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性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并包含在族群文化中的将自身视为或被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组成部分的特征。本书选取处于特殊地理区域的苗族族群为个案,观察其内部社会结构以及和周边其他族群的族群关系,对其族群性进行动态考察,凸显其族群性的特殊表现,及其因外在社会和政治环境变化而呈现的变迁图景。 具体而言,向轼著的《族群性的承变————苗疆边缘秀山苗族的生活》采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了苗疆边缘的一个苗族村(重庆秀山半沟村),从族群记忆、地缘和血缘、通婚圈、苗语使用、传统文化和象征符号、国家意识与族群心理等六个方面,对其族群性进行了剖析,发现苗族族群性的维系有其内在的机制和纽带,也因住地迁徙、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族群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改变其具体内容和社会功能。 向轼著的《族群性的承变————苗疆边缘秀山苗族的生活》是西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研究团队“流域与族群互动”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同族群间的交往和接触也更加频繁,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格局。被自身视为或被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特征的族群性有与生俱来的原生性特征,也有因外在时政的变化而改变的工具性特征,呈现出既稳定又可变的轨迹。本书采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了苗疆边缘的一个苗族村(重庆秀山半沟村),从历史时空维度,关注其族群性发展的过程,在族群记忆、地缘和血缘、通婚圈、苗语使用、传统文化和象征符号、国家意识与族群心理六个方面剖析其族群性变迁的规律及动因。通过对这个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苗族族群性的维系有其内在的机制和纽带,也因住地迁徙、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族群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改变其具体内容和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