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外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一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是基于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始于某一确定性的发生基点而展开逻辑推演,最终以得出或确证普遍性真理为目的。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现状,论证人而为仁的价值合理性,进而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主体成仁为价值目的的整体理论。本书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传统思想中的相关哲学思考,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寻找出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的论断。 自序 一 传统视域与儒家道德的回溯 “视域”作为一种问题意识,诚如李振纲教授所言,“生态问题、世态问题、心态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基本语境或基本的问题意识”。于是,“传统”作为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依此审视历史存在与当下价值的意义衔接,而且为人们反思当下、建构未来提供借鉴与参照的重要视角。 在中国传统视域下,天地万物之间一直秉持和谐共生、整体圆融的生命世界观。天地宇宙不仅形成有机循环系统,生命本于自本自根之道,而且万物各自所道,道与道之间融通和合,道与物无间,物与我无对,人与我相与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与人之间和谐共融,“道通为一”,人与自然万物形成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传统。于是,在大生命传统视域下,人审视自身,环顾其群其类,仰观浩瀚宇宙,进而在自然维度上感悟“天”的生命赋予和价值意义。“天”不仅是人类与万物的生命本体,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真源。老子说天地不仁,孔子感叹天何言哉,庄子向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孟子引诗“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论证人的道德意识与理性自觉,既有世俗的智慧旁观,也有性的情感体验,又有道德上的价值诉求。道家把儒家所敬畏的“天”进一步为更本初的“道”,这是无情感、无目的,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绝对真实的生命本原。反之,儒家以主体之德将“天”、“道”或“自然”所表征的生命本真之境,援引下落到经验世界,将其理解为“宇宙间恒久的真、崇高的善、纯粹的美”。于是,在儒家传统视域下,道德成为人之为人的本真体征,更是作为人爱其类、致力实现天下归仁的价值依托。 二 传统视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价值衔接 思辨传统视域下和谐共生的本体根据:自然天道,人与天地万物皆恃之以生。道不仅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宇宙生成运转的自然法则,而且指向推衍人道价值原则的义理内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人通过仰观俯察而知幽明之故,通过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