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进行了综合研究,涵盖丧葬艺术的不同层面:既考察了墓葬营建的工艺、流程,同时也分析了墓内主要的图像题材及其布局原则,以及每类题材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发展到对整个墓室的解读。 “空间”是本书尝试讨论的重要概念。研究涉及墓葬空间的表达、生产,以及社会空间、象征空间的构成与塑造。前两章首先探讨了宋金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脉络、墓内装饰题材的区域特征以及墓主群体的身份与阶层,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解读了图像程序的不同层次,展开对墓葬营建的流程、工艺的分析。同时还考察了该时期装饰墓对地面建筑、家居陈设的模仿和再现,指出墓室空间反映出日益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化倾向。 后三章从宋金时期装饰墓的主要图像组合出发,试图理解墓葬整体空间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宋金时期墓葬中的主要图像题材,研究提出墓内围绕墓主夫妇展开的活动,既强调家宅之中的生活氛围,同时具有礼仪意味,各类侍奉场景中隐含了供养、奉常的深层象征意义。另外,孝子故事、人物启门等其他装饰元素表明,墓主在死后的世界中还存在升天、超度、成仙等多种选择。这些场景的出现是宗教观念与丧葬理念互动的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理解墓葬和冥世的重要信息。宋金时期墓葬成为了一个融合世俗生活、丧葬礼俗和死后世界观等各种元素的有机组合。邓菲,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士学位。同年起就读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师从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于201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担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时期的墓葬美术与物质文化。近期研究课题包括:宋金元时期的墓葬艺术、丧葬美术中的复古、孝子图像与文本、宋元时期的儿童图像等。目前已在《美术研究》《民族艺术》《艺术史研究》《考古与文物》等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曾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雷恩第二大学访问,并任哈佛燕京学社2017~2018年度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