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社会:以商周时期铜器流通为中心》借助了微量元素分组和铅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方法,将科学数据置于考古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在针对铜器生产来源和流通体系的研究中,首先根据铜器形制、纹饰、铭文、铸造水平等因素建立既反映文化属性又反映生产属性的考古学分类标准。在此分类标准基础之上,结合微量元素、铅同位素分析,探讨不同类别铜器使用原料来源的异同。由此可将铜器类别与原料类别进行对应,从而判断铜器的生产来源;进一步结合其他地区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则可复原铜器的流通体系。依此思路,该书对商至西周时期铜器资源的生产、流通情况做了系统研究,结合其他考古学线索,认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资源流通模式各有特点。 资源与社会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优选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再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古学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金文等文献资料,提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存在着各具特征的资源流通模式。三个时期可分别用“筑城聚珍”、“器料官营”以及“授命分器”来概括。很后,作者以中心与周边的关系为视角,阐释了资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机理。本书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的构建起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社会体系,同时也为考古和科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