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角度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止于西安事变,生动地再现了晚清至民国的变迁。作者把社会政治文化形成及演变的原因,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文化背景、族群心理,甚至生理原因联系起来考查,系统地从地域政治与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近百年中国社会激荡与转型的轨迹,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国会现场》《草莽中国》等。代表作《山河国运》,建立了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新分析框架,于众多相关著述中别树一帜。 一、曾经的先锋小说作家 著名作家叶曙明先生,早年以写小说著称,是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叶曙明一度与莫言、马原、洪峰、孙甘露、苏童、潘军、余华、格非、北村、叶兆言等当代著名作家齐名,他曾被文艺评论家、台湾大学蔡源煌教授称为“当今华文世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代表作有《环食·空城》。 二、图书界的资深出版人 叶曙明从1980年起开始在国内著名的花城出版社任职,此后三十年来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2008年4月29日柏杨逝世,这位八十年代在大陆几乎妇孺皆知的台湾作家,因他去世而再一次引起公众的关注,他的著作再次走俏。国内读者最熟悉的柏杨著作,无疑是《丑陋的中国人》。国内第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于1986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初版创造了销售210万册的纪录。2008年5月8日《南方日报》发表整版长文《<丑陋的中国人>大陆出版内幕》,文章披露,《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当年的责任编辑就是叶曙明。 三、成就斐然的近代史学者 1990年代,叶曙明的《草莽中国》出版,首次从地域文化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引起读书界的巨大反响,曾经风靡一时,以至于坊间出现盗版。著名作家余杰撰文,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和叶曙明的《草莽中国》放在一起评论,认为“这三本书巧妙地形成了一个系列:它们分别勾勒出明、清和民国三个时代中国的混乱景象,以及分别属于这三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们的悲喜剧。”2007年初,叶曙明的《大国的迷失》一书出版,又一次受到读书界的好评。2009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出版,凤凰卫视、广西电视台、新京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华读书报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2013年,《国会现场》出版,成为当年历史类图书的一个热点。叶曙明还是最早研究并替陈炯明翻案的学者之一,代表作《共和将军》。有人说叶曙明比历史学家茅海建更有才气,其才华直追海外的黄仁宇、唐德刚等历史学家。 四、广东文化的代言人 叶曙明对广东地方史料极为熟悉,关于广东的著作有《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三卷计150万字)、《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广州辛亥年》、《广州旧事》、《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广州往事》、《水城记忆:广州河涌史》、《雕刻美色:广东玉雕》、《最是梦萦家国:霍英东与改革开放》等多部。《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一书曾经引起国内关于广东人现象的讨论,叶曙明被誉为广东文化的代言人。
目录: 序言:从大历史回望近代中国(马勇) 引言:地域文化决定中国历史 南方卷:异端与革命 第一章 反抗大清:一场民族革命 一、 洪秀全与曾国藩:南方的崛兴 二、 依靠会党的反抗运动 三、 会党革命,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吗? 第二章 反抗北洋: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 一、 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对不对? 二、 重蹈秘密帮会的老路 三、 南方的联治运动的兴与败 第三章 赢了军事 输了政治 一、 向北方伸出橄榄枝 二、 与商人决裂:意味着放弃南方 三、 南方革命的退潮 北方卷:斩不断的龙脉 第四章 帝都面孔:凝固与阴沉 一、 北方草莽与官僚 二、 恢复帝制的死胡同 三、 北洋实业的台前幕后 第五章 还政于清 输得更惨 一、 参战问题:北方乱象纷呈 二、 帝国的叫魂:年月日 三、 再造共和,还是膺品 第六章 民族主义与道德主义的标本 一、 吴佩孚:是华盛顿还是岳武穆 二、 没完没了的战乱 三、 内圣外王幻觉的破灭 西方卷:固守着黄土高原 第七章 土围子里的皇帝们 一、 与文明的时差 二、 阎锡山:山西土老财 三、 冯玉祥:大闹天宫的农民 第八章 逆淘汰:西北的介入 一、 黎元洪第二次引狼入室 二、 曹锟贿选:北洋溃败的关键 三、 成则问鼎中原,败则退回西北 第九章 南北相争中的“渔翁” 一、 西北农夫如何谋取利益最大化 二、 南方、西北和东部鼎足而立 三、 东部击退了西南 东方卷:在高原与海洋之间 第十章 夹缝中的奋斗 一、 东部帮会的特点 二、 农民大联合:西北与西南合作反蒋 三、 更广泛的农民革命起来了 第十一章 儒家与基督 一、 在国际上试图强硬起来 二、 白山黑水的沦丧 三、 轮到上海:东部财团的崩坍 第十二章 日落西方 一、 一个低效政府的艰难运作 二、 以空间换时间:东部的空间换没了 三、 又回到了西北原点 结束语:历史的余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