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广州番鬼录


作者:亨特     整理日期:2019-04-20 16:46:46

  ★ 16开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版1印
★ 作者亨特终其一生,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达四十年,经历了中西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情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 《广州番鬼录》初版于1882年,1911年和1938年两次再版;《旧中国杂记》初版于1885年,1911年再版;两书所记的年代,有的迟至19世纪末期,但重点还是1844年以前的二十年间
★ 所记的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外,但重点则在中国南部,特别是广州和澳门
★ 两本书均为有原始资料价值的、关于早期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作品,其中的不少资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美国人亨特(William C.Hunter)是《旧中国杂记》(Bits of old China)和《广州番鬼录》(The Fankwae at Canton)两书的作者。他于1825年到达广州时,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旋被派赴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中文,次年返回广州。1829年在广州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为该行合伙人。1842年退休,1844年返回美国。其后又回到中国,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活动达二十年,并创设亭特洋行。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在旗昌洋行倒闭的几天后,他在法国尼斯去世。

《广州番鬼录一一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1825-1844》一书,主要描述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以前,外商在广州口岸活动的情形。“番鬼”是当时广州人对侨居广州的外国人的贬称。它起源于16世纪初期,刚刚到达中国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广州沿海的掠夺和暴行,引起人民的痛恨,因而被称为“番鬼”。本书也提到,外国人被看成一些“难以驾驭的番鬼——好斗、野蛮、吵闹的人”。可见这一称呼主要是由西方殖民者在广州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造成的,不能单纯以排外或时代偏见作解释。广州人民反对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一般西方人士是友好的,书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作者是当时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所记皆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之事,内容涉及早期中西贸易和中西关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广州自明未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中西贸易口岸。1737年又成为唯一的中西贸易口岸,在清政府的广州封建外贸体制之下,粤海关负责征收关税并管理行商,行商负责与外商并管理约束外商,黄埔被指定为外国商船的碇泊所,澳门为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这4个环节互相联系,又各自形成一套制度。本书对这4个环节有具体生动的描述。
本书于1882年初版,1911年和1938年两次再版。它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H.H.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5vol Ox-ford 1926、1929)同属具有原始资料价值的关于早期中西贸易和中西关系的著作,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重视,一再被广泛引用。

《旧中国杂记》则着重描述中国方面的情形。西方殖民者和史学家习惯于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称为“旧中国”,以相对于在不平等条约之下向西方列强开放的近代中国。因此,书名的“旧中国”这概念,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这是我们阅读本书时首先应注意的。书中所记的年代,有的迟至19世纪末期,但重点还是1844年以前的二十年间。所记的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外,但重点则在中国南部,特别是广州和澳门。两书虽然编次散乱,缺乏系统性,但各有侧重,可以互为补充。
作者是鸦片战争前广州仅有的几个懂中文的外国侨民之。终其一生,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达四十年,经历了中西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情形也有一定的了解。书中所记虽然带有殖民主义的倾向,但将其作为资料书来读,仍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旧中国杂记》于1885年初版,1911年再版。它与《广州番鬼录》同属具有原始资料价值的关于早期中西关系和中西贸易的作品。其中的不少资料,被中外研究者一再引用。

  简介
  《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岭南文库。





上一本:1803 下一本:湘军为什么这么牛2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广州番鬼录的作者是亨特,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