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内容为独家开发,首次与世人见面,选取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京三地*典型的一百二十多种时尚画报,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8万余字,配发各种鲜为人知的画报图片近300幅,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民国风物志》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文章多为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画报资料。在这些凝练细腻而丰富的叙述文字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恍然昨日重现,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其价值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艺术品,又在今日之繁华世界渐渐被人忽略而隐去。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另配有几十幅精美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美好,在优美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中领略民国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民国风物志》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文章多为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画报资料。在这些凝练细腻而丰富的叙述文字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恍然昨日重现,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其价值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艺术品,又在今日之繁华世界渐渐被人忽略而隐去。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另配有几十幅精美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美好,在优美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中领略民国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目录: 第一篇|春事| 放风筝 过家家 耍耗子 耍猴儿 河豚鱼 北京鸭 放鱼鹰 目录: 第一篇|春事| 放风筝 过家家 耍耗子 耍猴儿 河豚鱼 北京鸭 放鱼鹰 第二篇|夏令| 端阳节 消夏记 荷兰水 西瓜摊 竹帘子 修伞匠 搓衣板 推草鞋 编柳货 做竹货 第三篇|秋时| 三秋记 秋三果 吃螃蟹 蒲包儿 炒栗子 喝罐儿 嘎嘣脆 大白菜 津冬菜 酱园铺 第四篇|冬景| 玩鹰的 铁匠铺 拉大锯 卖水的 担头冰 澡堂子 驼铃声 取暖记 锔大缸 打小鼓 补牙摊 剃头匠秋三果 我们用长竹竿打枣时,红嫩的枣子雨一样落下来,落在头上,脸上,使人很开心。最好玩的是枣正掉进嘴里。我们要是看到枣掉进谁嘴里,就会笑个没完没了。后花园还有一大架葡萄,嫩绿色和紫色的葡萄宛若仙女们的眼睛。抬头望去,令人心醉。甚至许多年后,当我想起那可口的酸味,都直流口水。 —凌淑华《古韵》 这是凌淑华的自传体小说《古韵》中,关于小时候在北京家的后花园中打枣和摘葡萄吃的一段温馨回忆。凌淑华之所以将葡萄和枣一并提起,并非巧合。在北方,葡萄和枣儿同时上市,时序正是夏末初秋的八月节前。此时,西瓜季已渐入尾声,当令的水果又到了换季的时候了,果局子会应季推出这两样秋令的鲜货。穿行在那个年代的北京胡同里,一准能听到这样爽口诱人的吆喝声:“约甜葡萄来!脆枣儿来!” ◆枣儿一声,花子一惊 北方季节性明显,立秋一过,虽然白天还有些热,但一早一晚已微微有凉意,天色也日趋爽朗了。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之后,到了秋收时令,漫山遍野的枣子便俯拾皆是了。北京旧有“枣儿一声,花子一惊”的俗谚,意思是街上听到叫卖枣儿的,即知秋之将至,那些乞讨要饭的“花子”(即乞丐)难过的日子就要来了。夏末初秋,跟枣一起上市的,还有甜葡萄,这就跟五月节前的樱桃、桑葚一样,搭伴儿来,应时应景,货卖当时,如同“报秋”。 说一个段子,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人艺排练老舍的话剧《北京人》。按剧本规定的情境,应是1930年左右的北京大宅门,时值中秋。设计舞台音效时,负责音效的老师对剧本中规定的鸽哨和冰盏的敲打声,提出了一点小小的质疑,指出冰盏虽是北京的特色之一,但一般只在最热和最冷的季节才下街,很少有在中秋时出现的,为此增加了几个秋令的市声,一是“栽桂花来”,一是“约甜葡萄脆枣”,还有一个是“闻香果”。这几种吆喝,都是入秋后北京的吆喝,而在“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胡同院落,加上中秋应节当令的桂花,又烘托出剧中曾家大户人家的身份属性,也算恰当了。 这部戏里没有对吆喝“甜葡萄脆枣”水果挑子的详细描写,如果稍微还原一下当时的一个水果挑子,大致应该是这样的一番景象。 夏末初秋 北京胡同 浓荫下,路边支着一个鲜货挑子。一头是个大方木头盘子,上边罩着一块用水浸透的干净蓝布,四边放着一片片翠绿的大叶子,这是包枣用的;犄角处放着一个小木盆,里边放着干净的凉水,卖枣的时不时要往枣上洒些凉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