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老同济的故事


作者:黄昌勇干国华     整理日期:2017-03-26 10:54:28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经历抗战、搬迁、院系调整、重点共建、院校合并等,于2000年组建成了新的同济大学。
  100多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超过100人,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黄昌勇,男,1966年12月生,河南潢川人,研究生学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已出版学术著作有:《左联五烈士评传》(重庆出版社,1995年11月,合著)、《王实味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砖瓦的碎影—中国现代文学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多部。   主编或编著:《老交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王实味:野百合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陈从周散文》(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等。《大学语文》(副主编,上海市教委组编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论文:《野百合花的前前后后》,载《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3期   
  《新月派:诗艺探索与文化诉求》,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鲁迅道路”问题的理论反思》,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王实味事件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命运》,中华书局,2007年7月。   
  参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的部分撰稿。   
  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其它文章百余篇。





上一本:这样的婚礼很精彩——婚礼操办一本通 下一本:大学人文论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老同济的故事的作者是黄昌勇干国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