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这些情态动词的语义、用法及情态演变路径,同时描绘先秦情态动词系统的整体面貌,并与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较,指出先秦情态动词与之相较下的共性与特性。 本书共分为七章。在*章中首先说明“情态动词”的名义,接着探讨“情态”一词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义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并从跨语言的情态研究成果入手,寻求适应于先秦汉语实际情况的情态界定方式,*后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回顾了汉语情态动词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从动词语义及语法表现两方面对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做出新的界定,同时将先秦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类型分为认识、道义、动力及条件四类,并列出先秦汉语中所有可表达这四类情态类型的动词成员。在划定出本书研究对象的范围后,根据情态乃以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为中心语义的特征,将先秦情态动词分为典型情态动词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两类。典型情态动词指的是可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的动词,非典型动词则为上述成员以外的动词。非典型成员另,依是否表主语能力或意愿分为非典型情态动词(一)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二),前者主要包括传统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研究中可表主语指向情态的成员,后者则包括上述两类情态动词以外的其他成员。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这些情态动词的语义、用法及情态演变路径,同时描绘先秦情态动词系统的整体面貌,并与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较,指出先秦情态动词与之相较下的共性与特性。本书共分为七章。在*章中首先说明“情态动词”的名义,接着探讨“情态”一词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定义及中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并从跨语言的情态研究成果入手,寻求适应于先秦汉语实际情况的情态界定方式,*后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及方法。在第二章中,回顾了汉语情态动词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从动词语义及语法表现两方面对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做出新的界定,同时将先秦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类型分为认识、道义、动力及条件四类,并列出先秦汉语中所有可表达这四类情态类型的动词成员。在划定出本书研究对象的范围后,根据情态乃以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为中心语义的特征,将先秦情态动词分为典型情态动词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两类。典型情态动词指的是可表达说话者观点或态度的动词,非典型动词则为上述成员以外的动词。非典型成员另,依是否表主语能力或意愿分为非典型情态动词(一)及非典型情态动词(二),前者主要包括传统助动词或能愿动词研究中可表主语指向情态的成员,后者则包括上述两类情态动词以外的其他成员。在第三到第五章中,分别对上述三类情态动词的语义及发展做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包括个别情态动词的形成、语义的演变以及在先秦汉语中的情态表达类型与方式,必要时亦对情态动词在句中的语法表现做简单的分析。在第六章中,我们首先对情态动词进行分类,接着分析情态动词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变机制,再以情态语义地图的方式呈现先秦情态动词的演变路径,并与跨语言情态研究成果做比较,*后根据情态动词的类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态动词不同演变途径的决定条件。在结语中,指出本书的研究成果及检讨,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书作者将上古汉语情态动词研究与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的理论结合起来,并辅以翔实充分的文献语料调查、征引,实属难能可贵。作者对国内情态动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全面,并在西方情态动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汉语实际提出独到的情态动词系统观,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来理清情态动词的范围。作者不仅重视对先秦汉语情态动词系统的揭示,更注重先秦汉语情态动词语义演化过程中的分析及其演化机制的揭示,还运用了语义地图分析方法,可谓相当精当独到。本书学术价值较高,是研究先秦情态动词语法方面的力作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