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京味文化


作者:王勇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1:15


  三、合婚
  两家的家长在相亲之后,彼此都会找自己的家人、至亲好友相互商量。如果双方都比较满意,那就要互相交换庚帖,俗称“合婚”,也称“合八字”、“合年命”。这大约兴起于清朝年间。
  庚帖上一般都写着子女的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和地支),然后将其交给算命先生测看。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克,那就不能成婚。但也有个别人家坚持要成婚,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暗中给算命先生一些钱,让他在生辰年、月、日、时上加以改动,使得男女双方的命相相合,而这一方法被称为“破解”。由此可见,批八字本身并不可靠。除了看属相外,还要算命相。事实上,算命相和属相都是一种骗术。最后,负责合婚的阴阳先生依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出鉴定:黄道吉日与喜神方位、迎娶的日期以及婚礼上被所忌讳的属相,所有这些内容都将被写在一张红纸折子上,称之为“龙凤帖”。
  据资料记载:清朝时,只有通过命馆合婚后才能取得龙凤帖,也算履行了正式的结婚手续。直到民国时期,政府才规定男女双方到民政局办理结婚证书。
  四、小定、大定
  在男女双方合婚之后,首先要放“小定”,用以表示定亲之意;随后放“大定”,意味着男女的双方联姻已成为最后的定局。
  什么是小定呢?“小定”又叫“文定”,通常都是由男方送给女方一枚戒指,并戴在女方手上,用以表示女方已经有未婚夫,同时也是男方祝愿女方指细手巧,将来会做一些针线活计。但此时还没定迎娶的吉期。
  如果是讲究一些的“小定”,男方则要送女方首饰四样:戒指一个或一对镯子一对、耳环一对、颈圈一个。这些物品都象征着男方以“家法”约束姑娘,意为在其过门后要稳重。如果是满人,则要加送一柄“如意”,以表示祝愿。汉人则是以簪环和戒指等首饰为主。除此之外,还要送一些“大、小八件”之类的糕点。通常都需要用点心匣子装,避免用蒲包(蒲包意味着“稀松平常二五眼”),这在婚事上被认为不吉利,也不严肃。
  男女双方联姻已成最后定局则意味着放“大定”。有单放大定的,也有将放大定合并在“通信过礼”一并举行的,于是放大定就成了行聘(下茶、过礼)“纳采”、“纳征”、“纳币”的综合形式。女方向男方索要财礼多是在这一环节进行的,它也是买卖婚姻的一种集中表现。如果就是单独的放大定,则礼品要比放小定时更多一些,照例由男家送给女家一些首饰衣服之类物品。
  从放小定到放大定的时间比较长,一般相隔两三年不等。在此期间,双方各自操持和筹备,男的做家具,女的做嫁妆。女家在放定以后便约束姑娘不许外出,调息身体。临嫁前一个月内还要行“奠雁”礼(在古代的聘娶六礼中,雁是贽见的重要礼品。男方到女方家迎亲,首先要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也就是所谓“通信放大定”。通信以前,男方家索要新娘衣服尺寸单和“小日子”(预先问妥新娘经期,以便择嫁娶日子时好规避)。
  通信那天,“通书龙凤帖”是所有礼物中最不能少的,也就是现在的婚书,因为封面有金画龙凤,因此称之为龙凤帖。内容是:“伏以秦晋联盟,世笃婚姻之美,朱陈缔好,永偕伉俪之欢,时臻月期,爰卜良辰,钦遵御制数理精蕴,推察阴阳不降吉日,敬备奉迎,谨择于本年某月某日迎娶。一切趋避,详列如右:一、上下轿宜用某时,面向某方大吉。二、冠笄坐帐,面向某方大吉。三、合卺宜用某时大吉。四、是日忌某某某三相,临时避之大吉。于是爰修芜柬,祗迓莲舆,用布吉期,希惟惠照,谨启。某年某月某日通信大吉。”
  通书面上写着“龙凤呈祥”,封套外面写着“富贵荣华”,里面附着新郎原来的小帖,并附有古钱四枚。通信礼以外是“如意匣”、“鹅笼”(把一只或一对活鹅,先用胭脂染红,然后装在一个六角形的筒子里,再在上面盖上圆锥形的笼盖。据说这是替代古礼用的雁。因此,过去一听见谁家有鹅叫的声音,就知道要聘姑娘了。)和“酒海”(民间又叫老酒柜。据《凤翔县志》载:明代时,凤翔有个叫“昌盛振”的老作坊最早始做“酒海”。除此之外,还有经过女家送给媒人的羊腿或猪腿,也就是肘子,据说取意于“媒人跑断腿,赔他猪羊腿”。)等喜果。抬盒和酒笼等都是用红漆描金边的,每抬被两名身穿绣着红光金双喜字丝袍的抬夫抬着,一起送到女方家中。女家在收到礼品后,通常以靴、帽、文房四宝及糕饼作为对男方的答谢。
  当通信到门后,新娘要稳坐在炕上,首先由家人或亲友把男方的使者(大多为新郎尊亲)迎进客堂。然后使者便取出如意,放在新娘的膝上,再在新娘头上插上一两件簪钗,或者为新娘戴上指环和腕镯,最后说上一番吉祥话,新娘则低头不语。奠雁礼成后,就开始正式迎娶。于是,男、女双方都进入了婚礼筹备的紧张阶段。
  五、嫁妆
  不仅男方要给女方放大定和小定,女方也需要往男方送“嫁妆”,也叫“陪奁”,是娘家为出嫁的女儿送的物件。这种风俗始于何时已经无迹可考,但是却一直被人们延用。
  在京城,有钱人家预备妆奁嫁妆要够“抬”,有十六抬至一百二十抬不等。六十四抬为全份,三十二抬则为半份。“抬”要在结婚吉期的前一天送往男家,抬少的可以当日送去。嫁妆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中等的家庭大多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或四十八抬;贫者则为十六抬、十二抬,甚至八抬或六抬。有的是依据男家过礼的抬数决定的,有相应还礼之意。如果男家过礼为八抬,女家的陪奁要十六抬,原则上是以增一倍之数还礼。 而抬的样式似长方桌,有的像过去的茶桌和油桌,四面用红围子给挡上,上面的四边有荷花栏杆,也是两个人一抬。通常的家具摆设是樟木箱子(里面放四季衣服、鞋和帽)、子孙箱(里面放平日喜爱的物件、储蓄钱)、八仙桌、梳妆台。但必须要有一架座钟、一对盆景、一座帽镜、一个掸瓶(里面插毛掸)、一对烛台。还应该有脸盆、脚盆、尿盆和“子孙盆”。那时候也称女人出嫁有三宗宝,即“夜净儿”(马桶一类的容器)、“子孙盆”(一种木盆,一般用红纸包好后再拿五色线封口,等到新娘生孩子后再启封,用此盆给婴儿沐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和“长合灯”(灯具)。如果是富户,可多至百八十抬。
  在女方所送的妆奁中,除按照惯例不陪送剪刀外,剩下的也都很周全。首先是紫檀、花梨和硬木螺钿镶嵌的家具,比如:架几案、顶箱立柜、圆桌、方桌、琴桌、炕几、炕桌、方凳、太师椅和绣墩以及西式沙发和靠椅等。其次是古玩、挂屏、字画、挂表、座钟、金银首饰,而且各种化妆和生活用品也是应有尽有。
  当嫁妆被送至男方门口时,男方一般都会出来4——8人迎妆。在大宅府第,妆奁到后,当即由媒妁二人同新女婿前往女家“谢妆”:新女婿要来到上房中间,照例向上三叩首,这样便礼成了,双方也不需要客套寒暄。而女家虽然有她的父母或尊长在旁立候,但是并不接送,也不招待烟茶。
  P164-168
  整个一部近代史,所有这些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大事情,要么就发生在北京,要么与北京血肉相连。北京百姓就是这百年沧桑历程的见证人、亲历者。
  ————北京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大年
  [京味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恬淡冲和,超脱通达。
  ————作家刘一达在《有鼻子有眼儿》里说
  [要是没有豆汁儿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
  ————梁实秋先生晚年的北京情结





上一本:中国土家族 下一本:长安向西罗马向东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京味文化的作者是王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