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是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之二。从对外关系或政权更替等来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但是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作观察,则可发现这一时点前后并非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媒体·象征”、“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区域社会”五个专题之下,收入《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套装上下卷)》的21篇论文从21个小角度细腻地切入中国社会微部,对中国社会在这100年里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解读。
作者简介: 森时彦,1947年生于日本奈良县,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73年在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修毕硕士课程,翌年博士课程中退。1974年至1984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手,1984年至1988年、1988年至1995年分别任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任该研究所教授,1999年后兼任该研究所东方部主任、汉字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所长等职。2007年后兼任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编著有《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200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态结构》(2004年)、《日本在华纺织公司与中国社会》(2005年)、《20世纪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2009年)等。 袁广泉,1963年生。1995年3月、1997年3月分别毕业于大阪教育大学本科和大学院,2000年毕业于神户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4月回圈,先后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10月受聘于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中国煤矿史等研究。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除发表史学论文多篇外,翻译出版《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石川祯浩著)、《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菊池一隆著)等,编辑日语教材多部。
目录: 序言 上 第一篇 媒体·象征 寻觅下层民众的书面语言 ——清末至民国 青岛社会与中国商人的文化作用 近代中国征婚广告史(1902~1943) 汪伪政府时期的“大东亚战争博览会 成吉思汗庙的建造 第二篇 社会关系 清末厦门的英籍华人问题 清末山东黄河治水政策史考 中共党内矛盾与党内民主主义 ——蔡和森的尝试及被解除职务留下的启示 新河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 ——以新河县的两名“革命烈士”为中心 第三篇 社会制度 外交制度改革与驻外公馆 ——以日俄战争后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心 1930年代上海租界越界筑路地区的划定与 征税问题 对自然的拥有形态的多重结构 ——“塑埗及涌源”与“单宗耕地”范畴及其 相关权益归属 20世纪中国农村的基层空间 下 第四篇 文化·教育 明治杂志与鲁迅的《斯巴达之魂》 清末民初湖南省教育会的职员构成 及其变化 陶行知与杜威访华 ——民初中国教育史一瞥 韦君宜笔下“历史”的含义 第五篇 区域社会 山东开埠与土产交易变迁 清末民初地方精英的动向 ——以广东顺德县为例 中兴公司的筑路计划及其外交意图 暨台枣铁路经营 20世纪河北省新河县的社会流动与户口变化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