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交往之道


作者:王想龙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2:10


  “天地人”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的智者看来,“天”主要指大气与气候;“地”主要指地质地理,包括岩石土壤与矿产资源;“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广义上包括一切生命体。天地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天地人”能否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进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呢?
  从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来看,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中庸圆通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则是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治理天下的基本思路,总体上是大同思想,和而不同。儒家讲究中和,中庸调和;道家讲究天和,道法自然;佛家讲究圆通,圆融无碍。虽然主张不一,但思考是相通的。
  在天人关系上,老子明确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遵循自然规律,要“天人合一”,不要天人对立。在此影响下先后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胜”“人定胜天”等思想主张,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天人关系的问题。然而,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还是“天人合一”这一主流思想。它强调的是“天、地与人”三者共生共荣,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和,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兵家,都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寄予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倡导天地人和谐之道,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自然哲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老子积极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要顺应事物自己生长变化的原则,不要生硬勉强去做。甚至明确提出“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是自然规律,追溯的是天地万物的总和及根本,讲的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有助于人们克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在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求得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孔子以“知天命”敬畏苍天,并躬身行之,而不曾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他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在“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明确地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对于天命的敬畏。在此基础上,孟子则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宇宙看作是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二为一。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来表明对天道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见,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心存敬畏,抑制浮躁,胸中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人虽渺小,但心存敬畏,灵魂深处即可清澄而庄严。仰望“天道”,我们不得不敬畏人性的崇高,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心灵的纯洁。
  然而,上文中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来源于子思。子思最先提出“诚”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诚”就是天道,努力去把握“诚”的过程,则是行“人道”的过程。只有达到“诚”的人,他们是不需要“思”和“勉”,就能够“从容中道”成为圣人。圣人就是具有“诚”的人.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可见,孟子直接继承了子思的观点,并且又进一步提出了“思诚”的思想主张。
  相比起来,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子,与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子,他们在哲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荀子同孟子一样,也极力地弘扬“诚”的思想,并将其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他说:“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期诚者也。”又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荀》)然而,荀子高扬天地之“诚”的目的,在于确证人道之“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荀子认为在以“诚”养心的基础上,更极力强调“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此基础上,荀子十分向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他认为在这种氛围中,即使朋友与你争论什么,那也是相互信任的表现。即使对方站出来批评你,只要他批评得正确,你就应该尊他为师。正所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子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修身》)同样,社会主体或政治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必须遵守诚信的原则,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反之,“己诺不信则兵弱”,“权谋立而亡”。(《王霸》)荀子从形而上的拷问到形而下的落实,表明了他将诚信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从而拓宽了孔、孟所提出的诚实交往的内容。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首先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和鬼神的力量。他提出书写历史是为了“稽其成败兴坏之道”,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无神论者王充则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物,是因为人有知识和智慧。从他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中,我们能感受到“人在自然界并不是完全消极无为的”这一思想。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主张,强调天与人各有长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刘过、刘祁、王廷相等人先后也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认为通过人的努力,人的意志和力量是完全可以战胜自然的。
  无论怎样,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就是世界,天地就是社会。人可以包藏天地,天地虽大,可是人心比天地更大。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既要懂规矩,又要学法纪,更不能无法无天。人要对天、地、人怀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身边的人,不可轻言污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服务社会。如果我们无视天地,不尊重事物、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调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那么,就不仅不利于人与天地的和谐,而且还会面临着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惩罚。P248-251





上一本:历史大丑闻 下一本:谋扫四海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交往之道的作者是王想龙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