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铁权所著的《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具体思路是,以历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建构研究框架,对近代中国的科学社团特别是医药卫生类社团做历时性考察,对各团体的卫生宣传做共时性解析,就科学社团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努力做细致阐述,揭示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变迁轨迹。在史料的运用上,以原始档案、报刊资料为重点,辅以回忆录、文集、日记、口述史料等相关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主要选取1886—1937年这一时间段展开。1886年中华博医会成立,一般被认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嚆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科学社团或陷于停顿,或被迫内迁西部,其发展大受影响,大多是勉强支撑,大不如前。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深入,西学中的“医疗卫生”知识也陆续传入中国,来华医学传教士拉开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序幕。20世纪特别是进入民国以来,随着政府社团政策的演变,一大批科学社团陆续诞生。这些社团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具体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乡村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为了达至zui佳的传播效果,尝试运用了多种传播策略;与此同时,诸社团积极开展卫生实践,进行医学调查,兴办医学教育,开办医院诊所等,为公共卫生的体制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公共卫生建设过程中,诸科学社团、政府、民众之间存在着极为微妙的关系。一方面,社团担当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者”和“同路人”,或献计献策,或密切配合,为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社团与政府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公共卫生的发展。进而,公共卫生运动中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形式化、不均衡等。公共卫生观念的彻底改变,并非朝夕之功,需依仗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