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刘玉皑     整理日期:2016-09-18 11:13:16

1.丰富城市史研究内容对西北边疆地区近代区域城市史的研究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城市史研究中*为薄弱的环节。该书通过研究近代新疆地区的城市发展历史,以期弥补国内城市史研究中对近代新疆城市史研究的不足,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市发展理论。2.拓展民族史研究视野该书将少数民族近代史纳入城市空间内进行研究,使民族史研究体现更多的空间意义,如探讨各民族在近代移居城市的过程、在城市的居住形态、生存方式,城市结构与布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对理解新疆城市空间内多民族的近代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探讨了民族关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城市的民族特色、多民族带来的多元城市文化等,对理解边疆多民族地区城市的近代发展历史亦提供新的视角。3.为城市化问题提供借鉴该书研究近代新疆城市史,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寻找各类城市现象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新疆城市发展问题,推动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简介:
  本书研究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至1949年约65年间新疆城市的近代发展史,分“时间”“空间”“时空之间”三编,共七章,约30万字,60多张图、表,力使论证更清晰,更具说服力。本书尝试以时间与空间结合、中观与微观结合、民族与城市居住环境结合的多维视角,在近代国际格局和国内局势历史变革的背景之下,梳理其时间发展历程,展示其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城市发展动力、城市功能、城市类型及历史作用,探讨城市与城市人的关系及多元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近代西北边疆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充实我国城市史研究,理解西北边疆城市在当代发展中面临的某些历史沉积问题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刘玉皑,女,汉族,甘肃永登人。历史学(民族史)博士。在《西域研究》《中国民族学》《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目录:
  前言一、研究背景
  第二章20世纪上半期新疆城市的缓慢发展
  第四章单体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分区
  第一节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一、清末建省时新疆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二、建省以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
  三、城市各实体要素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一、行政区
  二、工商业区
  三、居民区
  四、城郊的开拓经营
  五、城中之城:领事圈与贸易圈
  第三节近代新疆城市的形态演变——以迪化城为例
  一、迪化城空间形态的雏形前言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概况三、研究思路四、主要内容五、相关概念说明上编 时间·城市第一章 清末新疆城市近代化的开端第一节 毁坏与建设:清末新疆城市景象一、战乱后疮痍满目的城市二、平乱后的城市建设三、沙俄入侵对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建省、新政与开埠:新疆城市近代化的开端一、建省:新疆城市迈入近代发展的轨道二、新政:进一步推动新疆城市的近代发展三、开埠:新疆城市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小结
  第二章20世纪上半期新疆城市的缓慢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半封闭缓慢发展与陷入乱局一、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城市二、避世策略下的城市发展三、金树仁主新时期城市的萧条第二节 新疆城市近代发展的上升期与停滞期一、盛世才主新前期新疆城市进入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二、国民政府接管新疆后的城市发展小结中编 空间·城市第三章 近代新疆城市外部空间分布形态第一节 城市数量:伴随县治逐渐增加的治城一、清末建省前后州县制初设时期的城市数量二、民国时期(1912—1949)行政建置调整对城市数量的影响第二节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规模一、清末新疆各城人口数量及城市相对等级划分二、民国时期(1912—1949)新疆城市人口规模第三节 城市空间分布形态一、建省之前新疆城市空间分布状态二、建省之后新疆城市以自然地理条件基础形成的空间分布状态三、近代新疆城市分布形态的特点小结
  第四章 单体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分区第一节 城市外部轮廓形态一、清末建省时新疆城市外部轮廓形态二、建省以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三、城市各实体要素的空间布局第二节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一、行政区二、工商业区三、居民区四、城郊的开拓经营五、城中之城:领事圈与贸易圈第三节近代新疆城市的形态演变——以迪化城为例一、迪化城空间形态的雏形二、建省后迪化城空间的扩展三、民国以后迪化城市空间的变化小结下编时空之间·城市第五章因商而兴的城市近代化第一节城市近代工业举步维艰一、城市传统手工业发展情况二、城市近代工业的萌芽三、新疆城市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及工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因商而兴的近代城市发展一、空白市场对内地商人的吸引二、维吾尔族从商传统三、苏俄商业在新疆城市几成垄断之势四、商业发展对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小结第六章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与类型第一节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一、近代新疆城市的个性功能二、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变迁第二节近代新疆城市的类型及个案分析一、综合型中心城市二、交通枢纽城市三、商业城市小结第七章多元异质交融的近代城市文化与社会第一节城市人口的多元结构一、近代新疆城市人口的国家、民族结构二、近代新疆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第二节多元异质交融的城市文化一、穆斯林城市及其传统文化二、汉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外国文化、殖民文化印记第三节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城市生活一、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二、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小结结语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中的城市发展一、“孤悬塞外”的边疆之城二、“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之城参考文献附录前言前言前 言
  一、研究背景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是该地区的两种主要经济类型。除逐水草不定的游牧民族外,该地区的其他人口主要集中在天山南北沙漠边缘绿洲地区,自汉代起便形成一些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市镇。然而,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区地处边陲、人口稀少、生产力较低,加上民族问题复杂、地方政权更迭频繁、地区局势不稳,历代中央政府对此地的经营鞭长莫及、时断时续,因此,城市发展阻碍重重。直到清乾隆年间中央政府收复新疆,掀起屯垦、移民等开发热潮,推进了新疆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规模才得以逐步扩大,城市数量也不断增加,奠定了近现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基础。清末新疆建省以后,城市逐步迈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边缘”与“枢纽”两种角色的交汇成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两大特色。具体而言,一方面,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边疆地带,使得新疆的城市带有鲜明的“边缘”特点,即在地理位置和国家管理层面的边疆性、军事防御层面的边陲性、民族文化层面的边缘性等;另一方面,新疆又处在“欧亚十字路口”,城市在近代国际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是中国西部内陆边疆重要的经济贸易进出口地区,也是国外各种政治力量试图渗透的前沿阵地,更是各种思想、文化冲突的风暴中心。“边缘”与“枢纽”两种属性的交织使近代新疆城市呈现出与中国内陆城市及其他边疆地区城市相异的发展道路,并对现代新疆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选择清末新疆建省以后城市的近代发展为研究对象,尝试以时间与空间结合、中观与微观结合、人(民族)与城市结合的多维视角,在近代国际格局和国内局势历史变革的背景之下,梳理近代我国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历程,展示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城市的发展动力、功能及类型,探讨城市与城市人的关系及城市多元文化特色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近代西北边疆城市发展模式,希望对于充实我国城市史研究,理解西北边疆城市在当代发展中面临的某些历史沉积问题有所助益。(一)理论意义1.丰富近代城市史研究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国内城市史研究逐渐兴盛,其中近代城市史研究是国内城市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近代城市史研究包括对近代单体城市史和对区域城市史的研究,前者主要集中于对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内陆大城市的研究,后者则集中于对国内沿海区域、沿江区域及华中、华北区域城市的研究。研究者在借鉴西方城市史研究理论的同时,结合上述城市的发展实际,初步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单体城市和区域城市的城市史理论。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理论体系必然是这些区域城市史理论的集合与整合的结果,这是国内城市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然而,无论是当前国内区域城市史研究对象的侧重点,还是我国城市史理论体系的构成,边疆城市史研究都是相对薄弱的部分。虽然近年来边疆城市史的研究已经逐步得到学者的关注,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需进一步拓展,表现在:①边疆区域城市史研究的关注热度呈现由东北边疆地区—西南边疆地区—西北边疆地区逐渐下降的态势;②边疆单体城市史研究集中于对少数大城市的研究,中小城市史研究成果不多;③对清代边疆城市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强于其他历史时段,边疆城市研究的时间链条还需完善;④边疆城市史理论研究有待加强。从以上分析来看,对西北边疆地区近代区域城市史的研究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城市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以当前国内区域城市的划分标准来看,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行政建置或人文历史发展特点,新疆地区都可以作为西北边疆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区域,而对这个区域城市的近代发展历史还未有较为成熟的综合研究成果。本书通过研究近代新疆地区的城市发展历史,以期弥补国内城市史研究中对近代新疆城市史研究的不足,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市发展理论。2.拓展民族史研究视野其一,将少数民族近代史纳入城市空间内进行研究。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传统的民族史研究往往将民族放在“农耕—游牧—渔猎”的生态大背景或“国家—地区”的政治、地域大背景之下,亦有部分以乡村为背景展开的民族史研究,却很少出现以城市为空间背景的少数民族史研究。本书将对民族的历时性研究放入以城市为空间的研究框架中,使民族史研究体现更多的空间意义,如探讨各民族在近代移居城市的过程、在城市的居住形态和生存方式,城市结构与布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为理解新疆城市空间内多民族的近代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二,研究多民族地区的城市特征。“背景”与“主体”的相对性决定了本书的研究在将城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研究的空间背景的同时,也需探讨边疆少数民族赋予城市的独特印记,如民族关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城市的民族特色、多民族聚居带来的多元城市文化等,对理解边疆多民族地区城市的近代发展历史亦可提供新的视角。(二)现实意义1.为解决当前新疆城市化发展中的城市问题提供借鉴1949年后,新疆地区的城市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城市居民就业、居住、教育、传统与现代冲突等问题都成为困扰现代城市发展的难题。实际上,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是与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城市的近代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因此,研究近代新疆城市史,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寻找各类城市现象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新疆城市发展问题,推动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为解决当前新疆城市民族问题提供借鉴新疆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进入近代以来,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至2009年,新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9.85%,城镇人口数量约860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光盘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不仅城市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复杂,城市自身发展引发的种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升级转化为民族问题,这成为城市发展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了解近代新疆各民族在城市的生存历史,理解近代新疆民族问题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交织,能够为解决当前新疆城市民族问题提供借鉴。二、研究概况(一)国内研究现状1.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逐步拓展与深入近代城市研究属于城市史研究范畴。广义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对都城、城市的记载。严格意义上的国内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史研究的兴盛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步伐产生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对近代城市形态与结构、半殖民地与城市发展、城市近代化与城市化、城市近代化和城市化的动力、近代城乡关系及区域城市史研究等方面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





上一本:名家讲史记 下一本:说天国:从石达开到陈玉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的作者是刘玉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