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请叫我楚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率领文武百官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从此拉开了东周的帷幕。在东迁的过程中,周王朝元气大伤,而拼死护驾的秦襄公赢开、晋文侯姬仇和郑武公掘突脱颖而出,秦国、晋国、郑国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齐国、鲁国、宋国等传统强国也在不断壮大。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周天子,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而率先向周王朝发难的,正是郑武公掘突的儿子郑庄公寤生。公元前719年,郑庄公突然率领大军,强行收割了周朝京畿的麦子。周桓王竞不敢征讨,周王室颜面扫地。十二年后,周桓王终于忍无可忍,亲自统帅周、陈、蔡、虢、卫五国联军,大肆讨伐郑庄公,结果被郑庄公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周桓王正要掉头逃跑,又被郑将祝聃(dan)一箭射中了肩膀,勉强忍痛突出了重围。回去以后,周桓王竟又不敢申讨,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彻底走下了神坛。 不久,消息传到楚都丹阳。当时正值盛夏,树上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扰得楚子熊通心烦意乱。熊通命人把令尹斗伯比请来,忧虑地说道:“斗爱卿啊,现在的形势对楚国大为不利啊。齐、鲁、陈、宋等传统大国依然坚不可摧,秦、晋、郑、卫等后起之秀又势不可挡,楚国本来就僻居南蛮之地,如果再不想办法奋起直追,恐怕永远也没有出头之日了。令尹可有什么妙计吗?”斗伯比笑道:“如果下臣猜得没错,君上已经有主见了吧!”熊通“嗯”了一声,“楚国之所以难有作为,主要是因为爵位太低。以前周平王当政时,各国诸侯还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天子被臣子射伤,竟然不敢申讨,看来天子也要坠落凡间了。孤家准备仿效先祖熊渠故事,自立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爱卿以为如何?”斗伯比想了想,缓缓答道:“主公果然高见,下臣佩服之至。不过,楚国放弃王号已久,如果突然恢复名号,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江汉诸姬对我国觊觎已久,如果挟天子之命,合力前来讨伐,恐怕会对君上不利。不妨先用武力制服诸侯,然后再考虑称王不迟。”熊通点了点头,又忧虑地问道:“可是方今天下,诸侯数以百计,楚国国小力微,如何才能制服诸侯呢?”斗伯比答道:“君上无需过虑。天下诸侯虽多,但像齐、鲁、郑、晋等大国,毕竟还是少数,而且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对我国构成实际威胁。南方诸侯中,汉江以西已被主公收服,只有汉江以东各国,尚不听从主公号令。而在汉江以东诸侯中,惟以随国最强,又是本地盟主,君上不妨御驾亲征,逼迫随侯与楚国结盟,如果连随国都愿归附,其他小国也就不在话下了。”熊通转忧为喜,决定立即御驾亲征随国。 熊通把大军驻扎在毗邻随国的瑕地,然后派大夫蘧(wei)章前去求盟。 却说随侯身边有一位贤臣和一个奸臣,贤臣名叫季梁,奸臣名叫少师。随侯却偏偏喜欢少师,处处疏远季梁。蘧章抵达随国后,立即向随侯禀明来意。随侯正在后宫饮酒作乐,猝然听说楚国大军压境,顿时慌了手脚,马上派人把少师和季梁叫来,询问退敌良策。季梁分析道:“从眼下实力来看,明显是敌强我弱。而楚国却先派使者求和,显然别有用心。君上不妨假装答应讲和,暗中却加强戒备,这样可保万无一失。”(P1-2) 宜城,这个汉江边上的旖旎小城,对我这个“外地人”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 小时候,听大妈大婶们唠些家长里短,不是张家的丫头就是李家的姑娘,又嫁到宜城去了。虽然那时候还不懂结婚是怎么回事,但从她们的口气中,还是能听出一丝羡慕、一分嫉妒。宜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我这个山里娃子的心里,引起了无限的遐想:它一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吧,一定是个很好很好的地方吧。不过,具体有多远,到底有多好,我没有概念,也不想深究————反正我也没有机会“嫁”到那里去。 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竞真“嫁”到了这里————我到这里工作了。记得第一次到宜城的时候,我从襄阳客运中心站出发,坐的是到宜城的长途汽车。令我惊奇的是,客车出了中心站,竟然一路向西,直到襄城汽车站后,才折行向南。这一段路我再熟悉不过了,正是我回保康老家的路。我第一次意识到,印象中“很远很远的地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事实上,宜城和保康只隔了一个南漳,不过几十里远罢了。 我更没有想到,宜城远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得多。她临江拥湖,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还有一望无际的农田。但更美的是她的文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辞赋鼻祖宋玉的故乡,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殉国地。同时,东汉《楚辞章句》作者王逸、唐朝《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清朝《襄阳府志》作者王万芳等,也都是宜城人。白起拔郢、伍子胥掘墓鞭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也都与宜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宜城可谓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她的故事古老而美丽。 当然,这里流传最广的还是“皇城”故事。记得第一次到宜城时,我从长途汽车上下来后,没有着急入住宾馆,而是打了辆的士, 绕着小城转了一圈。宜城市区不大,也说不上繁华,倒是那位健谈的的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哥听说我是外地人,随口给我讲起了楚皇城,说起了宋玉。我大学修的是中文,对楚国和宋玉也算知道皮毛,很容易听出的哥的故事里有“硬伤”,却又被他举手投足间的那种从容和自信所深深吸引。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整个城市都散发着这种气质,一种“阅尽人世沧桑,笑看人间繁华”的大气和淡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皇城气度吧,尽管已经不做“老大”很多年,但深入骨髓的那种雍容和大度,仍然会自然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但前年夏天的‘皇城’之游,却多少有些令人失望。我冒着三十五六度的高温,搭上了开往郑集镇的巴士,我想亲眼目睹一下楚国故都的辉煌。郑集镇只有一条主街道,从头走到尾,没有发现皇城的影子,连个标志都没有看见。我找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向他打听楚皇城的去处。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这就是楚皇城!”看到我惊讶的表情,他习惯性地补充道:“你说的是那两块碑吧?!”不等我回答,老爷爷把手往西南方向一指,“往前走小半里地,左拐就到了。”根据老爷爷的指示,我很快找到了那两块碑,兀立在两座低矮的土丘上,一块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沧桑的大字,另一块上则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旁边杂草丛生.几只蜻蜓迎风“站”在草尖上,警惕地注视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时刻准备“乘风归去”。我用手摸了摸冷冷的石碑,不禁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叹息。也许幸运的宜城人祖祖辈辈生在皇城、长在皇城,早已养成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超然心境,对一切都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了吧。 后来,又和同事们聊起宜城的故旧,大家总是以“有说头、没看头”一语以蔽之。但仔细追究起来,其实能说清楚的也不太多。对“楚皇城”“宋玉”等历史典故,不少人都还停留在似是而非的概念上,一旦触及细节,就语焉不详了;至于其他更为生僻久远的故事,就更加罕有人知了。我突发奇想,既然宜城人已对自己的历史习以为常,我这个“外地人”为什么不搜集点资料,整理整理宜城的故事呢?尽管我没有如簧巧舌,生花妙笔,至少有一颗拳拳之心,一腔腾腾热血,就让我权且充当一块引玉的土砖,一颗铺路的碎石吧。 令人鼓舞的是,宜城的历史文化也引起了主要领导的空前关注。近两年来,郑集镇的入口处便树起了楚文化味道十足的指示牌楼,楚皇城遗址边上修建了漂亮的展示厅,宋玉故居所在地腊树园村也变成了漂亮的宋玉公园。就像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一样,这些古代的景观突然都“活过来”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而这一切,也让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充分相信,哪怕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做一点基础性工作,我的努力总不会白费。而在宜城的故事中,“皇城”故事是发生最久远、跨度最漫长,也是内容最神秘、色彩最瑰奇的部分,我便首先截取了她作为鄢郢的185年间发生的楚国故事作为开篇,集中展示宜城的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 这本书能够付梓印刷,要感谢很多人的真诚帮助和无私奉献。我要感谢市委李诗书记,他在百忙之中挤出宝贵时间为本书作序,不仅为这本书增光添彩,也使本人深受鼓舞。我要感谢市委刘清喜常委,没有他运筹帷幄、精心策划,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我要感谢楚文化专家李福新先生和龙彩葆局长,李先生对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龙局长为我提供了所需的第一手资料,都让我获益匪浅。我要感谢市委办尚正坤主任、时涛主任、汪涛主任,没有他们的一再鼓励和鼎力相助,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我要感谢汤国政、邹治坤、李春熹、张海生、曲胜、屈广华、吴满、叶世剑柴光华、王向锋、谢厚国、陈鹏飞、连前勇、王建锋、王建伟、李青伟、曾斗等同事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感谢黄锋、庄梦奇、王海明、龚建桥、殷灵、许程程、王君一、马金龙等“同年”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有了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来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我还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他们是鼓励我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其他还有很多很多关心支持我的人,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点明,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欢迎方家和有心人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