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义龙著的这本《两周编钟音列研究》认为: 透过大量周代编钟测音数据可发现,西周编钟音列是以一弦等份节点为理论依据进行设置的,早中期涉及一弦上的四、五、六三种等份节点,晚期统一于六等份节点规律。这一数理可追溯至晚商,而延续到春秋早期。在两周之际随钮钟出现并运用于东周编钟的9件组设置模式中,正鼓音列始终呈现“徵—羽—宫—商—角”的五声排序,此应为与曾侯乙墓“均钟”弦序相一致的五声,此设置使编钟旋律性能加强。随着正鼓音列对变声的安排及侧鼓音由多声趋向统一,东周编钟逐渐实现着旋宫理想。 调音在钟,取音在弦,此乃钟弦关系的实质,钟弦关系自编钟出现之日便紧密相连。 孔义龙,1968年生于湖南平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召集人、副院长。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科研评价与社会服务专门委员会委员及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刘沛教授和著名音乐理论家周振锡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研究员和著名考古学家、史学家刘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传统音乐形态学。 2005年6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学术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2008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9年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2014年入选广东省第六届“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著作6部,参编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图书1部,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和“西藏大学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