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推荐:徐广源先生是我在清史界多年的老朋友,他是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人,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究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工作三十年。虽然退休多年,研究工作从未停止。他曾探视、清理过乾隆帝的裕陵、慈禧陵、纯惠皇贵妃、容妃即香妃的地宫等十余座地宫,亲手找到了容妃的头骨,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在他身上有许多传奇的经历,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已出版有关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著作十余部,他是目前我国在这两个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前些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正说”系列的书,我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是这个系列的*本,而徐广源先生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是*后一本。在这个系列丛书中,他的这本《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是社会上比较受欢迎的一本,已重印了多次。我读过徐广源徐广源徐徐广源七月初九日徐徐广源徐广源徐徐徐徐广源在清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剧中,后妃是最吸引人眼球、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女人世界的皇宫中,后妃个个是万里选、千中挑的美女。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进入皇宫后,围绕、伺候的只有一个男人——皇帝。在平民眼中,她们是女人中的极品,锦衣玉食,伴王伴驾,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实际上,她们长年累月生活在九重宫禁,每天看到的只是红墙黄瓦、四角的天空。如笼中鸟,狱中囚。在貌似平静的皇宫中充满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闪耀着刀光剑影,刮着血雨腥风。作者徐广源先生已年到花甲,终生研究清朝后妃和陵寝,是目前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从清朝12个皇帝的230多位后妃中,选出了比较有名的、世人大都知道的、争议和误解比较多的26位后妃,从入宫、升降、死亡、入葬、陵寝及地宫规制、随葬品诸方面进行了全面客观介绍。作者有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机构查阅原始清宫档案的经历,还有几十年对清陵实际考察的经历,所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准确可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于了解历史真实面貌、导正视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清朝清陵和后妃的研究。曾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多年。现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先后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亲手找到了容妃(香妃)的头颅骨;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并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皇七子淳度亲王允祐的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等十几座地宫。出版专著有《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大清皇陵秘史》、《大清后妃写真》、《大清后妃私家相册》、《大清皇陵探奇》、《清宫佳丽三十人》、《溯影追踪—皇陵旧照里的清史》等20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清朝二十六后妃》值得一读 ——代序一阎崇年1 志美行历六十载的徐广源 ——代序二苑洪琪1 前言1 太祖弩尔哈齐的后妃 目录: 《清朝二十六后妃》值得一读 ——代序一阎崇年1 志美行历六十载的徐广源 ——代序二苑洪琪1 前言1 太祖弩尔哈齐的后妃 第一个得到皇后称号的女人——孝慈皇后 唯一殉死的大妃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的后妃 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 清朝皇妃中的明珠——海兰珠 顺治皇帝的后妃 失踪的皇后 当了半个多世纪皇太后的女人——孝惠皇后 绝色美女——董鄂妃 康熙皇帝的后妃 只当了两天皇后的孝懿皇后 死因不明的雍正帝生母——孝恭皇后 雍正皇帝的后妃 清朝最高寿的皇后——孝圣皇后 有自知之明的敦肃皇贵妃 乾隆皇帝的后妃 深明大义的孝贤皇后 死在冷宫的那拉皇后 谜团多多的香妃 嘉庆皇帝的后妃 唯一生过皇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皇后 以大局为重的孝和皇后 道光皇帝的后妃 死后不得安宁的孝穆皇后 死后遭受冷遇的孝静皇后 咸丰皇帝的后妃 智慧大度的慈安皇太后 晚清的独裁者——慈禧皇太后 同治皇帝的后妃 尸体不腐的孝哲皇后 敢和皇太后斗气的瑜妃 光绪皇帝的后妃 不受宠爱的孝定皇后 屈死井中的皇妃——珍妃 宣统皇帝的后妃 不知葬地的皇后——婉容 敢与皇帝离婚的淑妃——文绣 太祖弩尔哈齐的后妃第一个得到皇后称号的女人——孝慈皇后大清王朝如果从清太祖弩尔哈齐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称汗算起,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长达二百九十六年。在这近三百年当中,清朝有多少皇后呢?如果将生前当过皇后的,和生前没当过皇后,死后追尊为皇后的,凡是顶着皇后头衔的都算上,清朝共有三十一位皇后,其中第一个得到皇后称号的就是清太祖弩尔哈齐的第三任大妃叶赫那拉·孟古。在这里先有必要讲一下清太祖的名字问题。现在大陆多数著述都用“努尔哈赤”。我以前的书也曾用过“努尔哈赤”。而本书为什么改用“弩尔哈齐”呢?原因有五:一、《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上镌刻的就是“弩尔哈齐”;二、《太祖武皇帝实录》写的是“弩儿哈齐”;《太祖高皇帝实录》和《圣祖仁皇帝实录》写的是“弩尔哈齐”;三、《清史稿》里记的是“努尔哈齐”;明朝人称清太祖为“奴贼”或“奴儿哈赤”,显然带有侮辱性,而清太祖之二弟、三弟、四弟分别称舒尔哈齐、穆尔哈齐、雅尔哈齐,作为长兄的名字最后二字也应为“哈齐”。四、著名清史专家、学者王钟翰先生也坚持用“弩尔哈齐”;五、台湾著名清史学者陈捷先教授在他的名著《努尔哈齐写真》一书中专门讲了为什么不叫“努尔哈赤”而叫“努尔哈齐”。大陆清史界由于受日本学者稻叶君 清太祖弩尔哈齐朝服像山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和几部《努尔哈赤传》的影响,绝大部分著述都用“努尔哈赤”,是很不妥的。应该知错就改,本着名从主人、尊重历史的原则,清太祖名字应该写为“弩尔哈齐”。《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上面镌刻的是“弩尔哈齐”《清史稿》上是“努尔哈齐”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有一段关于孟古的父亲杨吉砮与弩尔哈齐许婚求婚的精采记叙:(戊子)秋九月辛亥朔。先是,上如叶赫国,其贝勒杨吉砮识上为非常人。谓上曰:“我有幼女,俟其长,当奉侍。”上曰:“汝欲结姻盟,盍以长女妻我?”杨吉砮答曰:“我非惜长女不予,恐此女未足事君。幼女仪容端重,举止不凡,堪为君配。”临分别时,杨吉砮赠送给自己的这位未来的女婿一些马匹、甲胄,并派兵护送他回到建州。《满洲实录》关于杨吉砮嫁女给弩尔哈齐的记载杨吉砮为什么主动愿将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弩尔哈齐呢?这里面有极其深刻的政治背景。万历十一年(1583年),弩尔哈齐以父、祖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尽管他最初人单势孤,力量薄弱,但已显示出了他的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当时人所瞩目。弩尔哈齐为了寻求广泛的支持,扩大势力,来到了在当时势力比较强大的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清佳砮和杨吉砮兄弟二人热情地接待了他。杨吉砮颇有识人之明,早就知道弩尔哈齐的威名。在交谈中,果然发现弩尔哈齐怀有雄心大志,非等闲之辈,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所以才提出与弩尔哈齐结亲,要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弩尔哈齐为妻。记载这种内容,这在由清朝皇家编纂的极为严肃的《清实录》中是仅见的。孟古,也有称为孟古姐姐的。她是叶赫部首领杨吉砮的二女儿,生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后来清佳砮、杨吉砮兄弟都被明军诱杀了,二人的儿子布寨、纳林布禄成为叶赫部的首领。叶赫部在与各部互相征战中,特别是在与明军作战的时候,屡吃败仗,损失很大,势力比以前明显衰弱了。而建州在弩尔哈齐的治理下,势力越来越强大。许多部落为了生存,为了拉盟友,纷纷向建州示好,有的还主动与弩尔哈齐联姻,把女儿或姐妹送给弩尔哈齐或他的子侄为妻。这些都被叶赫部看在了眼里,纳林布禄也不甘落后,于是决定把妹妹孟古送到建州,一来完成他父亲答应弩尔哈齐的婚事,更主要的是为了叶赫部的切身利益。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的一天,十四岁的孟古在兄长纳林布禄的亲自护送下前往建州女真的根据地费阿拉,与弩尔哈齐成亲。弩尔哈齐率领众贝勒、大臣出城迎接,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宴会和隆重的婚礼。这时弩尔哈齐三十岁,已是拥有五个妻妾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了。当时主持这个十四口人家庭事务的正是第二任大妃富察氏。杨吉砮夸奖女儿孟古“仪容端重,举止不凡”,《太祖高皇帝实录》则如此形容孟古:“仪范端淑,器度宽和,庄敬聪慧,不预外事。词气婉顺,誉之不喜,纵闻恶言,而愉悦之色弗渝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殚诚毕虑,以奉事上。”几乎用尽了所有最美的词汇来赞美,她简直成了完美无缺的女人。说孟古是位年轻漂亮,性格内向,十分有涵养的女子不假,但不一定好到书上所说的那种程度。在孟古嫁给弩尔哈齐之后的前八年中,孟古始终处于侧妃的位子,未能取代富察氏的大妃之位。在这八年中,第六子塔拜、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女、第九子巴布泰、第四女、第十子德格类先后降生,这些子女都是其他妻妾生的。孟古婚后四年才生了皇太极,在以后的十一年中再也没有生育过。这表明孟古并没有受到专宠,她只是一名普通的侧妃。《清实录》等官方史书之所以给孟古如此崇高的评价,就因为她生育了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她沾了儿子的光。当年杨吉砮许婚也好,后来纳林布禄把妹妹嫁给弩尔哈齐也好,都是从叶赫本部落的切身利害和安全考虑的。作为大舅哥的纳林布禄并没有与妹夫弩尔哈齐搞好关系,更没有与建州建立长久牢固的政治和军事联盟。两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政治摩擦,纳林布禄甚至曾向建州提出过土地要求,遭到了弩尔哈齐的断然拒绝。最严重的冲突就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纳林布禄纠集九部军队,联合进攻建州。在这场战役中,纳林布禄的堂兄布寨被杀死,纳林布禄被吓昏。当叶赫部向建州索要布寨的尸体时,弩尔哈齐命将其尸体分为两半,只归还一半,致使两部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鸿沟越来越深。性格内向的孟古嫁给弩尔哈齐以后,活得很累,她与其他多个女人共事一夫,每天周旋其间,免不了要发生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和摩擦。加上自己的娘家与夫君争斗不断,有苦不能说,有委屈无处诉,只能憋在心里,心情长期压抑,在夫君面前还要强装笑颜,时间长了难免要生病。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她虽然取得了大妃的地位,可是没过几年舒心日子,比她年轻十五岁的阿巴亥又来到了她们中间。阿巴亥不仅比孟古更漂亮,而且风流俏丽,聪明伶俐,更招人喜爱,弩尔哈齐自然要把更多的情和爱用到阿巴亥的身上,这必然会使孟古感到冷落和失意。尽管孟古“气度宽和”,但醋意和嫉妒这种女人的天性,又使孟古备受折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孟古终于病倒了,这一病就不轻,卧床不起。重病在身的孟古非常想念分别多年的母亲,想与母亲最后见上一面。尽管这时建州与叶赫部的关系势同水火,但是弩尔哈齐还是答应了爱妻孟古的要求,立刻派使臣到叶赫部去接岳母。早已把弩尔哈齐恨得牙根发麻的纳林布禄一见建州的使臣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不顾妹妹的感情,断然拒绝母亲去建州看妹妹。只派了管家南太前往探看。弩尔哈齐勃然大怒,严厉谴责纳林布禄不仁不义,很快地就把南太打发走了。孟古不仅未能见到母亲,反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因此她既恼火又伤心,病情更加重了,没几天孟古就带着深深的伤感和无奈,带着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带着对丈夫和儿子的留恋,在九月二十七日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弩尔哈齐对于孟古的早逝十分悲痛,为她隆重治丧,让四个使女为孟古殉葬,宰杀牛马各一百头用来祭祀。为了表达对爱妻的悼念,弩尔哈齐从孟古死的那一天起,不吃荤,不饮酒达一个多月。弩尔哈齐为了让爱妻多陪伴自己,舍不得过早地将陪伴自己十五年之久的妻子入葬,于是将孟古的灵柩停在院内,三年后才葬在赫图阿拉的尼雅满山冈。为了发泄对纳林布禄不让其母见女儿的愤怒,就在孟古死后的第一百零一天(万历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弩尔哈齐发大兵攻打叶赫,建州兵连陷叶赫二城,夺七寨,俘获二千人而回。孟古死后的第十五年即天命四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弩尔哈齐率大军攻克叶赫东、西二城,叶赫部灭亡。《满洲实录》上太祖灭叶赫图弩尔哈齐胸怀大志,多谋善战,他的统一东北的大业如日中天。就在孟古死后的十三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弩尔哈齐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政权,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建元天命。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接连攻占了沈阳和辽阳。随后又将都城迁到辽阳。第二年在辽阳旧城东五里的太子河畔建筑新城,营建宫室,命名为“东京”,不久将宫眷迁到东京。为了祭祖方便,在东京城东北四里的杨鲁山上营建东京陵。天命九年(1624年)三月,东京陵落成。四月初一日,弩尔哈齐命族弟铎弼、王善、贝和齐前往赫图阿拉,将祖父觉昌安夫妇、父亲塔克世夫妇、妻子富察氏与孟古、长子褚英,以及伯父礼敦、弟弟穆尔哈齐与舒尔哈齐、叔父塔察篇古的长子祜尔哈齐的骨灰迁到东京陵安葬。当这些人的灵柩即将到达东京陵时,弩尔哈齐率诸王大臣、贝勒及兵丁出城二十里迎接。弩尔哈齐举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迎灵礼。弩尔哈齐率诸王大臣、贝勒和所有士兵个个顶盔贯甲,持弓佩刀,列阵以待。在远方树立了一排排的草人,代表明军。弩尔哈齐一声令下,众炮齐发,喊杀声震天。八旗兵丁举刀持枪,呼喊着冲向前去,纷纷砍倒草人,夺得对方阵地,寓意以夺取沈阳、辽阳的巨大胜利迎接先祖和亲人,同时也是对八旗兵丁的极大鼓舞。这场迎灵礼结束以后,弩尔哈齐率诸王大臣、贝勒和兵丁跪伏在道旁,迎接灵柩。灵柩过后,他们才起身在后随行。待灵柩奉安在山陵大殿以后,设太牢,焚楮帛,奠酒,读祝文,行礼祭祀。两年后,弩尔哈齐离开了人世,孟古生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皇太极在沈阳城东郊的石嘴头山为父亲营建福陵,建成后,于天聪三年(1629年)将母亲孟古从东京陵迁到沈阳,于同年二月十三日与弩尔哈齐一起葬入了福陵。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登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次日,皇太极追谥其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成天育圣武皇后”,简称“孝慈武皇后”或“孝慈皇后”。孟古是清朝第一位得到皇后称号的女人。 福陵隆恩门福陵宝顶弩尔哈齐有四位大妃,为什么只将孟古一个人追尊为皇后?特别是第一位大妃佟佳氏是弩尔哈齐的结发之妻,竟然没有被追尊为皇后,似乎有失公允。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初七日,孝慈武皇后神牌升祔北京太庙。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十二日改尊弩尔哈齐为“太祖高皇帝”,所以在第二天将孟古的谥号也随着改为“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初二日为孟古的谥号加上“仁徽”二字。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十一日为孟古的谥号加上“懿德”二字。清朝的谥法规定皇后的谥号字数不能超过十六个字。乾隆元年为孟古的谥号加上“懿德”二字以后已达十六个字,所以后世就不再加谥。孟古的谥号全称是: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其中的“高”字是弩尔哈齐的庙谥,不能计在十六个字之内。唯一殉死的大妃阿巴亥清初,皇帝的婚姻大都带有政治色彩,政治婚姻较多,这是值得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弩尔哈齐虽然被他的子孙尊为太祖高皇帝,实际上他生前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由于没有称帝,所以也就没有建立后妃制度,正妻只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后来改称福晋),妾称小福晋。后世书籍中称正妻福晋为大妃。这里所介绍的大妃阿巴亥是弩尔哈齐的第四任大妃,她深受弩尔哈齐的宠爱,为弩尔哈齐生育了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三位能征惯战的著名将领,但她的人生旅途却坎坷多难,最后竟落得了被逼殉死、死后不知葬于何处、无祭享的悲惨下场。第一次当政治的牺牲品:十二岁出嫁阿巴亥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叶赫、乌喇等九部联合进攻建州,结果被弩尔哈齐打得大败,九部皆元气大伤。乌喇部的首领布占泰被俘,三年后才被释放。布占泰尝到了弩尔哈齐的厉害,不敢再与建州作对。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弩尔哈齐毫不费力地灭了哈达部。唇亡齿寒,哈达部的灭亡,更使布占泰心惊肉跳。他深知弩尔哈齐雄心勃勃,早有吞并各部的野心,为保住乌喇,他决定将兄长满泰(此时已死)的刚十二岁的女儿阿巴亥嫁给弩尔哈齐为妻。同月稍晚,布占泰亲自送阿巴亥到建州,与弩尔哈齐成婚。当时弩尔哈齐已四十三岁,且已有了六七位妻妾。幼小的阿巴亥不仅丰姿绰约,而且颇有机变。成婚后,很快就获得了弩尔哈齐的宠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大妃叶赫那拉·孟古(皇太极之母,后来被追谥为孝慈高皇后)病逝,弩尔哈齐随即立阿巴亥为大妃。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巴亥为弩尔哈齐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济格;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阿巴亥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二十四日,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五子多铎。阿巴亥生的这三个儿子,弩尔哈齐皆爱若珍宝,将作为后金根本的八旗军队中的三旗交给他们分别掌管。第二次当政治的牺牲品:失宠遭休弃正当阿巴亥受宠有加,春风得意之时,天命五年(1628年)三月,一场横祸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使她从尊贵的巅峰,一下子 《太祖实录》关于布占泰送侄女阿巴亥嫁弩尔哈齐的记载跌到了悲惨的低谷。从表面来看,一件偶然的小事竟变成了阿巴亥悲剧的起因。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初十日,弩尔哈齐的两个贴身侍女纳扎和秦太吵架。纳扎骂秦太淫荡,与浓库通奸。秦太反口问纳扎:“我与浓库通奸于何处?奸后给与何物?你与巴克什(满语,指学者)达海通奸是实,曾与以蓝布二疋。”弩尔哈齐的小福晋(也有称小妃或庶妃的)代音察听到了她俩的对骂后,于三月二十五日将二婢口角的事告发了。弩尔哈齐对这件事十分重视,立命大臣调查审理。结果证实,纳扎确实与达海通奸,并经大妃允许,将二疋翠蓝布送给了达海。当时严格规定:所有福晋,若不经汗的同意而给其他女人一庹(量词,为成人平伸两臂,两手间的距离)布、一块缎子,就是欺骗丈夫,如果是给男人,那就被认为是倾心于那个汉子。大妃私下允许纳扎将二疋翠蓝布给达海,明显是违反了禁令。弩尔哈齐非常气恼,立命将纳扎处死。本想也将达海处死,但考虑到达海精通汉文汉语,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从宽免死,用铁链子将他锁在木墩上拘押起来。但事情还没有结束,代音察又进一步揭发说:“大福晋曾二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饭食与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贝勒家,如此来往,谅有同谋也!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弩尔哈齐听后,立即派四位大臣去调查此事,结果代音察所揭发的全部属实。大贝勒就是代善,他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弩尔哈齐的诸子中居长(当时弩尔哈齐长子褚英已死),而且性宽柔,得众心,军功多,权势大。弩尔哈齐曾经说过:“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已预示日后要将汗位传给代善。连朝鲜人写的《建州闻见录》也推测弩尔哈齐死后,“则贵英哥必代其父”,贵英哥即古英巴图鲁代善。问题一涉及代善,一下子就变得敏感和复杂起来了。弩尔哈齐虽然有过上述身后托付幼子和大福晋的表示,可是在他身体尚强健之时,自己的爱妃就与代善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这将他置于何地?再回想每当诸贝勒大臣在他家里宴饮或议事时,阿巴亥便浓妆艳抹,精心打扮,满身满头珠光宝气,当众露面,与大贝勒暗送秋波,眉来眼去的这些情形,更让他妒火中烧,恼怒异常。弩尔哈齐毕竟是久经风雨的政治家,他深知家丑不可外扬的道理,况且自己已有话在先,大妃讨好大贝勒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决定进行冷处理。弩尔哈齐没有追究大贝勒代善之罪,而是找借口惩处大妃阿巴亥。他故意扬言要派人去搜查阿巴亥私藏的财物。阿巴亥十分害怕,便急忙将财物分送到各处藏匿,结果这些财物都被搜查了出来。这时弩尔哈齐的一位蒙古福晋趁火打劫,告发大妃阿巴亥在阿济格家的两个柜子里藏有三百疋缎子。还揭发大妃阿巴亥私自给总兵官巴笃礼之二妻一整疋精织青倭缎,以做朝衣;给参将莽阿图之妻一件绸缎朝衣;给村上人许多财物。弩尔哈齐派人去调查,也均属实,于是命人将所藏、所送的缎疋、朝衣、财物全部追回。这时,人赃俱在,于是弩尔哈齐当着众人的面,气愤地说:“该福晋奸诈虚伪,人之邪恶,彼皆有之。我以金珠妆饰尔头尔身,以人所未见之佳缎,供尔服用,予以眷养,尔竟不爱汗夫,蒙我耳目,置我于一边,而勾引他人。不诛之者,可乎?”弩尔哈齐虽然处于盛怒之中,但头脑还是很冷静的。他怎么会舍得将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阿巴亥处死呢?他转而又十分动情地说:“我若将大福晋处死,我那爱如心肝一样的三子一女将怎样痛哭呢?”于是他决定:不处死大妃,孩子一旦有了病,由她照看,但弩尔哈齐与她分居,将她休弃。阿巴亥被休弃,似乎是罪有应得,但仔细分析此事,疑点颇多。两个侍女是在三月初十日吵架的。按照常理,代音察闻知后,马上就应该将此事告诉弩尔哈齐。可是代音察却迟至三月二十五日才告发。对于大妃与大贝勒之间的不正常关系,连众贝勒大臣都不敢告密,为什么毫无权势的代音察却敢揭发?为什么长期生活在汗王宫内的代音察对大妃送食物给两位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四贝勒受而不食的事知道得如此清楚?有学者认为,这一切都缘于权力之争,是四贝勒皇太极耍的一个政治大阴谋。是他指使代音察告密,目的是想通过制造和宣扬大妃与大贝勒代善的桃色事件,激怒弩尔哈齐,离间弩尔哈齐与代善的父子关系,使代善名誉扫地,动摇他的汗位继承人的地位,为自己谋得汗位扫除最大障碍。当时,弩尔哈齐诸子侄中最有实力的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二贝勒阿敏是弩尔哈齐的侄子,关系远了一层,而且其父舒尔哈齐因罪被圈禁至死,阿敏本人也犯过大过,虽有军功,但已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有勇无谋,生性鲁莽,曾亲弑其母,口碑很差,只能做统兵大将,不能做一国之君,因此汗位也没有他的分儿;那么只剩下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有继承汗位的条件。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无论从声望还是实力等方面比较,皇太极都处于劣势。代善在褚英死后是事实上的长兄。他英勇善战,军功赫赫,领有两红旗,其军事实力与汗王旗鼓相当而远胜于其他贝勒。而且代善性情宽厚,深得人心,受到众人的拥戴。他深受汗父的信任和重用,弩尔哈齐经常让他协助自己处理军国政事。弩尔哈齐对代善的倚重和偏爱有目共睹,将来把汗位传给代善已是公开的秘密。天命五年,弩尔哈齐已经六十二岁,年事渐高,代善坐到汗王的宝座上已指日可待。相形之下,皇太极只领一旗,在四大贝勒中排末位。他严厉冷酷,为人忌惮,人际关系不很好。公平竞争的话,皇太极无论如何也不是代善的对手。所以皇太极只有靠非常手段才能取胜。他通过指使人揭发大妃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将这一桃色事件在满族中曝光,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既使大妃阿巴亥遭到惩处,又让大贝勒代善在诸王贝勒中声名狼藉,威望大降。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虽然弩尔哈齐对代善未予治罪,但代善的名誉也大受损伤,汗位继承人的地位也已动摇,后来又由于代善未能妥善处理好后妻和前妻所生之子的关系,他的威信扫地,逐渐失去了弩尔哈齐对他的信任和希望。总之,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皇太极是胜利者,代善是失败者,弩尔哈齐是被利用者,而阿巴亥则再一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但清史界也有人认为,天命五年被告发偷藏财物、与大贝勒有私情而遭休弃的大妃是富察氏,并非阿巴亥。这便又引起了一桩公案。认为偷藏财物并与代善有私情者不是阿巴亥,而是富察氏的理由是:一、富察氏是弩尔哈齐的第二任大妃,在《满洲实录》里明文称之为衮代皇后(衮代是富察氏的名字)。据《世祖实录》载,顺治元年(1644年)二月,“以大妃博尔济锦氏祔葬福陵,改葬妃富察氏于陵外,以富察氏在太祖时获罪赐死故也”。二、可信度很高的由唐邦治著的《清皇室四谱》,明确记载“天命五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迫令大归”的是富察·衮代。三、赵光贤教授在《清初诸王争国记》(1943年《辅仁学志》第十二卷一、二合期)中也认为窃藏金帛而获罪的是富察氏。四、《清史稿》后妃传部分也记道:“天命五年,妃得罪,死。”五、天命五年三月,弩尔哈齐在处理大妃私藏私送财物、与代善有私情的案子时,以大妃有三子一女无人照看而免于处死大妃。而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格格,如果加上弩尔哈齐的第十六子费扬古,正好是三子一女。认为这一事件的女主角是阿巴亥,而不是富察氏的主要理由是:一、富察氏的年龄太大,而阿巴亥的年龄与代善相差不多。富察氏归弩尔哈齐之前就已嫁给了威准(弩尔哈齐的堂兄)为妻,并生下了一个儿子昂阿拉。威准死后,万历十三年(1585年)她才改嫁给弩尔哈齐,比孟古嫁弩尔哈齐还要早三年。孟古嫁给弩尔哈齐时是十四岁,那么富察氏在改嫁给弩尔哈齐时,年龄起码要比孟古大十岁左右。经推算,到天命五年时,富察氏已是五十六岁的老妪了,她还能装扮得珠光宝气,浓妆艳抹地与三十八岁的大贝勒产生爱情,眉来眼去吗?而天命五年的阿巴亥刚三十一岁,青春年华,风韵犹存,正是女人臻于成熟、丰满的最佳时期,与代善年龄仅差六岁,年岁相宜,可谓郎才女貌,英雄爱美人。阿巴亥与代善坠入爱河,眉目传情,是极有可能的。二、富察氏的子女数不对,而阿巴亥的子女数正好吻合。前面已讲,富察氏改嫁弩尔哈齐后只生二子一女。弩尔哈齐的第十六子费扬古在史书中均未记载其生母是谁。即使是《清皇室四谱》,也仅仅怀疑、推测费扬古是富察氏所生,未作定论。况且富察氏死于天命五年二月,而费扬古生于天命五年十月,费扬古为富察氏之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这样,富察氏的子女数与弩尔哈齐所说的三子一女不符,因此当事人不是富察氏。而阿巴亥则生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虽未生育女儿,但却抚养了一个女儿。清宫档案《星源集庆》明确记载,弩尔哈齐抚养了他胞弟舒尔哈齐第四子多罗恪僖贝勒图伦的第二个女儿,此女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七月十六日午时,封为和硕公主,收养于宫中。此女与多尔衮同岁,后来封为肫哲公主。抚养这个女孩儿的任务自然要落在当时的大妃阿巴亥头上。这样一算,阿巴亥育有三男一女,与弩尔哈齐所说的正好吻合。三、天命五年时,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等都已成年,与弩尔哈齐所说的孩子幼小、患病无人照看不相吻合。而这一年,阿巴亥生的阿济格十五岁、多尔衮九岁、多铎七岁,与多尔衮同岁的养女,也是九岁,都在年幼之时,有病需要母亲照看,与弩尔哈齐所说的一致。四、天命五年,大妃将三百疋缎子藏在了阿济格家中的两个柜子里。阿济格是阿巴亥的亲儿子,最可靠,把私物藏在自己儿子家中,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偷藏财物的是富察氏,不把财物藏在莽古尔泰家中,反而藏在阿济格家中,倒令人难以理解了,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五、代音察告发大妃的时间是天命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而《星源吉庆》明确记载富察氏已于这年的二月死去。所以偷藏财物的更不可能是富察氏,而只能是阿巴亥。六、《世祖实录》所载妃富察氏在太祖时以罪死,顺治元年二月改葬于福陵外,并未讲明因何获罪,所以不能说天命五年偷藏财物的就一定是富察氏。七、虽然《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了“天命五年,妃得罪,死”,也不能据此认定这年发生的就是偷藏财物,与大贝勒有私情这件事。笔者认为,因偷藏财物被休弃者是阿巴亥。《清皇室四谱》等书在天命五年获罪大妃问题上,很有可能张冠李戴了,将阿巴亥说成了富察氏。第三次当政治的牺牲品:被逼殉死遭惩处被休弃,对阿巴亥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但还不是致命的,因为弩尔哈齐对她的感情和牵挂仍在。因此阿巴亥在遭休弃不足一年后,又被复立了大妃之位。但弩尔哈齐死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弩尔哈齐染病,到清河温泉疗养。八月初七日,因病势沉重,决定返回沈阳,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同时派人召大妃阿巴亥来见。当弩尔哈齐行到浑河时,与大妃相会。八月十一日当他们行到距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天未时,弩尔哈齐竟病逝了,终年六十八岁。令阿巴亥意想不到的是,夫君的驾崩之日就是自己的死期到来之时。弩尔哈齐死后的第二天即八月十二日早晨,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说弩尔哈齐有遗诏,要大妃阿巴亥殉死。丰姿妍丽的阿巴亥当时三十七岁,正值盛年,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二十二岁,已经成年,多尔衮只有十五岁,多铎十三岁。出于对尘世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阿巴亥百般抗拒,希望事情能有所转机。但诸王寸步不让,阿巴亥在被逼无奈、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自缢殉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当时情景之凄惨,着实使人神伤。成书最早的《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帝……立兀喇国满泰贝勒女为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多躲(多尔衮、多铎——笔者注),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巳时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西北角。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弩尔哈齐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等诸王矫诏,逼迫阿巴亥就范的。其理由如下:其一,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的: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这一点弩尔哈齐、皇太极都十分清楚。既然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这就说明阿巴亥不是爱妻;而且阿巴亥还有多尔衮和多铎两个幼子。这两条都不符合殉死的条件,所以弩尔哈齐不会留有令阿巴亥殉死的遗命。其二,当诸王将弩尔哈齐令大妃殉死的遗命告知阿巴亥时,阿巴亥“支吾不从”,有史书载:“后初迟疑未决。”而后来纂修《太祖实录》时,这两句话均未继续载入,可见里面有鬼。阿巴亥为什么“支吾不从”?难道她不知道“当殉者,不容辞”的规定吗?这表明她怀疑弩尔哈齐临终前并没有留下令她殉死的遗命。她必然要对诸王讲明情况,据理力争,甚至揭露、怒斥诸王的险恶用心。后来修官方史书时,不便公开实情,只得用“支吾不从”或“迟疑未决”来掩饰。再后可能觉得即使用这样的词句也会露出马脚,令人生疑,所以在纂修《太祖实录》时,干脆把这两句删掉,以免节外生枝。其三,清朝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弩尔哈齐死前没留下任何遗言。可此时又冒出了令大妃殉死的遗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很难令人相信。其四,天命五年三月,在处理大妃私藏私送财物、与代善有私情的案子时,盛怒中的弩尔哈齐尚能怜惜三子一女无人照看而宽赦大妃。而在他临终之时,怎会让毫无过错而又精心照顾、陪伴在身边的大妃为自己殉死而不顾年幼的孩子呢?这在情理上也难以说通。其五,当时的风俗,殉夫者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妾,很少有正妻殉死的。所以弩尔哈齐遗命要阿巴亥殉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么,皇太极等人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逼迫手无缚鸡之力的阿巴亥去死呢?原因有三:其一,阿巴亥生的三个儿子,年纪虽然不大,但都已显示出了非凡的才智,英武不俗,尤其多尔衮更是鹤立鸡群,“聪颖异常”,一旦长大成人,一定是十分了得的英雄。弟兄三人若同气连枝,团结一致,在他们弟兄三人的背后再有一位极富机变、地位很高的母亲当靠山、后台,那将是一股极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皇太极威胁甚大。所以必须抓住先帝驾崩的难得之机,在三个儿子羽翼未丰之时,首先除掉阿巴亥,以绝后患。 多尔衮像 多铎像其二,弩尔哈齐在预感到大限将至之时,特地将大妃阿巴亥召来,与她共同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五天。为什么要召大妃?肯定会有重大的事情与她商量,有重要的情况向她通报,有重要的话要嘱咐于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弩尔哈齐临终时,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如果真有此事,那么这个决定很可能就是弩尔哈齐与阿巴亥共同商定的,或是阿巴亥首先知道的。阿巴亥是弩尔哈齐临终前所有情况的最知情者,这样一来,她自然就成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和谋夺汗位的最大障碍,势必除之。后来的清朝官书之所以讳言弩尔哈齐留有遗言,皆云“不复言及”,可能也是有意转移、模糊后人的注意力。其三,皇太极内心长期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对阿巴亥的仇恨。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是弩尔哈齐的第三任大妃,尽管她年轻貌美、丰姿妍丽,但当比她年轻十五岁、更为丰姿绰约、俏丽聪颖的阿巴亥来到弩尔哈齐的身边的时候,弩尔哈齐出于喜新厌旧的天性,将更多的爱倾注到了阿巴亥身上,这就必然冷落了孟古。醋意、孤独、嫉恨纷纷涌上心头,使性格内向的孟古抑郁寡欢,竟至积忧成病,两年后撒手人寰,芳龄仅二十九岁。母亲的死,对于皇太极来说,无论从心理上、地位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影响极大。尽管当时皇太极只有十一岁,他认为母亲的死与阿巴亥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阿巴亥的仇恨的种子早已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田。加之谋夺最高领导权的需要,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有了这个好机会,皇太极岂能不置阿巴亥于死地?阿巴亥第三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丢掉了性命,代价惨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为弩尔哈齐殉死的,不仅有阿巴亥,还有他的两个小妃,其中一个就是曾经告发过阿巴亥的代音察。因她揭发阿巴亥有功,颇为受宠,地位上升,能与弩尔哈齐同桌吃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让她殉死呢?这说明代音察揭发阿巴亥,打击代善,的确是受皇太极指使的,皇太极为除掉后患,杀她灭口。她也同阿巴亥一样,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第四次当政治的牺牲品:撤庙无祭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辰时,阿巴亥自尽而死,当日盛殓,巳时,与弩尔哈齐的遗体同时出宫,安放在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弩尔哈齐葬入福陵。然而,阿巴亥的悲惨命运并没有因她的死去而终结。皇太极即皇帝位以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二日追谥其生母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成天育圣武皇后”,并将神牌供奉于太庙内。孟古是弩尔哈齐的大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太极这样做,无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样是弩尔哈齐的大妃,与孟古地位相同,却没有被追尊为皇后,也没有设神牌,显然是被有意贬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