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近代经典淡出之后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偏于学术走向、风格和方法的探索。 全书以“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为引论,上篇侧重学术的履迹,在清华国学院和“古史辨”学派的个案探讨之后,概述1949年后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虽以机构、流派和学科发展为对象,仍尽可能将学术追求和研究方法落实在梁启超、吴宓和顾颉刚等具体的当事人之上。下篇则通过学人看学术,立足于拾遗补阙,具体讨论章太炎、胡适、陈寅恪、傅斯年一些为他人所忽视或误解的史学见解和研究思路。
目录: 自序 1 引论: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 1 上篇:学术的履迹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3 《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 28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偏重中国近代史研究 52 下篇:学人与学术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 107 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 132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 152 陈寅恪、傅斯年的史学与现代中国 176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191 附录一 两岸史家与史学——《思想》杂志的访谈 227 附录二 学无常师: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