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最后的川军:老兵口述实录


作者:方军,裘黎阳     整理日期:2016-07-30 18:06:09

 方军、裘黎阳编著的《*后的川军(老兵口述实录)》是方军历时十年,在四川省境内对幸存的参加抗战的川军老兵所做的口述采访,以老兵王振庸的传奇经历为代表,全书共采访11位老兵,以及殉国将军王铭章的身边人,他们的口述实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川军抗战的精神面貌和战争经历 川军,史称“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支烟枪。在军阀混战中川军名声不佳,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将士却义无反顾地奔赴前方战场。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川军“雄起”,奋力杀敌。方军、裘黎阳编著的《最后的川军(老兵口述实录)》一书的出版。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史料。
  目录:
  序
  王振庸:95岁的川军抗战幸存上尉/
  95岁的川军出川抗战上尉书记官王振庸先生的收藏,令我吃惊!**的国家一级文物!民国时期的孤本、善本、绝本!其中,“川军出川抗战”、“对日宣战”的布告都是连我国台湾省也没有的抗日战争文物。
  黄绍甫:最倒霉的远征军老兵/
  每一个老兵都是一个传奇,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汇成一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黄绍甫在1944年参加远征军,开赴缅甸与日军作战,亲历枪林弹雨。我采访黄绍甫时,他当着大家的面给我一份他的自传。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很多,但是,能写自传的人寥寥几。他希望传承。
  邱大明:一块假币换回一条命/
  92岁的邱大明在1937年开赴前线与侵华日军作战的时候,他的军衔是少尉,他的年龄是23岁。那时,他刚刚新婚5个月。用一个美好的汉语词汇形容,叫做“新婚燕尔”。
  序
  王振庸:95岁的川军抗战幸存上尉/
  95岁的川军出川抗战上尉书记官王振庸先生的收藏,令我吃惊!**的国家一级文物!民国时期的孤本、善本、绝本!其中,“川军出川抗战”、“对日宣战”的布告都是连我国台湾省也没有的抗日战争文物。
  廖季威:抱憾终生的中国占领军上校/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美国政府致中国政府一份公文,商请中国派出一个由五万人编成的军队,协助盟军占领日本。廖季威上校奉命作为占领军的先遣人员首先赴日,成为盟军对日管制委员会、中国驻日代表团第一组上校参谋。
  黄绍甫:最倒霉的远征军老兵/
  每一个老兵都是一个传奇,这些人的心路历程汇成一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黄绍甫在1944年参加远征军,开赴缅甸与日军作战,亲历枪林弹雨。我采访黄绍甫时,他当着大家的面给我一份他的自传。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很多,但是,能写自传的人寥寥几。他希望传承。
  刘景轼:我想寻找16年前的那张照片/刘景轼,95岁,蒲江人,黄埔生,战时四川防空司令部监视队副队长、防空协导委员会总干事、四川省航空委员会参谋室参谋、陆军335师参谋长,后改为355师,上校。在成都上空击落两架日机,击毙日酋奥田大佐。抗战胜利,退役,从事教育。解放后入狱,1975年特赦。
  邱大明:一块假币换回一条命/
  92岁的邱大明在1937年开赴前线与侵华日军作战的时候,他的军衔是少尉,他的年龄是23岁。那时,他刚刚新婚5个月。用一个美好的汉语词汇形容,叫做“新婚燕尔”。
  罗见渊:昔日铁血战衡阳/抗日战争时期,罗见渊所在的部队参与了多场重要的战役:1940年的长沙会战;1943年的常德战役;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罗见渊所在的74军奉命开往上海,驻复旦大学看守日军俘虏。1947年,在第三次国内战争中,于孟良崮被俘后,遣送回乡。
  杨养正:四行孤军,八百壮士/
  他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热血青年,他是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惨烈战事的亲历者,他是一位在战火中收获纯朴爱情、在60年的蹉跎岁月中用生命坚守的伟大丈夫,他就是“四行孤军,八百壮士”的幸存者杨养正。
  杨根奎:我也参加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杨根奎老人也是四行八百壮士幸存者之一。老人曾任敢死队长,与日寇拼刺刀,额头挂彩;从战俘营拼死逃出,左手腕负伤;1949年以中校侦察队长身份起义,遣乡务农。
  胡正昌:被人遗忘的龙陵战役老兵/1938年,黄埔军校到成都招生,胡正昌报名参加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17期步兵科学员。1940年12月毕业,胡正昌被分配到国军71军。1942年,在云南远征军第11集团军87师参谋处任通讯参谋。当时,驻防怒江前线,与日军隔江对峙。
  黄士伟:布雷炸死日军酒井直次中将/黄士伟先生年逾九旬。1942年5月,当时22岁的少校代理营长黄士伟率一个排的兵力,在兰溪县城北1.5公里处设伏,埋了60多枚地雷。时隔40余年,已过花甲之年,黄士伟才知道,这次埋伏,炸死了54岁的日酋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杨宗廉:永不消逝的抗战的记忆/杨宗廉,1924年出生于成都。成都石室高中班学生,1944年偷偷报名参军,到了昆明以后才写信通知家人,“那个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所以毅然参军”。10月,加入远征军宪兵独立第三营四连三排七班。所在部队主要担负保卫野战医院安全。
  王铭章:抗日英雄身后事/王铭章,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附录不要忘记侵略战争带来的空前浩劫
  后记前言八年抗战中,日军侵犯了中国大片国土,却未踏入四川一步,使地处西南内陆的四川成为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1938年至1944年,日军出动战机对四川许多重要城市狂轰滥炸,民众饱受战祸痛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川军官兵深明大义,请缨杀敌。四川民众踊跃捐输,修筑军事设施,支援抗战。
  川军,史称“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支烟枪。在军阀混战中川军名声不佳,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将士却义无反顾地奔赴前方战场。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川军“雄起”,奋力杀敌。在我的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内,收藏有一级文物——“川军烟杆”,烟杆上镌刻抗战誓言“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马上官长传下令,不除日寇不回乡”。川军弟兄们战前抽一口旱烟,自然看到烟杆上镌刻的口号,倍增杀敌的力量。
  八年抗战中,30万川军、300万壮丁先后出川,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广德、泗安之战,安庆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中条山之战,随枣会战,第一次八年抗战中,日军侵犯了中国大片国土,却未踏入四川一步,使地处西南内陆的四川成为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1938年至1944年,日军出动战机对四川许多重要城市狂轰滥炸,民众饱受战祸痛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川军官兵深明大义,请缨杀敌。四川民众踊跃捐输,修筑军事设施,支援抗战。
  川军,史称“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支烟枪。在军阀混战中川军名声不佳,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将士却义无反顾地奔赴前方战场。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川军“雄起”,奋力杀敌。在我的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内,收藏有一级文物——“川军烟杆”,烟杆上镌刻抗战誓言“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马上官长传下令,不除日寇不回乡”。川军弟兄们战前抽一口旱烟,自然看到烟杆上镌刻的口号,倍增杀敌的力量。
  八年抗战中,30万川军、300万壮丁先后出川,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广德、泗安之战,安庆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中条山之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大小会战、战役28个,川军伤亡超过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川军将士以简陋的装备,用血肉之躯树立起了英勇善战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川军中为国殉难了刘湘、李家钰、王铭章、饶国华四位上将,这在地方军中是鲜见的。
  在大后方,民众踊跃支前。抗战时期四川实征壮丁数302万余人,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人的五分之一还强,也就是说,参战的壮丁,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真可谓“无川不成军”。四川为抗战供给的粮食有8400余万石,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四川为修建公路、机场等军事工程,服工役的民工总数在300万人以上。正如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所说:“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
  抗日战争硝烟散尽,但方军先生一直追访抗战亲历者,专事抗战纪实文学创作,发起和策划“抗战老兵卢沟桥重聚”等活动,促成了部分原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中国谢罪。他是一位很用心的人,十几年如一日,辛勤采访积累了许多珍贵难得的第一手史料,出版了不少有关抗战老兵或抗战内容的书籍,比如《我认识的鬼子兵》《最后一批人》《最后的抗战老兵》等。
  功勋显赫的川军抗战将士大都作古,收集、整理和研究川军出川的抗战史料时不我待。方军先生《最后的川军:老兵口述实录》一书的出版。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史料。我作为四川人,甚感欣慰。
  纪念周是8点开始的,参加的人员除了军校全体教官及学生外,还有其他机关的人员,故叫扩大纪念周。行礼如仪。读完总理遗嘱后,是校长训话。
  蒋介石慢吞吞地站起来,他首先就问:“工兵学校教育长来了没有?”
  教育长马上答道:“来了!”
  蒋又问:“工兵学校的值星官来了没有?”
  教育长马上又回答:“报告校长,人已经带来了!”
  蒋又吩咐:“叫他站到前面来。”
  教育长同副官主任立即跑去叫排长将王押上去。
  蒋介石看见王丕承是被捆起押上来的,一下就火了:“谁叫你们把他捆起来的?松绑!”
  教育长一下子搞蒙了。副官主任反应快,赶紧上前把王的捆绑绳索解开了,照蒋介石的命令把王推到前面去站起。
  今天校长的脸上丝毫不见前天夜里那种气汹汹、恶狠狠的样子,而是面带笑容、和颜悦色地向众人夸奖王丕承说:“他是很尽忠职守的军人,为了工兵学校的安全,半夜都在查岗巡哨。进出校门的车子,不论是谁的,都要检查,我的车子也不例外。他做得好,做得对,有责任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有这样勇于负责任的人,才能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他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大家效法的。”
  王丕承刚才被押在汽车上时,已认定自己此行是凶多吉少,谁知道现在竟然被校长当众这样表扬了一番,反叫他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今天究竟是福还是祸,现在醒着还是在梦中,只觉得脑袋里迷迷糊糊的。
  校长训话完后,一声“立正”的口令,等校长走出会场后,就宣布散会了。
  这时教育长走上前来笑嘻嘻地对王说:“丕承兄,和我一齐坐车回校吧!”
  王丕承正准备跟着教育长走时,又见一个侍卫官走来对他说:“王教官,校长的训话,你听清楚了没有?”
  王回答:“听清楚了。”
  “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要报告校长的,可以向侍从室请求晋见校长,校长会允许的。”说完之后,行了一个军礼就走了。
  教育长知道,这是蒋介石要个别召王丕承的意思。所谓本人申请晋见,不过是官样文章。教育长觉得这是工兵学校的光荣,于是对王丕承说:“校长这样关心你,你一定要呈请晋见校长,方不负校长对你的期望。”
  回到学校后,教育长对王说:“你先回家休息三天,星期四来,把你请求晋见的报告呈上来,我叫办公室的人给你办。”
  王丕承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
  两个多星期以后,办公室给王丕承送来一封由侍从室发来的通知书,要他于某月某日上午8时带着通知书前往蒋的官邸等候召见。教育长又叮嘱王丕承:“晋见校长时,你不要紧张,校长问什么,你就答什么,自己想报告的事,预先作好腹稿,切勿慌张。”王连连点头称是。
  召见的这天,王丕承一早就起床,穿上新军服、新皮鞋,8点钟就到了蒋的官邸,将通知书交出来登记后,坐在一间屋子内等候。不一会儿,侍从室的官员来问了他的姓名、年龄、籍贯、职务等,与他所持的文件对照了一下,关照他说:“要注意仪态,进入室内两步即行礼,行礼后要报告你自己的职务和姓名,报告的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语言要简短明了,不要太长,叫你退下,你行礼以后退两步,然后才转身出门。”
  约10点钟时,有一侍从官出来叫王丕承随他进入室内。王丕承立正敬礼后,报告道:“工兵学校少校教官王丕承到。”蒋介石也未叫他坐,就问了他一连串问题:什么学校毕业,毕业了多久,当教官有多久了……然后就勉励了几句话,诸如要恪尽军人的天职、效忠党国之类。
  ……
   





上一本:武威地区西夏遗址调查与研究 下一本: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最后的川军:老兵口述实录的作者是方军,裘黎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