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经变画自北周开始,历经隋、唐、五代、宋,至西夏走向尾声。其间经变艺术由早期的萌芽、发展,到隋唐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创作了许多鸿篇巨制的经变大画,为后世的五代、北宋所借鉴和模仿。西夏早期的经变,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多数创作,也是在模仿唐宋五代的艺术风格,题材贫乏,缺少创新。经变构图固然有唐宋经变的饱满、严谨、对称和均衡等特点,但画面僵化、沉闷,缺少活力。西夏晚期,受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如回鹘佛教壁画的影响,开始改变对唐宋艺术亦步亦趋的模仿,探索着向表现本民族思想和审美意识的的民族化方向发展。作者借鉴敦煌经变研究方法,重点对敦煌经变发展进程中,西夏阶段经变的内容、形式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挖掘该经变产生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原因等,将处于敦煌经变发展尾声的西夏经变较为全面、完整和清晰地呈现出来。补充了黑水城遗址及西夏故地宁夏贺兰的宏佛塔出土的绢本、纸本及木刻版画中的经变作品,对经变画与尊像画之间的关系,以及榆林窟、东千佛洞中的经变与黑水城经变之间艺术风格的联系等,都进行了适当的阐释和分析,成为该书的上编。除此之外,王艳云还将西夏经变艺术中的情节构图、民族形象、全景山水画及建筑界画,专门独立出来列为该书的下编。 王艳云,宁夏大学古典文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现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美术学、设计学与西夏学。目前主要从事北京美术史、西夏艺术史与民国设计艺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