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遇见阿诗玛”为题,关注旅游活动中各种主体对阿诗玛传统文化的“社会继承”和“文化解释”,立体描写了与阿诗玛文化相关产品的“发明”和“消费”过程。我们认为: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彝族撒尼人不断发掘着族群文化符号,以适应游客的观光需求。凭借电影《阿诗玛》的影响力,当地行政部门、本地文化精英和旅游产业的从业者,将多元的撒尼文化复兴为一元的“阿诗玛文化”。以民问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阿诗玛”,在文化旅游的介入下,呈现为“百变”阿诗玛的文化形态。 巴胜超,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著有《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阿诗玛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寻找阿诗玛:人类学写作的四种文本》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文化旅游情境中阿诗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日影像志”。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等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