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能人辈出,各色各样的帝王、将相、女人、军事家、改革家……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更加传奇,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也比普通人更大,看清了他们的流向,就看清了历史的走向。这一切,尽在《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系列图书中。历史是复杂的,是由无数个小人物构成的,其中帝王将相的经历和故事更加传奇,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也比普通人更大,看清了他们的流向,就看清了历史的走向。《影响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系列图书,包括《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影响中国历史的帝王》《影响中国历史的将相》《影响中国历史的军事家》《影响中国历史的改革家》五本书,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代表性的女人、帝王、将相、军事家和改革家的故事。 作者简介: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历史学硕士,被称为“史上最牛说书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先后出版十几本原创历史小说,编撰数十本历史题材的图书。之前和磨铁等图书公司合作,所有历史类图书起印25000册,最终销量50000册,由此可见其对历史类图书的见解,在国内拥有自己的众多粉丝和读者。 目录: 第一章掌国红颜——凤舞龙颠纲常变,母主天下握重权 毒妇是怎样炼成的——吕后 我的奋斗——武则天 辽国的“铁娘子”——萧太后 一帘幽梦——慈禧 第二章辅国红颜——虽无须眉雄浑力,辅撑天下志安邦 丑女无敌——钟无盐 影响三代帝王的女人——窦太后 不重生男重生女——卫子夫 汉朝末代皇后——曹节 三度临朝听政的女人——褚蒜子 谍中谍——貂蝉 野蛮女友——独孤皇后 千古贤后——长孙皇后第一章 掌国红颜——凤舞龙颠纲常变,母主天下握重权毒妇是怎样炼成的——吕后我的奋斗——武则天辽国的“铁娘子”——萧太后一帘幽梦——慈禧 第二章 辅国红颜——虽无须眉雄浑力,辅撑天下志安邦丑女无敌——钟无盐影响三代帝王的女人——窦太后不重生男重生女——卫子夫汉朝末代皇后——曹节三度临朝听政的女人——褚蒜子谍中谍——貂蝉野蛮女友——独孤皇后千古贤后——长孙皇后女中尧舜——高滔滔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东汉“布衣皇后”——马明德脚大心宽——马皇后“红色娘子军”——徐皇后最有勇气的皇后——张嫣大清国母——孝庄太后 第三章 乱国红颜——西宫风雨西天震,萧墙嫔妃萧围乱漂亮也是一种罪——夏妃妺喜舞蹈皇后——赵飞燕这个皇后不太猛——西汉王政君宦官的靠山——东汉何后丑人多作怪——贾南风胡作非为——胡太后“武则天第二”不好当——唐中宗韦皇后 第四章 倾国红颜——沉鱼落月羞花容,春梦一笑江山碎161千金一笑倾社稷——褒姒妾本溪边浣纱女——越女西施步步生莲——潘玉奴玉树后庭花——张丽华三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借腹生子——刘娥千古艰难唯一死——花蕊夫人此生只爱你一个——万贵妃问世间情为何物——董鄂妃 第五章 飘零红颜——魂断春水几零落,染得丹书尽苍凉215只恨此生未白头——虞姬我本洛河女,还归洛河去——甄宓从金屋藏娇到长门买赋——陈阿娇一生飘零如浮萍——萧美娘井中香魂——珍妃敢跟皇帝离婚的女人——文绣前言总览古今中外的各国史籍,人们会发现,凡是官修正史,所记载的都是些帝王将相的风云往事,而对于女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有野史的作者,才会将笔墨触及女性,但那往往又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文学形象,而非真实的记载。 对此,有很多人都为女人鸣不平,认为这是对女人的忽视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的确,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大都是男人。他们文能通晓百家,治理天下,登堂入室,做治世能臣;武能金戈铁马,横行天下,雄视四方,操杀伐大权。是他们造就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男人,历史势必会如一潭死水,令人望而生厌,难以产生任何兴趣。 但这并不能因此就抹杀女人的功劳,忽视女人对历史所作的贡献。 因为女人的力量是阴柔的。她们犹如江面下涌动的一道道暗流,虽不起波澜,却能推波助澜。 世间大道,一阴一阳。阴阳是万物的总和,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循的运转规律。大到一颗星球,小到一粒尘埃,莫不遵守阴阳之道。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两种特质。 同理,人类历史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只记载男人的历史,相当于想把一片叶子的背面割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强行做到,那么这也是不完整的历史。不幸的是,总览古今中外的各国史籍,人们会发现,凡是官修正史,所记载的都是些帝王将相的风云往事,而对于女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有野史的作者,才会将笔墨触及女性,但那往往又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文学形象,而非真实的记载。对此,有很多人都为女人鸣不平,认为这是对女人的忽视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的确,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大都是男人。他们文能通晓百家,治理天下,登堂入室,做治世能臣;武能金戈铁马,横行天下,雄视四方,操杀伐大权。是他们造就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男人,历史势必会如一潭死水,令人望而生厌,难以产生任何兴趣。但这并不能因此就抹杀女人的功劳,忽视女人对历史所作的贡献。因为女人的力量是阴柔的。她们犹如江面下涌动的一道道暗流,虽不起波澜,却能推波助澜。世间大道,一阴一阳。阴阳是万物的总和,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循的运转规律。大到一颗星球,小到一粒尘埃,莫不遵守阴阳之道。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两种特质。同理,人类历史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只记载男人的历史,相当于想把一片叶子的背面割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强行做到,那么这也是不完整的历史。不幸的是,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人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女人的力量也足以毁灭一个王朝。在这一点上是有史为证的。世人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奠定了两汉四百年基业;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背后有个吕后,帮他弹压功臣,震慑朝廷。如果不是吕后做主杀了韩信,那么韩信很可能会在刘邦衰老或者病死以后再起来造翻,以他“多多益善”的军事才能,相信当时没人是他的敌手。那么,刘邦辛苦一生打下的江山很可能毁于一旦,成为像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世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但很少有人知道长孙皇后与他少年结发,在最危急的时刻与他同舟共济,在他被太子陷害时主动进宫斡旋,在“玄武门之变”时亲临现场给他安慰,在他当了皇帝以后劝他耐心听取大臣建议,并奖励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如果没有长孙皇后,李世民可能早就在各种斗争中丧命,无法登上皇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这些都是正面的例子,当然也有反面的。如果没有王政君,王莽就不会篡汉自立,西汉的历史也许会延续下去;如果没有贾南风把持西晋朝政胡作非为,那么“五胡乱华”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也许就不会有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乱,带给了人们无尽的伤痛;如果不是慈禧以私欲控制晚清政局四十多年,那么可能就不会有“庚子年”八国联军的入侵,我们也不会屡遭外敌蹂躏,以至于割地赔款,无休无止……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这些女人,她们不仅走上历史舞台,而且还选择了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出悲剧、喜剧、闹剧、丑剧。她们都曾影响过历史。本书就以这些女性的经历为线索,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事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走进当时人物的内心,颠覆落后的历史观。墨香满楼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是齐景公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田穰苴其实与孙武同宗,都是陈完的后代,但因为是庶出,不是嫡传,所以身份卑微,即使才能出众,战功颇丰,也一直没有被提拔重用,直到有一个人向齐景公举荐他。齐景公继位之初,晋国入侵齐国的阿城和甄城,燕国侵略齐国的黄河南岸一带。齐军初战不利,连丢数城,齐国都城岌岌可危。就在齐景公独自发愁、无计可施之际,大夫晏婴向他推荐了田穰苴,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是他文能令人信服,武能威慑敌人,希望大王能试用他。”齐景公听后大喜,立即召见了田穰苴,同他讨论军事。几番对话下来,齐景公对田穰苴的才能十分欣赏,任命他做大将,率军抗击晋国和燕国的侵略。田穰苴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晋升冲昏头脑,在冷静分析形势后,他向齐景公提出了一个请求。他说:“为臣出身低贱,大王从平民中将我选拔出来,让我位居大夫之上,士兵恐怕不会归附,百姓也不能信任。为人卑微,也就没有权威。希望能由大王的宠臣、国家要人担任监军,这样才能压得住阵脚。”齐景公觉得有理,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做他的监军。田穰苴辞别齐景公,便到庄府拜会庄贾。当时,田、庄在会见后,相约于次日正午在营门集合出发。庄贾漫不经心地答应了。第二天,田穰苴提前来到军营,集合好军士后,又布置了木表和漏壶计算时辰,以等候庄贾。而此时,庄贾的家中正是热闹——他的亲友听说他要出征,纷纷上门为他饯行。庄贾一向骄横显贵,此次出征,他认为自己是监军,是军队的老大,所以压根没把与田穰苴约好的时间放在心上。于是,庄贾就将为他送行的朋友留下来喝酒,并不急于赴约。手下人提醒他,他也不理。到了正午,庄贾当然没能按时赴约。田穰苴于是推倒标杆,放掉漏壶之水,站在高台上向军营外眺望,仍不见庄贾的人影。于是派人去请庄贾,自己则回到军营内指挥操练,检阅军队。庄府之中,众人酒喝得正酣。忽然,门丁来报,说正午已过,有士兵来请大人去军营监军。庄贾闻言,不屑一顾道:“时间到了又怎样?”下午,齐军操练完毕,整装待发,仍不见庄贾的踪影。田穰苴看着将要落山的太阳,无奈地叹了口气,便命副将前往庄府请庄贾。此时,庄府里一帮人已经喝得七倒八歪,不堪入目。庄贾见到来人,厉声问道:“大胆!为何擅自闯进?”副将禀报道,是奉田穰苴之命前来请大人前去监军。庄贾扯着嗓子说:“你告诉他,我马上就去了!”到了傍晚,庄贾终于到了军营。田穰苴指责道:“为何不按约好的时间来军营?”庄贾散漫地说:“几位朋友都来为我饯行,大家一起吃酒,所以来晚了。”说完还摆出一副你能拿我怎样的嘴脸。田穰苴见此,也不再忍了,说道:“将帅受命之日,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忘掉自己的亲友,到军中受纪律的约束;擂鼓进军的危急时刻,就应该忘记自己的性命。现在敌军已经深入我国境内,前方的士兵正浴血奋战,国君在宫里寝食难安,国家和百姓的命运都系在您的手上,这个时候,您还顾得上别人送行?”说完,田穰苴招来军法官问道:“按照军法,将领不按规定时间到军营的,应该怎么处置?”军法官回答:“应当斩首。”这个时候,庄贾才惊慌起来,赶紧派人飞马去给齐景公报信求救。然而,庄贾派去的人还没回来,田穰苴已干脆地将庄贾斩了,并在全军示众。全军将士都吓得发抖。过了许久,齐景公派来的使者到了。他手持符节,鞭马闯入军中,宣布国君对庄贾的赦免。田穰苴见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后又问军法官:“骑马闯入军中,应该怎么处置?”军法官答道:“应当斩首。”使者一听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田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杀。”于是就斩了使者的随从,并砍断使者所乘马车的左车杆,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向全军示众。全军皆震服。示众完毕,田穰苴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才领兵出发。三军将士见田穰苴铁面无私,有法必依,对他十分信任,个个都精神抖擞,斗志盎然。田穰苴虽然治军严明,但同时也是一位仁慈的将军。对于士兵们安营、打井、立灶、饮食、求医问药等一类琐事,他都亲自过问,并予以妥善的安排。他还把自己作为将军的俸禄都与部下分享,对伤弱的士兵也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休养。田穰苴英明的领导,大大地鼓舞了士气。出战之日,齐军士气高涨,晋军见状,不战而退;燕军闻讯也主动撤退。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失地,平定了黄河两岸,凯旋而归。齐景公亲自到齐都郊外迎接他,并尊封他为大司马,还专门为他建造了司马府。此后,大家都尊称田穰苴为司马穰苴。然而,吉凶相救,福祸相依。田氏家族的崛起,最终引起了齐国鲍氏、国氏、高氏三大家族的不满和嫉妒。一天,齐景公在宫中饮酒作乐,一直喝到晚上也不尽兴,便带着随从去找相国晏婴,准备与他畅饮一番,结果被晏婴婉拒。齐景公不作罢,接着又去找司马穰苴。司马穰苴一听齐景公深夜来访,觉得可能有大事发生,连忙穿上戎装,出门迎接,急问:“是有诸侯入侵了?还是有人反叛了?”齐景公笑说:“没有。”司马穰苴又问:“那大王为何深夜来访?”齐景公说:“想到将军军务劳苦,想和将军共饮。”司马穰苴回答说:“陪国君饮酒享乐,大王身边有这样的人。这不是臣该做的事,臣不敢从命。”齐景公也算是执著,最后又去了大夫梁丘的家里喝酒。次日,晏婴与司马穰苴同时上朝进谏,劝齐景公不该深夜到臣子家饮酒。这下,鲍氏、高氏、国氏三大家族终于抓住了机会,纷纷向齐景公进谗言,打压司马穰苴以削弱田氏势力。齐景公作为君王吃了闭门羹本就不高兴,而且他也预感到田氏势力太盛,所以就听了三大家族的意见,突然就把司马穰苴给辞退了。昨日备受宠信,今日却被贬回家。君臣之间的关系竟如此不堪一击,可悲可叹!司马穰苴莫名被免职,一时有些想不开。他根本不懂那些朝中各族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他能够成为大司马,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并非是田氏家族的势力。可最后他却成了四大家族之间争斗的牺牲品,怎么可能想得明白呢?由于性格刚烈,受不了如此屈辱,司马穰苴终日郁郁寡欢,不久病故。司马穰苴死后,田氏的势力并未因此被削弱。而且,司马穰苴之死反而激化了田氏与其他三大家族的矛盾,加速了田氏争夺齐国政权的步伐。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君,将齐康公放逐于海岛。五年后,周王朝承认田氏为诸侯,姜齐变为田齐。后来,齐威王命大臣整理兵书,编撰人员把司马穰苴的兵法也收录其中,合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又称《司马法》)。如今,也有学者认为《司马法》乃后人伪作,与司马穰苴无关。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司马穰苴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影响巨大。作者点评:司马穰苴的耿直、严于律己,让他的部队军纪严明,但正是因为这样耿直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仕途的悲剧。他对于治军之道的理解,可以说是远超当代众将,是当时齐国兵力强盛的关键原因。百世兵家之师——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被后世尊称为孙子,亦有“兵圣”之美称,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正是他军事思想的结晶。《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军事文化中的瑰宝,它同儒家思想一样已经深入后世人的思想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反映在政治、经济、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孙武也因此成为与老子、孔子并重的伟大思想家。那么,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呢?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仍是贵族的专权,孙武能撰写出《孙子兵法》如此伟大的作品,正是得益于他从小就受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孙武出身不凡。没错,孙武出身贵族家庭,本姓妫,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陈国是春秋初期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的东部和安徽的北部,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封了数百个诸侯国,妫满被封到了陈,建立陈国。孙武的祖先陈完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本应是君位的继承人,谁料,陈厉公被侄子陈林谋杀。陈完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陈林自立为陈庄公,死后其弟继位为陈宣公。陈完仍不得势,预感到灾难即将到来,于公元前672年逃离陈国,投奔当时已经是霸主的齐国。到齐国后,为了掩人耳目,陈完改姓氏为田。后来,孙武的祖父田书在齐景公时立功,受封于乐安,被赐姓为孙氏。因此,到了孙武这一代,孙氏就从田氏中分离了出来。孙武是将门之后,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齐国名将。正是基于这样的成长环境,孙武从小就喜欢钻研兵法,这为他后来编撰《孙子兵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孙武长大后,齐景公昏庸腐败,内部争权夺利不休,孙家被卷入其中。孙武痛恨权力争斗,也深感在齐国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果断带着家人一齐逃奔到吴国。当时,吴国是个正在崛起的诸侯国。孙武到了之后,先为自己找了一处合适的栖身之地——穹窿山(今苏州市藏书镇境内)。穹窿山历来是高人隐居之地,相传黄帝曾孙帝喾的老师、神农氏的雨师赤松子就隐居在此。后来,张良等人也曾在此隐居。安顿下来之后,孙武一边研究兵学,潜心著述;一边留心观察吴国的政治。上天绝对不会不眷恋努力的人!之后,孙武遇到了一个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人——伍子胥。伍子胥来自楚国,怀着对楚王杀父杀兄的深仇大恨逃到吴国。两人惺惺相惜,成了知己挚友。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帮助吴国公子光(建号阖闾)夺得了君王宝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吴王阖闾的左膀右臂,全面负责吴国的军政事务。如此,孙武施展抱负的机遇便来了!伍子胥了解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向阖闾大力举荐他,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只要得到他,世间便再无敌手,更别提小小的楚国了!最终,吴王被伍子胥的说辞打动了,便请孙武出山,使其为吴国效力。其实,孙武在出山之前,和孔子一样,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军事思想,但无奈,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孙武未能获得各诸侯国君的赏识。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吴国才有机会收获了他这个奇才,为自身的强大奠定了契机!孙武见到阖闾后,呈上了当时已经完成的兵法十三篇。阖闾看后,赞不绝口。不过,他仍心存疑虑,因为当时雄辩善谈的说客很多,但多是纸上谈兵。为了考验孙武,他故意喊来一群对军法无知无畏的宫女让孙武操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并指定两名宠妃为队长。他严肃地发令,可娇滴滴的宫女根本无视军纪,嬉笑打闹,队形一片混乱。接着,孙武再次申明演练要求、军法纪律,结果演练还是混乱一片。最终,孙武为严肃军纪,不顾阖闾百般求情,斩杀两名宠妃队长,另选两名队长。再次演练时,宫女们所有动作都完全符合要求(“三令五申”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爱妃被斩,阖闾虽然心痛,但也为得到了一个军事奇才而心喜。演练之后,孙武被阖闾拜为大将军。从此,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助下,安邦定国,发展军力,实力越来越强。当老虎长大,露出獠牙,发起攻击的时刻就到了!公元前512年,孙武、伍子胥率领大军攻打楚国属国钟吾、舒,大胜!随后,吴王阖闾想要乘胜攻打楚国,却被孙武劝阻了。孙武劝吴王说:“楚国不是钟吾、舒两个小国可比,拥有天下间少有的精锐军队;再加上我们刚刚经过大战,人困马疲,还是先行收兵,调整之后,再择时攻伐。”伍子胥也赞同孙武的想法,并提出建议:“虽然我们现在不宜进攻楚国,但可以采取‘疲楚’的战略。我们可以组织三支精锐军队,轮番袭击楚国。”吴王采纳了“疲楚”的建议,持续实施了六年。楚军出战,吴军就撤退;楚军回营,吴军就进攻。吴军三支军队轮番“骚扰”楚国,日复一日,从无间断。六年下来,楚国的精神、物质都受到极大的摧残。相反,六年内,吴国军队主动权在握,过得十分“自在”:吃得好,穿得好,想打就打,想撤就撤。吴国这招的确是太阴了!终于,机会来了!公元前506年,已经依附吴国的蔡国,被楚国攻伐。这便成为了吴国伐楚的理由。柏举之战因此而爆发。同年年底,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三万精锐水、陆部队,乘坐战船,挥师而上,直逼蔡国、楚国交战之地。当吴军气势汹汹来临时,疲惫的楚军果断地选择了退兵,以汉水为界,加紧布防。谁料,孙武竟指挥吴军放弃舟船,在陆地登陆,扑向楚军。对于孙武的战术,伍子胥曾提出过心中的疑惑。伍子胥说:“吴军的长处在于水战,短处在于陆战,现在为何要舍弃长处,而用短处呢?”孙武答道:“用兵贵在神速,若我们逆流而上,速度缓慢,到时楚军已经排好队列,做好防御了。兵者,诡道也。他们认为我们擅长水战,根本不会想到我们会走陆地,我们这样做才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孙武舍船登陆后,挑选出3500名精锐之士担任先锋,连败楚军。柏举之战中,3万吴军攻击20万楚军,上演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公元前496年,阖闾死去,其子夫差即位。后来,吴国和越国最终发生大战。越王勾践在战败的情况下,向夫差屈辱求和。伍子胥认为越国终究是大患,应将其剿灭。但夫差不听劝阻,同意了夫差的求和要求。后来,吴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成为诸侯国的霸主。在这样的成绩面前,夫差变得骄傲,不可一世,甚至自以为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伍子胥常常劝告夫差说,让勾践存活就是一大隐患。然而,夫差始终不听劝告,并在奸臣的蛊惑下,赐伍子胥自尽。也就是这个时候,孙武的经历就突然没了记载,他之后的人生也一直是个谜。一种说法是,伍子胥的死,让他体会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退隐山林,完善兵书。另一种说法是,他返回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孙武急流勇退的智慧。作者点评:纵观孙武一生,他在吴国争霸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灵活运用自己的兵法,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除了其赫赫战功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孙子兵法》。这短短的13篇5000字,完美地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智慧。如今,《孙子兵法》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可谓千古奇书。这本古老的兵书在现代社会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并终使孙子与孔子、老子并列成为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出将入相第一人——吴起吴起,卫国左氏人,史上有名的“四家”,即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甚至是史上兵家代表人物,和孙武齐名,后世将二人并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与孙武所著《孙子》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史中,历数名将序列,战国时期的吴起便是“出将入相”的第一人。何为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这就叫作“出将入相”。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将军是武职,宰相是文职,相差很大,怎么可能会由同一个人执掌?其实,这是社会分工细致化后人们的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工还没有如此细致,所以“将相一体”也是多见的。比如赵国大将李牧就曾担任相国。正因有此先例,所以才有了廉颇与蔺相如争位的故事。出将入相,兵法超群,那吴起的一生必定是卓越而光辉的吧?实则不然。在战场,他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在朝野,他是一名优秀的相国,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但在家庭,他却是一位不义、不孝之人。为何这么说?吴起年少时家境殷实,有一定的资产,但他一心想要当官,于是到处游说君主。游说需要丰厚的物资,因为“衣食住行”要全部自费,而且接触的都是君主、国家权贵,自然花费不菲。然而,直到败光了家产,他依然没有求得一官半职。更让吴起悲愤的是,乡邻们不仅不同情他,还处处挖苦、讥笑他。后来,吴起一气之下将讥笑他的人全都杀死了,然后逃离卫国,并发誓不做卿相,绝不回家。后来,吴起到鲁国拜儒学大师曾参为师,学习儒术。后来,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家奔丧。儒家最讲究孝道,作为古往今来十大孝子之一的曾参更是如此。吴起的不孝行为,令曾参十分厌恶,于是他被逐出师门。后来,烽烟再起,齐国发动大军攻打鲁国。对于百姓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事。但对吴起来说,却是一个天赐的机会。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游说,在鲁国国君(鲁穆公)面前毛遂自荐,请求挂帅。这一次,吴起终于成功了,鲁穆公被打动了。毕竟吴起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摆在吴起面前的,还有一个障碍: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也就是说,吴起是齐国的女婿。这种情况让鲁穆公有点拿不定主意,因为毕竟是齐、鲁两国间的战争,吴起立场是否坚定,关键时刻是否会退缩?鲁穆公心乱如麻。而对于一心想要成名的吴起来说,鲁穆公游离的态度,实在是一种折磨。不过,像他如此偏执、决绝的人,只要抓住了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出击!为了坚定鲁穆公的决心,也为了自己的仕途,吴起最终选择了一种令人发指的方式:杀妻求将。没错,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示自己不会亲附齐国。虽然,他的目的最终达到了,但是,无论他的军事才能有多高,政治能力有多强,一生的功绩有多大,这都是他一生的污点,无法抹去。当然,吴起的方式虽为人所不齿,但却因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他帮助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一战成名!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功名利禄,出乎意料的是,不久他就被鲁穆公给罢免了。原来,这都是政治斗争惹的祸。吴起立下大功,鲁国官员分外眼红!于是,鲁穆公的耳边就时常响起这样的声音:吴起斩杀乡邻,是为不仁;杀妻求将,是为不义;母丧不归,是为不孝。春秋战国时期,有句话说:周礼尽在鲁矣。鲁国人非常重视礼仪人伦。鲁国出身的孔圣人就是明证。于是,刚刚为鲁国立下大功的吴起,就这样被撤职了,理由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孝之人,何以忠于鲁国?吴起就这样失败了,但一颗追求功名的心,并未因此而减少半分。他听说魏文侯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于是再次踏上了游说之旅。此时的吴起与之前大为不同,他已经拥有傲人的战绩,虽然背负污点,但这似乎对他的仕途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魏文侯是一位贤能的君主,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便特地询问了自己的亲信大臣李悝。李悝曾是吴起的同门师兄弟(曾参门下),对他还是很了解的。李悝评价,吴起此人,虽然贪名好色,但是让他带兵,绝对是一把好手,司马穰苴在世估计都敌不过他。李悝的这个评价,决定了吴起的命运,于是魏文侯拜他为将。当然,吴起也没有辜负李悝的赏识,在与秦国的战争中,他率兵连下五城,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吴起带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兵”。他虽然是将,但却和士兵同吃同住,睡觉不铺床,行军不坐车,干粮自己扛。曾经有位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出脓液。总之,吴起用实际行动,与士兵同甘共苦,赢得了他们的忠诚。吴起除了“亲兵”之外,还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春秋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组建的“武卒”,就是精锐、彪悍的代名词。史料记载,当时吴起率领“武卒”,与诸侯国间对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场,剩下的还是“平局”。这就算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武卒为何如此厉害?这当然和吴起有效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也与士兵们的身体素质有关。吴起当初选拔“武卒”时,曾定下一个标准:其一,能拉开十二石(六百六十斤)的弓。其二,身穿三属之甲(上身、髀部、胫部部分相连以掩蔽全身的铠甲),背五十只箭,头戴盔帽,腰挂重剑,手提大弓,带三天干粮,半天时间,急行军100里(相当于现在的82华里)。“武卒”的选拔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虽然很高,但是待遇却很优厚,一个人只要通过选拔,那么他将享受战国时期著名的“武卒”待遇:全家的徭役、租税全免。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铁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冶金中心的魏国,更是逐步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作为魏国的精锐部队,“武卒”的装备更是精良中的精良,而且拥有重铠、佩剑、弓弩(选拔时的装备就是如此)等全幅配备。可以说,武卒的装备已经非常精良。这就是“武卒”,这就是他们的强悍之处。精兵有了,吴起是怎样治军的呢?大致可分为三大原则:其一,军纪严明;其二,言而有信;其三,善用精神鼓励,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这一点,吴起的军事功绩达到了最高峰。春秋战国时期,秦、魏两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为了鼓舞士气,吴起请魏武侯(文侯已经去世)亲自出面,为将士们筹办庆功宴。庆功宴上,将士们的座次共分为三排。第一排用的是金、银、铜等重要餐具,吃的是猪、牛、羊三牲;第二排所用餐具及食物适量减少;第三排则使用普通餐具。为何要分得这样细?其实,吴起治军的奥妙就在这里。吴起让立有头功的将士坐在第一排,稍次的坐在第二排,没有战功的坐在第三排。宴会结束后,吴起还会对立有战功将士的家属予以慰问和赏赐。对死难的家属,每年都要慰问。此法一经施行,就是三年。这种方法,无疑刺激了没有战功的将士。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当有机会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定会在战场上一往无前。这就是吴起想要的效果!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大军五十万,攻击阴晋。当敌情传到魏军军营,不等吴起下令,将士们竟自发穿甲披挂,准备出战。而吴起竟然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率五万未立过战功的士兵,反击秦军。战前,吴起发布军令:“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意思是,如果车兵不能俘获敌军的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敌军的骑兵,步兵不能俘获敌军的步兵,即使打了胜仗,也不算有功劳。就这样,当渴望建立功勋的魏军对上秦军,就如同饿狼一样,疯狂地扑杀上去。虽然二者兵力悬殊,但疯狂的魏军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阴晋之战,以五万对五十万,魏国胜。此战,魏军虽然面对的是强大的秦军,但是吴起用激励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士气,以少胜多,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这一仗也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后来,吴起遭小人陷害,被迫离开魏国,但之后又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为楚国相。任相期间,吴起针对楚国的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政绩显著,却触及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吴起于楚悼王停尸处被楚国贵族杀死。作为一代文武全才的军事家,吴起的人生竟如此尴尬落幕,令人唏嘘不已。作者点评:吴起这个人虽然争议很大,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他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使得楚、魏两国的兵力走向富强,他卓越的军事智慧、超前的军事战略和独到的军事思想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被后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