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不错案例集”。 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李牧破匈奴: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行动 历史事件: 当初赵王派李牧攻打匈奴。李牧连续数年不出战,只是操练兵马、收集情报,匈奴都以为李牧胆怯。公元前244年,李牧觉得时机成熟,果断出兵,一战而定。 华杉讲透: 李牧之计,在于一战而定。要一战而定,就要创造一战而定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就不战。很多人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行动;而不能等,其实才是一种焦虑。一焦虑,就容易乱动作;容易吃亏,还不如不动。 王翦伐楚:成事的关键——压倒性投入 历史事件: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让王翦去伐楚,王翦要求60万兵力,而将军李信只要20万兵力。秦始皇认为王翦胆怯,便派李信伐楚,结果大败。秦始皇又来找王翦,王翦依旧要求60万兵力,秦始皇准许,王翦果然大破楚军。 华杉讲透: 王翦始终要求60万兵力,是因为他懂得成事的关键——压倒性投入。而李信则贪巧求速,以致身败名裂。人们往往想要“多快好省”,即投入很少、回报极多、速度很快、质量还很好,这就是自欺欺人,要上当受骗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投入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能不能再多投入一点,而不是能不能少投入一点。要尽可能多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我们要的是成功,不是省钱。想省钱的人没出息。 秦始皇一统天下:团结不是大家的事,是你一个人的事 历史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华杉讲透: 六个国家,是无法相互团结的,只能团结在一个国家周围。你拿个大喇叭喊:“大家一定要团结!”有用吗?没用!团结,就必须有一个带头的,你只有自己站出来,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付出,愿意牺牲,才能把大家团结在你周围。如果六国中有一个这样的国家,那就不是秦国征伐天下,而是两雄逐鹿了。 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2》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不错案例集”。 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项羽乌江自刎:百战百胜,不如一战而定 【历史事件】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项羽败走迷路,被农夫骗到沼泽地,他自知跑不掉,对身边人说:“我起兵至今,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于是称霸天下。今天居然被困在这里!这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很终,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华杉讲透】 项羽临死还在自夸他的百战百胜。但是,自古的兵法,都厌恶百战百胜。因为,百胜让人骄傲,百战又劳民伤财,所以百战百胜就会导致灭亡,怎么不是“战之罪”呢?而且,你都百战百胜了,竟然还在打,证明你的胜利没有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胜利毫无意义。 萧何兴建未央宫:排场就是气场,能震慑天下 【历史事件】 公元前200年春,萧何负责兴建的未央宫落成。刘邦看见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很好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荡,战争连年,百姓劳苦。你怎么能把宫殿建得这么奢华?”萧何说:“正因为天下还没安定,人心浮动,所以才要壮丽的宫殿来树立天子的威严。”刘邦转怒为喜。 【华杉讲透】 当时很多英雄豪杰其实并未顺服刘邦,还在蠢蠢欲动。所以萧何建造华丽的未央宫来震慑天下。让人们在这宫殿下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放弃挑战中央的野心。这也是《孙子兵法》讲的“上兵伐谋”,用兵的很高境界,是伐掉他心里谋划的念头。排场就是气场,气场就是百万雄师。做企业也一样,办公室要有排场,客户才有信心;公司集体活动要有排场,员工才有士气。 贾谊提出削弱诸侯势力:学习解决问题,不如学习如何避免问题 【历史事件】 公元前174年,贾谊提出,可以把大诸侯国,分封成多个小诸侯国,以此削弱诸侯势力。可汉文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当时危险的局势采取纵容的态度,终于在他儿子汉景帝手里,酿成了“七王之乱”。直到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才终于采纳贾谊的建议,使诸侯势力逐步瓦解。 【华杉讲透】 贾谊果然有远见卓识,可惜汉文帝没听他的。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总是要等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懂得要有所作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三点:一是要提前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问题出现后,不光要解决问题,还要进行复盘,看以后如何避免;三是奖励那些避免问题发生的人,而不是只把问题出现后力挽狂澜的人视为英雄。 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3》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不错案例集”。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田蚡谗言让黄河泛滥23年:领导要会分辨下属说的话【历史事件】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改道,淹没了南岸十六个郡,汉武帝派十万人前去填堵。而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因自己的封地在黄河以北,不但没有遭灾反而收成更好,便利用汉武帝迷信的心理,进言说江河决堤都是天意,不能以人力强行填堵。汉武帝听取了他的建议,放任黄河泛滥23年,民不聊生。【华杉讲透】下属说话,往往先保护自己的利益,然后才为集体着想,毕竟没有私心的人太少了!当领导提出一个问题,下属本能的反应就是,如何回答对我有利,以及如何回答才能迎合领导。所以,领导一定要会分辨下属说的话,首先自己要公正、谦逊,不要错过下属的好建议,也别批评那些说得不好的。很后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的职责,是培养新的【历史事件】汉武帝曾多次要求各地推举廉洁孝顺的人才,但执行效果并不好,有些地方,整个郡连一个被举荐的人都没有。于是,公元前128年,汉武帝下诏规定,每年各郡国必须举荐人才。举荐的,受上等赏赐;不举荐的,问罪或免官。如此,“察举制”便成为两汉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华杉讲透】的职责,就是培养新的。所以,如果你的手下没有人才辈出,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任何一项事业想要基业长青,都依赖于源源不绝的人才。如果一个,他的部门只能出业绩,不能出人才,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危机。一旦哪天他不干了,他负责的那部分就会塌陷。李陵投降匈奴:服从命令,比勇敢重要得多【历史事件】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军押运辎重。李陵不愿跟着李广利,主动请求带五千步兵单独出征,牵制匈奴,不料却被八万匈奴骑兵围攻。经过数日的奋勇拼杀,虽打得匈奴损失惨重,但由于没有后援,又被叛徒出卖,李陵很终兵败,投降匈奴。【华杉讲透】李陵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在草原戈壁上,只带五千步兵,没有战马,没有后援,这样的作战毫无胜算,可侥幸心理却让李陵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另外还有一个管理问题——服从命令,比勇敢重要得多!汉武帝明明给李陵安排了辎重部队的任务,但是他一定要做老大,显示自己的勇猛。这样的人,是组织里不能用的人!带兵不是冲锋陷阵,而是组织管理。如果不服从组织纪律,哪怕结果是好的,那也是凶事。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4》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不错案例集”。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赵充国平定边疆:制定战略要服务于很终目的【历史事件】公元前61年,羌人先零部落胁迫罕、幵两部落联合叛变。酒泉太守辛武贤认为,罕、幵都是先零的帮手,应该马上攻击他们,取得军事胜利。而赵充国计划先招降罕、幵,逐步瓦解叛军联盟,再一举击败先零部落,达到边疆安定的目的。很后赵充国的计策被采纳了。【华杉讲透】人们总是急于行动,急于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找对问题。制定战略要始终服务于很终目的,而军事胜利不是很终目的,安定边疆才是。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战略重心。赵充国正是抓住了战略重心——只要解决了先零部落,其他的便会自然瓦解。如果军事行动不聚焦于这个战略重心,而是投入到其他地方,则既有损失,又无利益。冯奉世平叛:不要根据“实际困难”进行决策【历史事件】公元前42年,陇西地区出现叛军。将军冯奉世要求发兵四万,以敌军两倍的兵力迅速解决战争。但丞相韦玄成等人争辩“发兵一万即可”,因为秋收农忙正需人手。于是汉元帝决定发兵一万两千,结果前线惨败。幡然醒悟的汉元帝发兵双倍增援,叛乱才迅速平息。【华杉讲透】冯奉世要求调兵四万,为的是一战而定:投入大,风险小,成本低。而韦玄成等人的反对理由则毫无逻辑可言——秋收农忙和应该发兵多少有什么关系呢?汉元帝刚开始的决策,是典型的根据“实际困难”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进行决策。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人性弱点,人人都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尤其要警惕。梅福上书:没有自家人,也没有心腹之人【历史事件】汉成帝时期,太后母家王氏一族占据要职,权势滔天;靠前刑罚严酷,不少人因大胆谏言而获罪。前县尉梅福建议汉成帝下诏广开言论,以招揽人才,避免外戚专权,酿成大祸。但汉成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华杉讲透】所有人都一样,没有自家人,也没有心腹之人。自家人会祸起萧墙,心腹之人会成为心腹大患。就像一个企业,你如果信不过“外人”,把权柄都交给自家亲戚,那肆无忌惮贪污的就会是这些亲戚们;如果你有一些心腹,那你就是区别对待了另一些人,这不是一个正大光明的组织应该有的。作为,应该让所有人的才能都得到发挥,一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样,这个企业才会成为大家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可汉成帝无法理解这些,很后被舅舅家的王莽篡夺了天下。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5》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不错案例集”。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王莽查访荆州:做领导如果不耐烦,就只能等“死”【历史事件】公元17年,荆州等地上万百姓成了盗贼。王莽认为这是聚众叛乱,但官员查访发现,百姓是因为过于贫穷才成为盗贼的。可凡是照实回报的官员,王莽都愤怒地将他免官;而顺从王莽的官员,会说这些盗贼是应当诛杀的奸民,王莽就高兴地让他升官。【华杉讲透】要承担责任,就一定要“耐得烦”。人是情绪动物,都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碰那些烦心事。而当你成为领导人,你若表现出不耐烦,谁都不会来烦你,有什么灾什么难都不告诉你,你就只能等死了。秦二世就是这么死的,王莽也是这么死的。刘秀访求卓茂:懂得判断本末先后,是成事关键【历史事件】密县县令卓茂,在任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他是善言善行的模范。公元25年,刘秀即位为皇帝之后,首先访求已回乡的卓茂,并任命他为太傅,封他为褒德侯。【华杉讲透】本末先后,凡事你都要有判断。仗还没有打完,首都还没定下来,刘秀却先去寻访忠厚之臣、徇良之吏——卓茂。因为刘秀想让天下人看到,他是来安天下的,不是来打天下的。比较刘秀和更始帝刘玄,你会发现,刘秀始终在用皇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皇帝的行为方式来行事。朱浮劝谏刘秀:基业长青,全靠滴水穿石【历史事件】公元30年,许多官员奔波在赴任的道路上。执金吾朱浮上书,建议减少官员的替换:“刚刚上任没多久,上级严厉的督促和要求就来了。官员人人自危,害怕被弹劾,所以争相欺诈掩饰,建立虚伪的声誉。快速暴长的生物,一定夭折;仓促建立的功绩,一定崩坏。”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华杉讲透】朱浮的奏疏,说的就是你看问题的时间长度。国家如此,企业经营也是一样。但现在,越是上市公司,越容易重视短期行为,考绩周期变得更短,愿意为了看得见的利益,付出看不见的代价。基业长青,全靠滴水穿石;千年人性,无非拔苗助长。翻开本书,看刘秀白手起家,建立两百年东汉王朝,读懂基业长青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