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图片,从晋剧的来源、形成入手,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晋剧在她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舞台表演呈现、音乐唱腔变化、剧目创作发展和涌现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他们为历代观众创作展示的各具风格的艺术技巧和表演技艺,为我们深入了解、研究中国地方戏曲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手资料。本书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图片,从晋剧的形成、演变入手,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晋剧发展历程中舞台呈现的演进、音乐唱腔的变化、剧目创作情况和涌现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他们各具风格的表演艺术,为我们深入了解、研究山西的地方戏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者简介: 王笑林,男,戏剧评论家。1982年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毕业后分配至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工作。曾任中国戏剧文学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多年从事戏剧组织活动和创作研究,曾多次参与山西戏剧文化的各类评比工作,对戏曲剧院团特别是晋剧表演艺术团体的现状、历史发展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对晋剧艺术的来龙去脉,特别是进入当代之后,晋剧在山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准确、认真、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尤其是对近几十年来晋剧艺术由盛到衰,然后又重新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评价。先后从事过戏剧教学、戏剧创作、戏剧研究、戏剧管理工作。 目录: 序【李金海】/1 一源远流长/1 1.晋剧的起源/1 2.晋剧初期的起落/3 3.晋剧在山西省外的发展/14 二艺术特色/23 1.晋剧的音乐唱腔/23 2.晋剧的板式/29 3.晋剧的唱词、念白/32 4.晋剧的角色行当/35 5.晋剧发展中的趣闻/39 6.晋剧表演的绝技/42 三群星璀璨/52 1.晋剧早期的著名演员/52 2.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家/68序【李金海】/1 一源远流长/1 1.晋剧的起源/1 2.晋剧初期的起落/3 3.晋剧在山西省外的发展/14 二艺术特色/23 1.晋剧的音乐唱腔/23 2.晋剧的板式/29 3.晋剧的唱词、念白/32 4.晋剧的角色行当/35 5.晋剧发展中的趣闻/39 6.晋剧表演的绝技/42 三群星璀璨/52 1.晋剧早期的著名演员/52 2.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家/68 3.改革开放以来活跃的新星/101 四再谱华章/118 1.重获新生/118 2.又遭劫难/121 3.再次振兴/123 4.“杏花”争艳/131 5.参加“中国戏剧节”的晋剧剧目/156 6.“梅花”盛开/161 主要参考文献/166 后记/169 前言序 李金海 得知《中国史话》在全国选择有影响的剧种分卷出版戏剧史话的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作为“半路出家”的文化人、戏剧人,我深知中华戏曲源远流长,序 李金海 得知《中国史话》在全国选择有影响的剧种分卷出版戏剧史话的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作为“半路出家”的文化人、戏剧人,我深知中华戏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风范、愉悦民众精神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将中国的戏曲文化分剧种汇编出版,不仅是戏剧人、文化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幸事,而且为当代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套极好的中华戏曲普及读物,使他们对中华戏曲文化,能了解其概貌,进而产生兴趣,并自觉融入这块新天地。就广大戏剧工作者而言,该丛书的出版,对于梳理、总结中华戏曲的昨天和认识、把握中华戏曲的今天,以及发扬光大中华戏曲,更是意义重大,值得庆贺! 山西是一个戏曲大省,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的50多个地方剧种,世代相传地活跃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至今,最具地域特色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仍各雄踞一方,各显其能,成为山西戏剧的重要支柱。这次《中国史话》文化系列将山西的晋剧、蒲剧入选立卷,是山西戏剧的荣耀。《晋剧史话》的撰稿人王笑林先生,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了戏剧创作,198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先后从事过戏剧教学、戏剧创作、戏剧研究、戏剧管理工作。特别是他曾长期担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的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参与了一系列全省的戏剧活动和戏剧赛事,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由他担任该书的编撰者,极为合适。我与笑林先生相识多年,山西省第六届戏剧家协会换届以来,我又兼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我们俩成为同事、搭档和战友。在与他共事的十多年里,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在事业上达成了不少的共识。这次他邀我为他的书稿写序,因盛情难却,我只得勉为其难了。 晋剧,习称中路梆子或中路戏,追溯其发展的源与流,就是要探求晋剧发展的艰难历程,追忆为晋剧艺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先贤们。该书的第一部分,就集中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依据有限的史料和相关的舞台题记,追述中路梆子的形成及发展中三起三落的艰难历程,概括各个时期的特点,历数代表性的班社及名伶,为人们勾勒出了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晋剧发展的脉络。此外,此书对与山西毗邻的河北、内蒙古、陕西三地的晋剧的流入、传播、发展状况,也做了回顾与介绍;此书还将20世纪50年代末榆次市晋剧一团支援新疆近三年的演出活动记录在案。综观晋剧发展史,可以说,山陕梆子北上后,中路梆子得以形成;晋商的崛起与发展,促进了中路梆子的繁荣与发展;中路梆子班社的口外巡演和到京、津献演及与其他剧种的艺术交流,提高了演员的技艺,丰富了剧目,为中路梆子更加成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剧种的艺术特色决定着它的艺术魅力,也集中体现了该剧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中路梆子的唱腔、板式、唱词格式、念白特点、乐队建制、角色行当、表演特技进行介绍,全面叙述了晋剧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介绍了多种晋剧表演绝活,如翎子功、梢子功、帽翅功、水袖功、扇子功、杠子功、蛤蟆功、耍牙功、担子功、喷火功、髯口功等。这些舞台表演特技,多数是晋剧前辈艺人在舞台实践中的自创,有的是与其他剧种交流学习的成果,加上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唱腔艺术,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晋剧舞台艺术,使晋剧成为梆子腔剧种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部晋剧发展史,既是晋剧前辈艺人艰难拼搏的开创史,又是后继艺术家们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史,其间,历经数代,薪火相传,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人物。在该书的第三部分,作者用较大的篇幅为这些优秀者立传,起于晋剧早期班社的领衔名流,止于当代晋剧界的传承新秀。在每个人的传略中,主要介绍其从艺经历、表演特色、擅演专工,以及在同辈、同行和省内外戏剧界的影响。品读这些梨园人物传略,不仅为他们献身于晋剧事业的精神所感动,而且能有幸领略支撑晋剧百余年大舞台的群星图谱。 新中国成立后,晋剧事业的发展状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界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左倾”思想的影响与干扰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后,再谱华章,这一局面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重建演出队伍、恢复上演优秀剧目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时期,山西省文化主管部门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省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综合治理”“振兴晋剧”的要求,即在剧本创作、表演、导演、音乐唱腔和舞台美术诸方面,都要进行面向当代观众的全面、认真的改革,以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贯彻“三并举”(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新创现代戏)的剧目工作方针,选择优秀晋剧剧目,组织全省性的调演活动,加上举办省级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等赛事,极大地调动了各演出团体和广大演职人员的艺术生产积极性,推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和好的剧目。 其二,严格规章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扎实、严谨地开展“推梅争杏”活动。多年来,由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推荐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的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至今,全省已有43位演员获此殊荣,其中3人获“二度梅”,这在全国居首,其中获“梅花奖”的晋剧演员有16位,获“二度梅”的有谢涛和史佳花。由省文化厅和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已成为省级戏剧最高奖,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3届。此项评比逐步将单一的戏剧奖项扩大到舞台艺术的各个门类,将奖项扩大到编剧、导演、音乐唱腔设计、舞台美术、乐队伴奏等方面,由“杏花表演奖”扩展为“二度杏花表演奖”“杏花大奖”等,并吸纳民营演出团体参加。通过调演及评奖,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和深受观众喜欢的优秀剧目,全面促进了山西省的艺术生产。这些“梅花奖”“杏花奖”演员,已成为晋剧剧坛乃至山西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新编晋剧《傅山进京》《大红灯笼》《龙兴晋阳》和“梅花版”晋剧《打金枝》等精品力作享誉省内外,正引领山西戏剧事业稳健地向前发展。 《晋剧史话》以严谨的结构、翔实的资料、通俗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展示晋剧源远流长的历史、极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名家辈出的人才盛况和稳健兴旺的发展现状,相信会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果您也很喜欢,甚至还想了解得更多,就请进入这极富山西地域特色的艺术殿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