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840-1949年的上海为中心,以社会变迁为视角,探讨了近代上海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所取得的成就和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近代上海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特征和若干启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人们的经济行为、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的经济属性日益膨胀,它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上海的文化产业已经拥有丰富的业态并具有了相当的产业规模,行业部门众多,企业数量众多,产品数量众多。近代上海的文化企业十分重视企业设施建设,如娱乐企业从吸引顾客的角度出发,注重以人为本,而报刊出版业则从提高出版质量和速度的角度出发,注重有机成本的提高。近代上海文化产业拥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多,市场域不断拓展。近代上海文化产业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也是上海乃至国家的重要税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开始朝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上海表现得十分明显。综观近代上海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历程,近代上海乃至中国的社会变迁对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姜虹女,复旦大学博士,上海大学博士后,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社科学部教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各类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