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走向吏治败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攘夷的态度如何?晚清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派系矛盾有哪些?清政府又是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内容皆属清政府或清统治集团方面,面对中国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这一空前严重的国家、民族政治危机,所做出的抉择与反应。本书将有助于史学爱好者,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较为完整而全面的理解。 上卷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详尽揭示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清王朝吏治败坏的原因与恶劣的社会影响,并分析了清廷整饬吏治的种种努力与失败;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各种“制夷”思路和外交政策的僵硬性与随意性 ,最终使得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与斗争。
作者简介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代表作品《晚清南国》《晚清的四张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与事功》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封建社会末期的王朝吏治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 道光朝的吏治 一、贪赃受贿,枉法营私 二、贪酷虐民,冤狱重重 三、穷奢极欲,竞尚侈靡 四、庸懦昏聩,懈惰公事 五、夤缘钻刺,党援互市 六、吸食鸦片 第二节 最使道光帝忧惧愤懑的吏治官风——因循疲玩,懈怠公事 一、中央对地方政治控制力减弱,令不能行,禁不能止 二、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力减弱,地方每每借故侵挪正杂钱粮 三、从地方到中央各级行政机构,办事拖拉,毫无效率可言 四、各衙门之间互相推诿,消弭事端 五、官官相护,积习相沿 六、各级官僚碌碌中庸,遇事模棱取巧,敷衍圆滑,不负责任 七、黠书蠹吏舞文弄法,勒折需索,挟制官长 第三节 清王朝整肃吏治的努力与失败 一、“京察”“大计”和“军政”,以激浊扬清 二、道光帝裁汰漕运陋规,整顿吏治的三把火 三、酌定章程,惩恶扬善 四、以官治吏,裁汰胥吏 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清廷腐败吏治 第四节 清道光朝吏治败坏之原因 一、封建官僚政治藤蔓上的恶果 二、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通病 三、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 四、八股科举考试制度方面的原因 第五节 道光朝吏治腐败的社会影响 一、破坏社会生产力 二、激化了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的阶级矛盾 三、各级官吏的贪卑苛敛,造成官逼民反 四、侵蚀清王朝的官僚集团,削弱了其统治力量 五、清王朝国家机器对外、对内两种职能大大下降 第六节 综论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及攘夷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中外关系的认识与对外交涉 一、清政府对中外关系及战后局势的认识 二、对外交涉的指导思想及应付局势的最初措施 三、清政府对外交涉的实践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制夷思路 一、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以商制夷 二、传统制夷思想的应用——以夷制夷 三、传统思维模式的复归和制夷新思路的瞬息闪光点 四、传统思维模式与严酷现实撞击下的权宜之计——以民制夷 五、封建官员的驭夷“智术”——阴阻制夷 六、类似鸵鸟的制夷方略——以静制夷 第三节 清廷外交的僵硬性和随意性 一、清廷外交的僵硬性 二、清廷外交的随意性 第四节 以民制夷法宝失灵 一、广东地区“以民制夷”屡遭败绩 二、津京地区“以民制夷”彻底失败 第五节 简短结论 第三章 晚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与政局 第一节 关于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问题 一、主战派与主和派概说 二、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不同立足点及其合理性 三、对外战争与议和中的“理”与“势” 四、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局限性 五、主战论者与主和论者的同一性和渗透性 六、评判主战与主和是非的标准 第二节 关于帝党与后党的问题 一、帝党何时形成 二、后党何时形成 三、帝后党争 四、帝后党争的余波 第三节 放言高论,纠弹时政的清流派 一、清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清流派的成员构成与统系 三、清流派的政治态度与晚清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