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志略》所见有两种本子,一是刻本,一是抄本,均产生于清乾隆时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云南省图书馆有抄本,贵州省图书馆有1966年油印本。此外,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刻本复印件。笔者所见国家图书馆藏刻本,系摄影胶卷放大复制,黑底白字;卷首有该书序,序言为楷书,尾署“乾隆癸未秋仲年同学弟枥园李俊序”,序末钤有篆书方形“李俊之章”及“枥园”印章两方;其后全书均为印刷宋体,每页由原文12面缩小组成,每面直排11行,每行20字,字旁有圆圈圈点;每卷各自分页,页数标号为阿拉伯数字,当为胶卷翻拍复印时重新编页而成;全书简装为1册,书末无一般刻本多有的校阅、刻版等类人名标署。而中科院刻本与国家图书馆刻本相关编目资料完全一致,二者系同本同源。民国年间,云南省图书馆自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传抄刻本副本回滇,成为当时该书在云南的仅见存留者。1964年,云南大学又藉云南省图书馆抄本复抄收藏。2004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梁公卿总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其第三辑《西南史地文献》中收录有该书“据传抄乾隆二十八年本影印”之本。刻本与传抄影印本同出于乾隆二十八年,两者格式相同,凡刻本中有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或遭侵蚀之处,抄本中均按字数留位空缺;两者中屡有脱误之字,而抄本笔误更多;有的地方甚至抄本缺漏一行、半行,而刻本则无缺。于此可知,刻本早于抄本问世,且为后者传抄之祖本;亦说明刻本出版数量极少,以至不久即促成了抄本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