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唐朝入仕生存指南


作者:石继航     整理日期:2016-09-28 09:43:27

1、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组、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芈月传》原著作者)点赞推荐;2、天涯煮酒论坛著名写手、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新著问世 
本书简介:
  本书着眼于唐代著名文人的人生历程和日常交游.作者将扎实深厚的唐代文学和史学知识,贯穿到轻松幽默的时尚文字中,还原出全景和另类的唐代诗人的"圆雕"形象,讲述大唐才子诗酒年华浮世清欢背后的人性倾轧和个人仕途。其文字清纯质朴,厚重不失活泼,游刃有余,大俗大雅。
  作者简介:
  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诗词鉴赏类畅销书作者,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河北卫视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冠军。出版作品有《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煮酒论道:逍遥世间的绝妙智慧》《华美的大唐碎片》《馥香记》等数十部。
  目录: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代序)1
  初唐1
  明月沉珠浦—王勃2
  心中自不平—杨炯15
  泛沧浪兮不归—卢照邻22
  风多响易沉—骆宾王30
  芳意竟何成—陈子昂39
  莫为愁沽酒—贺知章48
  盛唐55
  还掩故园扉—孟浩然56
  人闲桂花落—王维74
  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93
  丈夫穷达未可知—高适110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123
  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131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代序)1初唐1明月沉珠浦—王勃2心中自不平—杨炯15泛沧浪兮不归—卢照邻22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30芳意竟何成—陈子昂 39莫为愁沽酒—贺知章 48盛唐55还掩故园扉—孟浩然 56人闲桂花落—王维74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93丈夫穷达未可知—高适110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23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131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162中唐183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184风波一跌逝万里—柳宗元205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217月落潮平是去时—元稹232造化无为字乐天—白居易247晚唐275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276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289词客有灵应识我—温庭筠304后记:世事如闻风里风313附录:唐代官员品级一览315主要参考书目323石继航表现出的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一点一滴我们都看在眼里,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觉得是这个社会的荣幸。——知名主持人崔永元 石老师有着巨大的阅读量和学识背景,如此这样才能支持这么勤奋的创作。——台湾师范大学研究生卢佳麟 开卷如遇友,妙解堪为师。读石老师的书,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在诗海遨游。看他把一句句诗词信手拈来,真真是让人羡煞妒煞。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他,并在他的带动下,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读诗的乐趣。——网友卓卓有君初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样的时代划分古已有之,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国起至唐玄宗先天元年,这一时期为初唐。初唐之时,正如早春二月,虽有零星的迎春花开放,却还不是那灿若云霞的百花园;又如晨星点点,预兆着朝阳升起。初唐的文坛,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唐太宗时虽是贞观盛世,但文苑中却称不上繁盛,有名的诗人并不多,大多数初唐才子成长于武后临朝或者是武周改制的时代,所以他们的命运自然是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而之后的中宗时代,又有上官婉儿执掌文衡,评判天下才士。女皇曾经选天下才子汇编《三教珠英》,上官婉儿又召集二十四名学士,分别象征四时、八节、十二月,一起饮宴赋诗,虽然这些诗并非上上佳作,却也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地位,引发了人们对写诗的重视。算起来这唐诗的发轫之功,两位至尊红颜还是有不少贡献的,这也给初唐的诗坛涂抹上几分胭脂样的底色。所以说,初唐时代的众多文人才士,他们的仕途命运都逃不过女人的掌心,这是幸运还是悲哀?本书中所叙述的故事会一一告诉您答案。在传统的教科书中,初唐时代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初唐四杰”,我们也依众随俗,先从四杰说起。|明月沉珠浦|王勃 王勃的出身,可谓是标准的书香门第。他的爷爷是隋末大儒王通。我们一提“大儒”,头脑中往往会浮现一个性格迂腐冬烘的老学究形象,像《祝福》里的鲁四爷那样的,以儒家的一言一行为圭臬,不敢质疑,不敢违背。但王勃的爷爷并不是这样的人,他非常“狂妄”,竟然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写了《王氏六经》,亦称《续六经》;并也让门人弟子记载自己的言行,写成《中说》一书,看这名字,就是山寨版《论语》。这在很多奉孔子为唯一圣人的儒家信徒看来,是很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王勃还有位叫王绩的叔祖,虽然才艺极高,但疯疯癫癫,不干正事。王绩诗写得很好,人却是非常狷狂的。他自称生平只读三本书—《周易》《老子》《庄子》,其他书一概不读。还写诗道:“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对儒学中奉为圣明的周公和孔圣人直呼其名,如唤奴仆儿孙一般,相当不尊重。他有《野望》一诗传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想必大家也有印象。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对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就敢写《汉书指瑕》来纠正大儒颜师古注解《汉书》时的错误,也就不怎么惊讶了。正所谓家学渊博,这是从小就受环境熏陶的结果。明代的杨慎曾惊讶道:“王勃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其实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人家王勃从小就在“宿儒”堆里生活,汉代大文学家郑玄府上的丫环,都熏陶得会用《诗经》中的句子来逗乐,何况经过精心教育后的王勃?当然,王勃也完全继承了祖辈们不迷信权威、率意疏放、头角峥嵘的性格特征。其实,算算王勃手里的牌,并不算差,但怎么后来就一塌糊涂了呢?王勃的父亲王福畤,虽然爹也有名,儿子也牛气,就是他自己啥也不是,虽然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基本上难以夸出口,不过他挺会“炒作”自己的儿子,还留下这样一个典故,叫作“王家癖”。大名鼎鼎的《新唐书·文艺传上》中,专门记载了此事:唐初王福畤之子勔、勮、勃、劝等皆有文才,福畤尝向韩思彦夸赞诸子,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所谓王武子,是指晋代的王济,他爱马成痴,这里韩思彦带有着嘲笑的成分,说你们老王家怪僻真多啊,你夸儿子,也上瘾成病了!不过王家儿子确实出色,老韩看了文章后,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这样优秀,是该夸啊!”简单介绍下韩思彦,此人官拜御史,有过一个著名的断案故事。这案子其实是“民事纠纷”—几个兄弟争家产,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梳理起来也很棘手。韩思彦等他们吵累了,就让人端上牛奶给他们喝,几个兄弟也挺有“慧根”,突然醒悟到,本是一奶同胞,如何竟然反目成仇?于是案子在友好协商下顺利了结。后来,王福畤又“逮住”杜易简,这人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之族兄,杜易简也夸奖王家兄弟(王勔、王勮、王勃)道:“此王氏三珠树也”。记下这句话,王福畤又四处宣扬。这杜易简,名字叫“易简”,但他的背景却一点也不简单:他姨是当朝宰相岑文本的母亲,这岑家,父子三代宰相,后来家道败落了,倒出了位大诗人,叫岑参。所以杜甫和岑参,是能论上亲威的,此为后话。由于杜易简和当时的宰相是姨表兄,就像贾宝玉和薛蟠那种关系。有这一层关系在,这杜易简就一路绿灯,考中了进土,后来又升为考功员外郎(从六品),这官品级不是太高,但权力不小,专门负责主持科举。所以嘛,老杜的爷爷杜审言(字必简),二十五岁时,也就顺风顺水地考中了进士,虽说“老老杜”的诗写得也算不错,但这其中难说一点猫腻也没有。举个例子:王维的才华够出众了吧,还要哄得玉真公主开心,才得以中举。闲话扯远了,回过头来再说这王勃。王勃之父每天都在努力,宣传他的儿子。机会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嘛,麟德初年,十四岁的王勃给当时来巡访民情的右相(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长信,全文大约接近三千字,这自荐书写得气势不凡,声韵铿锵,我们看其中最关键的一段: 君侯足下出纳王命,升降天衢,激扬凤扆之前,趋步麟台之上,亦复知天下有遗俊乎?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妙,书不能文也。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幸甚!斯不为难矣。庶几乎麑卵不弃,终感元枵之精;骏骨时收,或致飞黄之锡。有人说旧时中国人流行“自卑症”,一味地谦虚客气,写自荐信也不敢夸自己的长处,和欧美人那种擅于表现自己的作风大相径庭。这事不假,但在唐代时,我们中国人绝对不是这样的,有人讲析李白那封《与韩荆州书》,说写得豪气满纸,一点也没有卑下之态,不掉份儿,其实唐人多半如此,都非常能“吹”。你看王勃,写的是:“亦复知天下有遗俊乎”—你知道有我这样杰出的人才被遗漏吗?他一个小小的十四岁少年,就要求皇帝按“上宾”、“国士”来对待,要是现在的初中生说这样的大话,家长就先给骂回去了。所以,不能按明清时迂腐规矩的思想,来揣摩唐时的精神。那时的人,昂扬上进,自由奔放,极少拘束。说到癫狂,王勃其实还不算什么,后面还有个说话更疯狂的,叫员半千,此处先按下不表。王勃这一炮打响了,刘祥道见有这样的神童,堪称“国之祥瑞”,于是就推荐给了唐高宗。如今推想,这一行动,肯定也是夸儿子有瘾的王福畤幕后策划的。“金殿对策”的结果很喜庆,皇帝对王勃很满意,封他为朝散郎。这是一个从七品上的官职,和中下等规模的县令级别相当。七品芝麻官啊!你别嫌小,熟悉唐朝制度的人知道,新科进士,一般都要从九品的县尉或校书郎什么的做起,熬个八九年,能到七品就不错了。王勃年纪如此幼小,就能走到这一步,而且是天子驾前,能够接近最高权力中枢的位置,真称得上是顺风顺水,前程似锦。当时,武则天已立为皇后,以她那旺盛的精力和对政事的热衷程度,我猜想,这位未来的女皇,不可能没有听说过王勃这个小神童。说不定,金殿对策的时候,武则天还亲自参与其中呢。在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文章大佬、朝堂重臣上官仪,因和唐高宗密议要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被心狠手辣的武后下令抄家处斩。这位初唐诗坛上“体制内”的文坛领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他有个孙女,还是吃奶的小娃娃,和她妈妈一起被罚入宫中当奴婢,这就是后来的上官婉儿,也是一位初唐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话说,那李太白只在皇宫中混了半年多,就四处夸耀“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荣宠,什么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之类,多半是李白的自我炒作,当不得真。他一个小小的翰林供奉,哪里有这样大的威风?而王勃在皇宫呆了四年多,时刻亲近龙颜,为皇家写了大量的文赋,如《乾元殿颂》《拜南郊颂》《九成宫颂》等等,并在天皇天后(高宗、武后当时的称呼)封禅泰山时,写下著名的《宸游东岳颂》。顺便说一下,这次活动,骆宾王也来凑过热闹,当时老骆岁数比王勃大一倍还多,四十多岁,熬得头发斑白,却没混上一官半职。他可怜巴巴地写了篇《请陪封禅表》,结果还不错,获得了个考试机会,对策之后,当上了个九品小官:奉礼郎。比起王勃来,人家是皇家御用文人、专栏作者,老骆只能算草根写手,“踊跃投稿”的那种。众所周知,后来王勃又进了沛王府,陪太子读书去了。现在一些资料上,往往是搬字过纸,别人写沛王,他这里就写沛王,也不考据解释一下。其实这沛王就是武则天的第二个皇子李贤,也就是有名的章怀太子。论起年岁,他比王勃还小上两三岁的样子,当时可都是十几岁的活泼少年,绝非电影《王勃之死》上那个颟顸的大叔形象。要是李贤能按部就班地当上皇帝,王勃的前景可是如花似锦,这种小时候就在一起玩的关系,类似《鹿鼎记》中康熙和韦小宝那种。有人说,那是小说,没有说服力,那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唐玄宗和王忠嗣,唐肃宗和李泌,总角之交,情谊匪浅。然而,王勃入京后的第四年,因写下那篇《檄英王鸡》,摊上大事了。英王是沛王的弟弟,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当时也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两位皇子斗鸡取乐,王勃写字上瘾,手一痒就写了这么个东西,如今看来,文中多是铺陈典故,也没有什么太过敏感的词,只是这句:“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好像有些煽动“不和谐”的气氛。但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惨剧后,唐代皇室对兄弟间的仇杀是很敏感的,故而唐高宗听到后,勃然大怒,就把王勃削职为民,轰出了皇宫。对王勃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好似一下从青云之上摔到了烂泥潭里,心情实在是太郁闷了。然而,如果笔者能穿越到唐代,就会提前告诉王勃后续情节:太子李贤后被废掉,在武则天称帝前被杀。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株连,包括曹王李明、蒋王李炜、东阳公主等一大批皇亲国戚。太子最要好的朋友高岐,祖上是唐代开国功臣高士廉,家势显赫也不顶用,难逃人世间最悲惨的遭遇—在他走进家门时,父亲用刀刺向他的咽喉,伯父用刀砍进他的腰腹,堂兄斩去他的头颅,把他血淋淋的尸身扔在大街上。亲人们为免受牵连,以此表示和他断绝关系,毫无亲情。王勃如果依然在太子府,会有怎样的遭际?恐怕也不会有多好。这件事发生在永隆元年,当时王勃已死去四年了。假如他泉下有知,会不会就不再郁闷当时被逐出皇宫,反生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庆幸呢?然而,在当时,王勃的心境却是非常凄惨的,被皇帝亲自下令赶出宫门,大好前程就此断送,对一个刚刚十八岁的少年来说,心理上的打击显然特别大。王勃没脸在京师混下去了,只好去巴蜀游历。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一首诗中看,王勃是有好朋友在四川做官的,几乎可以肯定,写下此诗时,王勃正在长安得意呢,所以他的诗里面,一点悲凄的成分也没有,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歧路时,儿女共沾巾”之类的,其实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到了后来,同样是送别诗,《别薛华》中就是:“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和前一首诗,正好兴味相反。由此看来,长安被逐一事,彻底颠覆了王勃的人生观。王勃集中有《铜雀妓》二首,看来正是借以“夫子自道”:





上一本:夏商周原来是这样 下一本:澹澹清川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唐朝入仕生存指南的作者是石继航,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