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上海鲁迅研究2016夏


作者:上海鲁迅纪念馆     整理日期:2016-09-05 19:13:39

本书由创刊于197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本书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2016•夏》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生平研究”“鲁迅翻译研究”“我与鲁迅”“史料•辩证”“鲁海漫谈”“海外鲁研”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作者简介: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录:
  鲁迅思想生平研究
  鲁迅: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程致中
  鲁迅葬礼的社会影响乐融
  “聆听”:鲁迅演讲的研究新维度杨益斌
  鲁迅翻译研究
  翻译与重写:鲁迅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本分析与“接受”辨析蒋硕
  鲁迅之武者小路实笃三文译稿李浩
  史料·辩证
  《鲁迅文物经手录》一则——包袱中的宝物叶淑穗
  中华艺大史实续探乔丽华
  鲁迅与“武梁祠”思齐
  目录:
   鲁迅思想生平研究鲁迅: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程致中鲁迅葬礼的社会影响乐融“聆听”:鲁迅演讲的研究新维度杨益斌 鲁迅翻译研究翻译与重写:鲁迅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本分析与“接受”辨析蒋硕鲁迅之武者小路实笃三文译稿李浩 史料·辩证《鲁迅文物经手录》一则——包袱中的宝物叶淑穗中华艺大史实续探乔丽华鲁迅与“武梁祠”思齐鲁迅留日初的一些史料及嘉纳治五郎访问陆师学堂徐昭武 我与鲁迅本色的鲁迅,真实的传记——我如何写《搏击暗夜——鲁迅传》陈漱渝 海外鲁研鲁迅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越南]裴氏幸娟论鲁迅[日]中野重治著朱幸纯编译 读书杂记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校读记张铁荣贺友直绘《白光》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顾音海无史的《现代史》(外一篇)唐应光鲁语三题王尔龄摭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艺术朱永芳邵建新 鲁海漫谈寻求拯救之路——鲁迅研究专家后代、上海女作家黄向辉访谈录黄向辉黄乐琴东京周边:水户和横滨陈力君子虎先生庄月江 回忆·资料研究鲁迅是为了更好地纪念鲁迅、传播鲁迅——庄钟庆教授谈厦门大学研究鲁迅在厦门的过去与现状庄钟庆、葛涛、苏永延附: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馆)大事纪要苏永延整理化雨春风忆前贤——追述我与唐弢先生的书信交往谷兴云名人书简一束(四)裘士雄陈鸣树学术著作年表吉诗婧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中小型博物馆OA系统设计思路孙阳 编后编后《鲁迅: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理论与实践》以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为例,探讨了鲁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对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作者认为“鲁迅对民族形式的探索是全方位的,他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外国文学新潮,大力弘扬古代文学优良传统,创造出现代文学新的民族形式。深刻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创新的民族形式,‘文品’与‘人品’相一致,鲁迅的文学遗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鲁迅小说及各种文体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撼动人心,享誉世界。鲁迅关于民族形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21世纪中国文学建设具有迫切的借鉴意义。”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纪念,《鲁迅葬礼的社会影响》一文,从“弥合文坛裂痕,聚合文坛力量”“提振民族精神,成为抗战动力”“传播鲁迅思想,熔铸民族灵魂”三个方面考察了鲁迅葬礼的历史意义,认为“鲁迅的逝世及葬礼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感召、教育、濡染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子孙。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民族之魂,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凝聚人心、树立旗帜的伟大作用;在中华民族遭受灾难之际,由于鲁迅的精神思想的影响,无论在解放区还是在国统区,无论在大后方,还是在战争前线,鲁迅精神都使广大民众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使得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许多人在他的感召下领悟了人生,追求着光明。”《“聆听”:鲁迅演讲的研究新向度》一文将鲁迅的演讲视为“呐喊”,然后又通过梳理鲁迅听别人演讲的事实,认为“‘聆听’形成原初的演讲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建构起了鲁迅对演讲的前理解。……鲁迅自身的演讲实践,反过来加深了他对演讲的个性化体验和认知。于是聆听与践行交互为用,互为因果,其演讲思想愈益与众不同,其演讲艺术愈益独具风采。‘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催生了鲁迅演讲的实践。正面的感受、成功的演讲,树立了榜样;负面的感受、失败的演讲,激发了反思。”关于鲁迅的“聆听”研究似乎很少有人涉及,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鲁迅与尼采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成果丰硕,不过从翻译方面展开研究的成果不算很多,蒋硕的文章属于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鲁迅译本的分析和《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附记的读解,认为鲁迅翻译有独有的择取倾向,如文章作者认为“鲁迅把neueV?lker(新的人民或民族)译为‘新生’,是归化翻译,因为尼采本意呼唤超人和新人,用以批判、更新甚或代替由多个民族构成的当时基督教文明的西方世界。而鲁迅则是针对当时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即‘国民性’的改变,并非欲取其他民族以代之。这样就可以理解他的翻译措辞了”。与前文不同,《鲁迅之武者小路实笃三文译稿》是基于译稿手稿展开的研究,比照手稿的修改前后的差异,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究鲁迅引进外来文化、语言继承与创新等研究的基础。 叶淑穗长期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对于该馆文物收藏情况十分熟悉,本辑所刊《鲁迅文物经手录》一则回忆了1960年1月许广平向北京鲁迅博物馆捐赠一包文物的事,这包文物中,有一件文物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关系密切,就是周恩来于1950年批示,同意政务院副秘书长许广平到上海指导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建工作。其中,还有两件许广平手稿《风子我的爱》和《魔祟》,这两篇文章是鲁迅与许广平研究的重要史料。继《上海鲁迅研究2015冬》所刊王锡荣的《中华艺大史实再探》,本辑再发《中华艺大史实续探》,就相关史实作了进一步探讨。鲁迅与汉画像的研究虽有成果,但相比其他研究项目,显得比较薄弱,本辑《鲁迅与“武梁祠”》一文,并非宏文,却从小处探究,颇有所得。 陈漱渝先生曾于六年前为《上海鲁迅研究》的“我与鲁迅”专栏撰写过文章,本次,陈先生将《本色的鲁迅,真实的传记——我如何写〈搏击暗夜——鲁迅传〉》一文交《上海鲁迅研究》发表,文章虽围绕“如何写《搏击暗夜——鲁迅传》”而展开,行文间却显示了陈先生的对鲁迅研究的学术反思,有利于年轻的新锐从中获得经验和借鉴,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到“我与鲁迅”专栏。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的重要著作,《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校读记》从当今的学术角度再次审视了这部著作。在《贺友直绘〈白光〉中陈士成形象的塑造》中,作者认为“鲁迅重视书籍插图和连环画,曾给予热情支持和鼓励,认为图的作用不但有趣,且亦有益,希望画家在创作大幅作品的同时,也看重、努力于连环画和书报的插图。正如新兴木刻版画在鲁迅等的倡导下得以勃兴一样,插图和连环画在上海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上海成为全国连环画创作、出版、普及的中心。而鲁迅作品本身,也成为连环画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实如此,而贺友直是代表人物。文章分析了贺友直的《白光》的创作技法:“运用中国画酣畅淋漓的写意水墨法,很好地突出了‘白光’的虚幻本质。陈士成的臆想本来就是模模糊糊,不着边际的幻觉,注定要一瞬即逝的。因此,那团白光,还有他幻觉里的‘府正堂’虚拟世界等等,以传统的单线白描,或者西画里的速写素描技法,都不如水墨渲染传神。” “回忆·资料”是本辑新创的栏目,意在刊发一些具有文献资料性的文章。《研究鲁迅是为了更好地纪念鲁迅、传播鲁迅》一文,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回顾了厦门大学研究鲁迅,建设厦门鲁迅纪念馆的历程,该文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馆)大事纪要》,都是反映鲁迅文化传播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样的,《化雨春风忆前贤》《名人书简一束(四)》以及《陈鸣树学术著作年表》等文也作为文献资料刊载,以供有意者进一步研究。编者2016年6月





上一本:闽商发展史·异地商会卷 下一本:马亮集辑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上海鲁迅研究2016夏的作者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