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回忆老北京风物的专题之作。作者久居燕京之广博见闻与别具风格之妙笔,堪称字字珠玑,妙语天成,深情动人。本书可供今人了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生活细节,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业态、民俗、方言、饮食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编辑推荐: 民国北京城的长篇风俗画卷 《故都风物》简体字本大陆首次出版 了解老北京的一部指南手册 著名学者赵珩先生作序推荐 去趟民国,触摸北平的灵魂 精彩书评: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货声、习俗、游乐、饮食等诸多方面……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因多为社会中下层,故而内容平实,没有丝毫的考据、雕琢之感。 陈鸿年先生此书的最大特色当属其文字的生动,对事物、人情的描述可称入木三分,如历其境。如果没有长期在北京生活的经历是绝对不可企及的……关于市井生活的描述,应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陈先生以最平实的白描笔法,写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生活场景;也以动态的摹写叙述了一天从早到晚,雨雪晴阴的四时风光。 ——赵珩 作者简介 陈鸿年,世居北京,为燕都望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迁台,任职于台北市政府。公务之余,写作大量回忆老北京风物与京剧的文章,曾在多家报刊开专栏连载。
目录: 第一章 和气的乡风——故都的生活 敦厚的人情味 清早第一件事——喝茶 盖碗儿茶 摆设儿 水烟袋 鼻烟壶儿 揉核桃 养鸽子 美的吆喝声 市声 喜事的余兴 黑风帕 洋灯罩儿 抖空竹 关钱粮 捡煤核儿 老妈妈论儿 好听的 纵鹰猎兔 遛鸟人 私塾 救命大学 太保学生 卖报的 北平的警察之一 北平的警察之二 北平的庙会 书棚子 说书 斗蛐蛐儿 买卖人儿 小徒弟 底子钱 贴靴 女招待 叫条子 打茶围 二道坛门 公寓风光 招募 北平马玉林 北平的戏园子之一 北平的戏园子之二 票房 东安三戏园 跟包 看座儿的 手巾把儿 听蹭戏的 抱大令 北平的暗角 第二章 里九外七——故都的名胜 哪吒城 故宫博物院 北海小白塔 天安门怀旧 金銮宝殿 太庙听蝉读书 国子监 天坛 坛根儿素描 中山公园 社稷坛 北海之滨的团城 新华门 雍和宫 隆福寺 东安市场 城南游艺园 天桥八大怪 东交民巷 第一楼 花儿市集 肉市东广 三月三蟠桃宫 蟠桃宫 太阳宫 八大胡同 陶然之亭 万牲园 美的胡同名儿 黑胡同儿 颐和园 万园之园 西山八大处 西山晴雪 西山碧云寺 金顶妙峰山 鹫峰山道 戒台寺 卢沟桥 南口居庸关 樱桃沟 第三章 四季分明——故都的节令 北平的天气 北国之冬 故都的冬夜 冰与雪 溜冰 大棉袍儿 煤球炉子 大铜炉子 毛儿窝 冰船儿 冬蝈蝈儿 暖房燠室 蜜供会 腊八蒜 年终加价 书春摊 画儿棚子 窗户花儿 糖瓜祭灶 扫屋子 送财神爷的 踩岁长青 除夕包饺子 三十儿熬夜 爆竹除岁 您过年好 新春 风车 糖葫芦 逛厂甸 打金钱眼 跑旱船的 街头游艺 上元张灯 烟火 花炮 元宵 春日之声 琉璃喇叭 春饼庆新春 解冻开江 放风筝 春游忆故乡 端阳在故都 北平之夏 夏季的天棚 夏日谈树 天河掉角 莲花儿灯 八月节 兔儿爷 团圆饼 秋高蟹肥 养菊名家隆显堂 第四章 五行八作——故都的行业 晓市 夜市 鬼市 挂幌子 柜房重地 切面铺 油盐店 猪肉杠 羊肉床子 点心铺 茶叶铺 茶香说古城 烟儿铺 槟榔铺 燕都大酒缸 大茶馆儿 温热四池 澡堂子 拉洋车的 当当车 趟趟车 车 剃头棚儿 倒水的 倒土的 倒泔水 换大肥子儿 打鼓儿的 红白事儿 棚匠 杠夫 一撮毛 收生婆 杆儿上的 要饭儿的 拉洋片 玉器行 纸扎匠 裱糊顶隔 王麻子刀剪 模子李 烟壶叶 第五章 爆 烤 涮——故都的食物 烧饼 麻花儿 羊头肉 豆汁摊儿 爆肚摊儿 小枣儿切糕 枣儿 半空儿 山里红 什锦杂拌 果子干儿 馄饨摊 糖炒栗子 会仙居 盒子菜 黄花儿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