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八讲,内容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金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作者简介 荣新江 男,河北人,1960年生于天津。1978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5年研究生毕业。曾走访英、法、俄、日等海内外敦煌收藏单位,著作《于阗史丛考》、《归义军史研究》、《涨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鸣沙集》等。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唐研究》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编委、《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绪论/1 一 何谓“敦煌学”/1 二 敦煌学的现状/2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 --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4 1. 归义军研究的旨趣/4 2. 归义军吏研究的难点/5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7 .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12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12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14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17 四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21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22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25 .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30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30 二 文化昌盛与莫高窟的开凿/33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37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41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43 .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48 一 王道士其人/48 二 藏经洞的发现/49 三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51 1. 廷栋旧藏/51 2. 叶昌炽旧藏/53 3. 端方旧藏/58 4. 苏子培旧藏/59 5. 陆季良旧藏/60 6. 其他散出的文献/60 四 敦煌宝藏的命运和王道士的下场/62 .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68 一 藏经洞的原状/68 二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藏经状况/73 三 构成藏经洞内涵的各种材料/75 四 封闭原因/78 .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87 一 斯坦因收集品/87 二 伯希和收集品/97 三 奥登堡收集品/102 四 中国收集品/103 五 日本收集品/106 六 其他/108 .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112 一 “西域古物争夺战”的序幕/112 二 二十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调查/116 1. 斯文赫定的踏查/116 2. 斯坦因的三次中亚考古调查/118 3. 俄国考察队/119 4. 德国吐鲁番探险队/120 5. 大谷探险队/122 6.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24 三 西域考古的学术收获/125 1. 于阗/125 2. 龟兹、焉耆/126 3. 楼兰、尼雅/126 4. 高昌/127 .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131 一 俄国/13l 二 英国/134 三 法国/136 四 德国/139 五 其他/140 .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147 一 中国/147 1. 京师大学堂的学者开创了中国的敦煌学/147 2.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贡献/150 3. 五十年代到“文革”的成果/157 4. “文革”以后至今的热潮/158 5. 总结/159 二 日本/160 1. 从初始到四十年代的研究/161 2.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热潮/161 3. 八十年代至今的成果/164 .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172 一 文书制度/172 二 官制与法制/176 三 兵制/179 四 均田、赋役制度/180 五 政治史/182 .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186 一 人口与家庭/186 1. 人口/186 2. 家庭/188 二 土族与基层社会/189 1. 士族/189 2. 社邑组织及其运营/190 三 佛教教团与僧尼生活/192 1. 佛教教团/192 2. 僧尼生活/193 四 敦煌文献中的民俗资料/195 1. 节日/195 2. 衣食住行/196 3. 婚丧/197 4. 民间信仰/198 5. 娱乐/199 . 第十一讲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203 一 吐蕃史/203 二 吐蕃统治敦煌/205 三 禅宗人藏与汉藏文化交流/207 四 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209 五 于阗王国/210 六 粟特聚落/211 七 三夷教/213 八 求法僧的记录/216 .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220 一 敦煌佛典概说/220 二 敦煌佛典的价值/222 1. 古写本的校勘价值/223 2. 初期禅宗典籍和史料的发现/223 3. 古佚佛典对佛教史的价值/225 4. 疑伪经/227 三 敦煌的道教文献/229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230 .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235 一 经部/235 二 史部/237 三 子部/242 四 集部/244 .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248 一 汉语/248 1. 音韵/248 2. 文字与训诂/249 二 胡语/249 三 俗文学/251 1. 讲经文/252 2. 变文/253 3. 因缘/255 4. 词文/255 5. 话本/256 6. 故事赋/256 7. 俗赋/257 8. 曲子词/257 9. 通俗诗/258 .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261 一 天文学/261 二 数学/263 三 医药学/264 四 造纸和印刷术/266 .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270 一 石窟形制与艺术风貌/270 二 雕塑艺术/276 三 敦煌壁画/283 1. 佛说法图/283 2. 佛传图/284 3. 本生图/285 4. 菩萨图/286 5. 经变图/287 6. 瑞像图/292 四 石窟装饰图案/292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295 .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302 一 纸张和形制/302 二 字体和年代/308 三 写本的正背面关系/310 .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4 一 关于伪本的最新说法/314 二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7 1. 要明了清末民国的历史和相关人物的事迹/317 2. 要弄清藏卷的来历/319 3. 要弄清文书的格式/321 后论/325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