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立、王昊、于慎鸿*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论》的“问题意识”源于笔者在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由此所展开的实践探索及相关研究。基于“纲要”课程特质及其定位的特殊性,究竟在其实践教学中应该解决哪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以什么为抓手?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为青年大学生所理解和认同并化作自觉维护与践行的行动?如何构建 “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长效工作机制,从而配合课堂教学有力论证“三个选择”的历史正确性和必然性,有力回应通过否定历史上的重要***、英雄人物来制造认知混乱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结合东西方高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所走过的历程及其研究,结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围绕“ 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所开展的校内实践教学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结合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未来发展总体趋势,笔者对在“纲要”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包括“纲要 ”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意义、过程监控与 *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研究,认为必须从组织资源、工作机制和活动内容三个方面着手,有效构建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从而谱写“ 纲要”社会实践的新篇章。 本书主要探讨了: “纲要”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链接应突出动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 ; 建构的社会实践教学的顺承链环, 应包括实践基地的甄选基础保障、实施过程的管理举措和效果评价考核等三个模块 (即对应前、中、后三段) ; “纲要”实践教学, 要立足于实际, 结合国情、省情、校情, 激发“纲要”教师的潜能, 并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等现实条件, 谋划对策、开展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