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即1993年,我写了《耶律羽之考略》一文,对当时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的一座辽代墓葬的主人进行初步考证。该文后来被刊登在1993年5月9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因被考证的墓主人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加之是此项考古中关于墓主人身份的diyi篇文章,所以当时在考古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之后我又先后写出了《耶律羽之及其族氏考析》、《〈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考释》、《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等几篇文章,分别在不同的学术会上交流并被一些报刊登载。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感觉这些文章虽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显得零散、不全面、不完整,遂产生了将论文结集成书的想法,让读者读起来有整体感。然而把几篇文章简单地印装在一起,又太过于机械古板。这些文章,谈学术性不怎么深刻,论可读性又不太通俗。虽然近年来,对契丹和辽的考古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著作量很大。但总的看,专业学术论文较多,普及性的大众能读得懂、有兴趣读的文章还是太少。而以前我写的关于耶律羽之的三篇文章,就像是三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虽然半径不同、涵盖范围不同,圆心都是一个,都围绕着耶律羽之其人、其事、其根、其迹。因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不同的写作目的、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同研究成果,故有时乍看好像几篇文章翻来覆去重复一个事,单看哪篇文章又都不全面。这样看,简单拼在一起结集成书确实既缺乏可读性也不协调。特别是回忆起在这些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搞了大量调查,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接触了很多人和事,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文字和照片。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好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有好多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东西。所以,zui终还是想把论文的酝酿过程、写作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文章形成的曲折过程,以及遇到和产生的一些趣事写出来,向读者一并作介绍。这样既能使有文史知识的人可阅读鉴别,也能使对文史知识掌握不多的大众能阅读思考,兼顾“看门道”与“看热闹”两个层面。同时,为增强资料性和可读性、便于读者直观了解全貌,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编写。在篇章组织上,每一篇都先叙述论文写作过程,类似“十月怀胎”,之后交出论文原文,类似“一朝分娩”,再附上相应的照片。这样一种写法实属不伦不类。这里借着《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一段话:“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耶律羽之墓和宝山壁画墓分别被评为1992年和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双双被列入第三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同时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后,再推出此书,算作是温故续新吧。 1992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境内的朝格图山南麓,发现了辽东丹国左大相耶律羽之墓。出土志石一方,墓志首题“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次署“蓟门邢明远撰并书”。洋洋千余言的志文,记载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墓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壁画数量之多、绘制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画技之高超属契丹考古方面首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宝山壁画墓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本书围绕以上两处考古发现和《耶律羽之考略》、《耶律羽之及其族氏考析》、《〈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考释》、《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四篇文章编写。这四篇文章都是作者20多年前写作完成并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学术座谈会、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权威报刊(《中国文物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上发表过的。在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搞了大量调查,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接触了很多人和事,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拥有了很多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东西。基于此,作者把文章的酝酿过程和写作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文章形成的曲折过程,以及当中遇到和发生的一些趣事写出来,集结成书,也算作对作者从政之余,研究辽墓考古20多年的一个大略的总结。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十分具有史料价值的耶律羽之墓出土文物及宝山壁画墓壁画精美照片多达100页,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两大特色,兼顾“看门道”与“看热闹”两个层面,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辽史、了解耶律羽之墓与宝山壁画墓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