尚早,宫门未开,就到门外的待漏院坐等,忽觉身体不适,先还强忍,后来实在不行,被随从送回王府。太宗朝罢赶来探望,尚可言语,急唤太医,然太医未到,气息已绝。 据说,这次太宗哭声凄惨,彻夜不寐,与前几次哭兄弟、哭侄子截然不同。后来,他还作了《思亡子诗》以示近臣。 对于赵元僖的暴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一种传说,说赵元僖暴死是侍妾张氏下毒所致。赵元僖不喜欢正妻李氏,却宠爱侍妾张氏。张氏恃宠而骄,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捶死者,又逾越制度厚葬其父母。李夫人看不惯张氏的作为,常有呵斥。张氏因而怀恨在心,打算毒杀李夫人,但却误打误撞地毒死了赵元僖。 知子莫若父 随着年事渐高,太宗心头最大的隐忧是谁来继承他的皇位。他先是征求当时著名的星算家王处一的意见,王大师认真地前掐后算,认为老三襄王元侃一定可以入继大统。此时,太宗想到了寇准。寇准少年得志,在朝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此前,寇准因与枢密院知院张逊不和,当着太宗的面相互揭短,吵吵闹闹,太宗大怒,撤了张逊的职,也把寇准贬往青州。这次涉及立太子一事,宋太宗便干脆将寇准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有一次,太宗在后宫召见寇准,直截了当地问:“据你看,我的几个儿子,谁可以承继大统?”寇准不想当着这么些容易惹是生非的侍从的面,直接回答这样敏感的问题。他从容地对太宗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储君,应当避免向三种人征求意见:一是女人,也就是皇帝的后妃;二是中官,也就是贴近皇帝的太监;三是近臣,例如我。————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切近的利益,而陛下,却是在为天下人挑选未来的君主。” 寇准这段充满政治睿智的话,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太宗的问题,却是对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宋史》对寇准的这段话评价很高。其论曰:“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 太宗低头沉思良久。然后让身边所有人都退下,只剩他和寇准,然后问:“你看襄王可以吗?”寇准回答说:“知子莫若父。圣上既然认为可,就应该立即做出决定。”太宗见寇准真心支持他的选择,立即让襄王做开封尹,改封寿王,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 有一次,太子祭祀太庙回宫,京师的人争相观瞻,拥道塞途,赞不绝口:“真是个少年天子啊!”话传到太宗那里,太宗不高兴了,召寇准问道:“人心这么快就归到太子那里去了,把我往哪里摆呢?” 寇准显出非常高兴的样子,对皇帝又拜了拜,祝贺道:“此社稷之福也。” 这句话掷地有声,解除了太宗的疑虑。太宗回到后宫,给嫔妃们讲了寇准的回答,嫔妃们也群起向太宗祝贺。太宗高兴了,再次登殿,把寇准召来,两人碰杯喝酒,喝得酩酊大醉。P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