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一章将讲述战前武汉的地理环境以及武汉在“中华民国”史中的政治地位。第二章和第三章详尽地讨论了1938年春夏之际武汉的军事环境,讲述徐州会战与日军围攻武汉时期那些漫长的、充满血腥的历史。这两章揭示了军事事件怎样使武汉产生的共治局面,战区主要军事长官如何与蒋介石共享权力。第四章表达了这本书的中心和主题,即军事史背后的人类故事,如武汉难民在应对战争创伤的过程中,如何给国家施加压力,促使国家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本书第五章描述了在难民社会的需求与残酷的军事现状的背景下,来自沿海城市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领导并使武汉文化活动出现戏剧性变化的。 对第五章问题的关注自然导出本书的第六章,该章审视了战时学生与青年的社会动员,这也是政治领导人与知识分子所重点关心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生难民体现了武汉精神,他们是社会服务的志愿者,在汉口大街上,在武昌的校园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在集会。最后一章讲述了国际社会对武汉危机的看法,讲述了国际社会对武汉危机的反应在十个月里所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到10月份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马德里效应”,这是中国宣传的胜利。 1938年,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该年春,因战争而导致的难民如潮水般地涌入武汉三镇。在那令人忘怀的十个月里,在那充满屠杀、绝望和英雄主义的气氛中,武汉人民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这场保卫战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本书中,美国学者麦金农通过一系列多视角和多方位的细致考察与研究,给读者完整地讲述了武汉保卫战和武汉陷落的故事,以及被围困的武汉是如何在文化、社会和政治上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历史。作者指出,在一批杰出军事将领的推动和帮助下,聚集在武汉的难民使武汉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转变,这些变化包括对政治多样化的容忍以及新闻出版的自由等。本书收录的照片均拍摄于当时,其中包括知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所拍摄的一些照片。1938年,罗伯特·卡帕与其他一些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一起,在武汉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个事实上的中国战时首都,见证了这场伟大的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