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近现代中国内陆银行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上的变与不变。本书分析核心问题是1915年作为四川头一家民间银行开业的“聚兴诚银行”。该银行从成立到被共产党接收为止长达38年的历史中,从钱庄和银行折中的形式出发,1937年改组为有限责任股份银行,1953年公私合营,在组织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随着这些组织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营业方针在地域性营业路线和全国化营业路线之间以及商业金融路线和产业金融路线之间摇摆。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构成以及参与政治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变迁过程,可以说是如实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典型事例。
研究方法: 本书设定的研究视角如下:①探讨西欧·苏联为发端的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②探讨中国的商业秩序变动,③根据实例来解明个别银行的“内部结构”。本书主要以上述三个视角来探讨如下问题。在近代以后出现的内陆地区商业银行究竟是如何得以发展?银行的经营者在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动规定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何种关系?通过研究这样的过程,我们如何看待近现代中国本身的面貌?本书从近现代中国内陆银行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上的变与不变。本书分析核心问题是1915年作为四川头一家民间银行开业的“聚兴诚银行”。该银行从成立到被共产党接收为止长达38年的历史中,从钱庄和银行折中的形式出发,1937年改组为有限责任股份银行,1953年公私合营,在组织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随着这些组织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营业方针在地域性营业路线和全国化营业路线之间以及商业金融路线和产业金融路线之间摇摆。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构成以及参与政治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变迁过程,可以说是如实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典型事例。
研究方法: 本书设定的研究视角如下:①探讨西欧·苏联为发端的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②探讨中国的商业秩序变动,③根据实例来解明个别银行的“内部结构”。本书主要以上述三个视角来探讨如下问题。在近代以后出现的内陆地区商业银行究竟是如何得以发展?银行的经营者在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动规定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何种关系?通过研究这样的过程,我们如何看待近现代中国本身的面貌?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书采用的史料如下:①在重庆市档案馆收集的有关聚兴诚银行的档案史料;②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国史馆收集的有关国民政府财政部的档案史料;③在重庆出版的报纸·杂志类史料如:《重庆商务日报》(1914-1951年)、《四川经济月刊》(1934-1949年)、《聚星月刊》(1915-1949年)等,④《四川经济参考资料》(1938年)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关于聚兴诚银行的回忆录;⑤相关人员的口述调查记录。本书利用这些多方面的史料,实证地研究民国时期到人民共和国初期银行业的发展过程,此前,在日本没有类似的研究著作。 本书从近现代中国内陆银行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经济上的变与不变。本书分析核心问题是1915年作为四川头一家民间银行开业的“聚兴诚银行”。该银行从成立到被共产党接收为止长达38年的历史中,从钱庄和银行折中的形式出发,1937年改组为有限责任股份银行,1953年公私合营,在组织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随着这些组织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营业方针在地域性营业路线和全国化营业路线之间以及商业金融路线和产业金融路线之间摇摆。同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构成以及参与政治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聚兴诚银行的变迁过程,可以说是如实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典型事例。 研究方法: 本书设定的研究视角如下:①探讨西欧·苏联为发端的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②探讨中国的商业秩序变动,③根据实例来解明个别银行的“内部结构”。本书主要以上述三个视角来探讨如下问题。在近代以后出现的内陆地区商业银行究竟是如何得以发展?银行的经营者在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动规定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何种关系?通过研究这样的过程,我们如何看待近现代中国本身的面貌?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书采用的史料如下:①在重庆市档案馆收集的有关聚兴诚银行的档案史料;②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国史馆收集的有关国民政府财政部的档案史料;③在重庆出版的报纸·杂志类史料如:《重庆商务日报》(1914-1951年)、《四川经济月刊》(1934-1949年)、《聚星月刊》(1915-1949年)等,④《四川经济参考资料》(1938年)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关于聚兴诚银行的回忆录;⑤相关人员的口述调查记录。本书利用这些多方面的史料,实证地研究民国时期到人民共和国初期银行业的发展过程,此前,在日本没有类似的研究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