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大道,一阴一阳。男人的力量是阳刚的,女的却是阴柔的。在众多男人角力的舞台上,她们粉墨登场,并以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历史走向。漫漫历史长河中,表面的惊涛骇浪下,是一道道的暗流涌动。 本书简介: 《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一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些皇后和贵妃的故事,并加以梳理和描述。因为在君主专制时代,后权来自皇权,每一个皇上的女人,都多多少少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走向,她们对于历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书运用权威的史料,对历史上“第一夫人”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充满趣味之余,亦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和嗟叹。 作者简介: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历史学硕士,被称为“史上最牛说书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先后出版十几本原创历史小说,编撰数十本历史题材的图书。之前和磨铁等图书公司合作,所有历史类图书起印25000册,最终销量50000册,由此可见其对历史类图书的见解,在国内拥有自己的众多粉丝和读者。 目录: 第一章掌国红颜——凤舞龙颠纲常变,母主天下握重权 毒妇是怎样炼成的——吕后 我的奋斗——武则天 辽国的“铁娘子”——萧太后 一帘幽梦——慈禧 第二章辅国红颜——虽无须眉雄浑力,辅撑天下志安邦 丑女无敌——钟无盐 影响三代帝王的女人——窦太后 不重生男重生女——卫子夫 汉朝末代皇后——曹节 三度临朝听政的女人——褚蒜子 谍中谍——貂蝉 野蛮女友——独孤皇后 千古贤后——长孙皇后第一章 掌国红颜——凤舞龙颠纲常变,母主天下握重权 毒妇是怎样炼成的——吕后 我的奋斗——武则天 辽国的“铁娘子”——萧太后 一帘幽梦——慈禧 第二章 辅国红颜——虽无须眉雄浑力,辅撑天下志安邦 丑女无敌——钟无盐 影响三代帝王的女人——窦太后 不重生男重生女——卫子夫 汉朝末代皇后——曹节 三度临朝听政的女人——褚蒜子 谍中谍——貂蝉 野蛮女友——独孤皇后 千古贤后——长孙皇后 女中尧舜——高滔滔 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 东汉“布衣皇后”——马明德 脚大心宽——马皇后 “红色娘子军”——徐皇后 最有勇气的皇后——张嫣 大清国母——孝庄太后 第三章 乱国红颜——西宫风雨西天震,萧墙嫔妃萧围乱 漂亮也是一种罪——夏妃妺喜 舞蹈皇后——赵飞燕 这个皇后不太猛——西汉王政君 宦官的靠山——东汉何后 丑人多作怪——贾南风 胡作非为——胡太后 “武则天第二”不好当——唐中宗韦皇后 第四章 倾国红颜——沉鱼落月羞花容,春梦一笑江山碎161 千金一笑倾社稷——褒姒 妾本溪边浣纱女——越女西施 步步生莲——潘玉奴 玉树后庭花——张丽华 三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 借腹生子——刘娥 千古艰难唯一死——花蕊夫人 此生只爱你一个——万贵妃 问世间情为何物——董鄂妃 第五章 飘零红颜——魂断春水几零落,染得丹书尽苍凉215 只恨此生未白头——虞姬 我本洛河女,还归洛河去——甄宓 从金屋藏娇到长门买赋——陈阿娇 一生飘零如浮萍——萧美娘 井中香魂——珍妃 敢跟皇帝离婚的女人——文绣前言总览古今中外的各国史籍,人们会发现,凡是官修正史,所记载的都是些帝王将相的风云往事,而对于女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有野史的作者,才会将笔墨触及女性,但那往往又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文学形象,而非真实的记载。 对此,有很多人都为女人鸣不平,认为这是对女人的忽视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的确,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大都是男人。他们文能通晓百家,治理天下,登堂入室,做治世能臣;武能金戈铁马,横行天下,雄视四方,操杀伐大权。是他们造就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男人,历史势必会如一潭死水,令人望而生厌,难以产生任何兴趣。 但这并不能因此就抹杀女人的功劳,忽视女人对历史所作的贡献。 因为女人的力量是阴柔的。她们犹如江面下涌动的一道道暗流,虽不起波澜,却能推波助澜。 世间大道,一阴一阳。阴阳是万物的总和,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循的运转规律。大到一颗星球,小到一粒尘埃,莫不遵守阴阳之道。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两种特质。 同理,人类历史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只记载男人的历史,相当于想把一片叶子的背面割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强行做到,那么这也是不完整的历史。不幸的是,总览古今中外的各国史籍,人们会发现,凡是官修正史,所记载的都是些帝王将相的风云往事,而对于女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有野史的作者,才会将笔墨触及女性,但那往往又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文学形象,而非真实的记载。 对此,有很多人都为女人鸣不平,认为这是对女人的忽视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 的确,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掀起惊涛骇浪的大都是男人。他们文能通晓百家,治理天下,登堂入室,做治世能臣;武能金戈铁马,横行天下,雄视四方,操杀伐大权。是他们造就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男人,历史势必会如一潭死水,令人望而生厌,难以产生任何兴趣。 但这并不能因此就抹杀女人的功劳,忽视女人对历史所作的贡献。 因为女人的力量是阴柔的。她们犹如江面下涌动的一道道暗流,虽不起波澜,却能推波助澜。 世间大道,一阴一阳。阴阳是万物的总和,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循的运转规律。大到一颗星球,小到一粒尘埃,莫不遵守阴阳之道。它们是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两种特质。 同理,人类历史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只记载男人的历史,相当于想把一片叶子的背面割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强行做到,那么这也是不完整的历史。不幸的是,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人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女人的力量也足以毁灭一个王朝。 在这一点上是有史为证的。 世人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奠定了两汉四百年基业;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背后有个吕后,帮他弹压功臣,震慑朝廷。如果不是吕后做主杀了韩信,那么韩信很可能会在刘邦衰老或者病死以后再起来造翻,以他“多多益善”的军事才能,相信当时没人是他的敌手。那么,刘邦辛苦一生打下的江山很可能毁于一旦,成为像秦朝一样的短命王朝。 世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但很少有人知道长孙皇后与他少年结发,在最危急的时刻与他同舟共济,在他被太子陷害时主动进宫斡旋,在“玄武门之变”时亲临现场给他安慰,在他当了皇帝以后劝他耐心听取大臣建议,并奖励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如果没有长孙皇后,李世民可能早就在各种斗争中丧命,无法登上皇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这些都是正面的例子,当然也有反面的。 如果没有王政君,王莽就不会篡汉自立,西汉的历史也许会延续下去;如果没有贾南风把持西晋朝政胡作非为,那么“五胡乱华”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也许就不会有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乱,带给了人们无尽的伤痛;如果不是慈禧以私欲控制晚清政局四十多年,那么可能就不会有“庚子年”八国联军的入侵,我们也不会屡遭外敌蹂躏,以至于割地赔款,无休无止…… 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这些女人,她们不仅走上历史舞台,而且还选择了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出悲剧、喜剧、闹剧、丑剧。 她们都曾影响过历史。 本书就以这些女性的经历为线索,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事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走进当时人物的内心,颠覆落后的历史观。 墨香满楼毒妇是怎样炼成的——吕后吕公的一次风险投资吕后,本名吕雉。她既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朝政的女人。她在刘邦死后,悍然不顾刘邦生前所定下的不准封异姓王的规矩,将自己家的兄弟封王拜将。整个吕氏家族,仰仗着吕后,大享荣华富贵。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多年前她父亲吕公的一次“风险投资”。吕公本来是在山东居住的,家庭条件算是个“中产阶层”。因为得罪了当地的权贵,为了躲避仇家,吕公举家搬迁,来到了江苏沛县。因为沛县的县令和他是好友,能够保护他。道家云:福祸相依。虽然吕公为仇家所逼,被迫搬家,但没想到,他这一搬,还搬出件天大的好事来。因为他遇见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刘邦。那时候的刘邦,还不叫刘邦,叫刘季。他当时还不是皇帝,而是沛县泗水亭的一个小小的亭长,也是全县城最有名的泼皮无赖。30多岁还没成家,整天戴着一个竹皮帽子四处游荡,混吃混喝。吕公到了沛县之后,县里的大小官吏听说他跟县令的关系好,都上门来巴结。吕公就设宴款待他们,刘季听说这里有酒喝、有肉吃,也大摇大摆地来了。既然是巴结,大家都不是空手来的,多少都拿着礼钱。安排座位的,是“县政府秘书”萧何。萧何就对这些客人说:礼钱一千以上的,坐堂上;礼钱不够一千的,坐到堂下去。刘季进了院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大喊一声,贺钱一万!事实上这个穷鬼根本就没带钱。他骗了大家。但是当时人们听了却大吃一惊,连吕公本人都亲自出来迎接他。在此,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那时候的一万钱是个什么概念。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各自的货币,有圆形的、有刀状的,五花八门,流通起来十分不方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钱币,统一铸造外圆内方的铜钱,就是后人戏称的“孔方兄”。重半两,所以又叫半两钱。当时刘季他们用的就是这种钱。当时生产力低下,这一枚钱换算到今天,可以值十元人民币。给吕公送上千钱的,就相当于送了一万元人民币。吃顿饭都能送这么多,实在是变相贿赂。问题是这些钱还很重,一枚半两,那么一千枚就是五百两。按照古代“半斤八两”的换算制,就是30多斤重。一人抱着还费劲,还得俩人抬着。而刘季居然带了一万钱!也就是十万元人民币,足有三百多斤重的铜钱!先不说真假,光是听上去,就够吓人的。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某大官过寿,其他官员来给他祝寿,身后都跟着几个下人,抬着箱子。箱子里装的就是钱。因此吕公一听到有人抬了三百斤的铜钱来给他祝寿,赶紧亲自来迎接。吕公见到刘季之后,大吃一惊。他也不管刘季是否带了钱,就赶紧把刘季请到堂内坐下。萧何说:“吕公,刘季这个人是个无赖,就会吹牛说大话,不会办事,您不必如此抬举他。”吕公根本不理会萧何的话,只管客气地请刘季坐在自己身边,喝酒聊天。因为吕公这个人,有一项本领,他会相面。他经常给人看相,经验很丰富。刚才出去看见刘季的第一眼,直觉就告诉他,这个人相貌很不一般,终非池中之物,是要成大器的。因此,他才这么热心地对待刘季。刘季看到自己没带一分钱,却受到吕公如此的优待,还坐在吕公旁边,其他那些官员,带了那么多钱,都没这个待遇,当时就得意忘形起来。他坐在上席,一边喝酒,一边大声辱骂县里的其他官员。喝酒喝到正酣时,吕公给刘季使了个眼色,刘季看到后,就没有再喝。等大家散场后,刘季就故意慢吞吞地走在后面。由此可见,刘季绝对不是一个只会喝酒的酒鬼,这人心眼也很多,他知道吕公有话要说,就忍着不喝,并且故意等着别人都走以后自己才走。果然,吕公一把拉住刘季说:“老夫我很早就给人看相,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高贵的相貌。我希望你珍重自己。我有个女儿,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希望能够送给你,当你的糟糠妻,给你洗衣做饭,传宗接代。”刘季听了大喜,这真是天上掉下来馅饼了。于是赶紧答应。吕公回到后堂,她老婆得知他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就大吵大闹说:“你个死老头子,成天说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富贵人家。沛县县令跟你关系那么好,想要娶咱们的女儿,跟你说了几次,你都不同意。现在却把女儿嫁给刘季。刘季这个人,是这里出名的无赖,女儿跟了她,哪能享一点儿福?”吕公说:“这些事,不是你一个女人能弄懂的。刘季这个人,将来肯定不一般。他要是发达了,咱们所有人都跟着享福。县令哪能跟他比?”果然,吕雉嫁给了刘季,后来成为了皇后。由此可见,吕公嫁女,其实就是一种战略投资。因为他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有过硬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看出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所以最终成为大赢家。他跟别人不同之处在于,通常人只看绩优股,而他则是选择了潜力股。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刘季这支潜力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刘季,男,三十五岁。职业:亭长。副业:流氓。居住地:农村。家庭条件:很差。破草房三间。婚姻状况:未婚,老光棍一条。还带个私生子。技能:喝酒、吹牛、骂人。声誉:全县最差。连“县政府秘书”都知道他是流氓。这样一个全身上下一无是处的人,仅仅是因为相貌不一般,就被吕公定义成潜力股,并毅然决然、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可见吕公的眼光是多么的独道,对自己的相面之术有多么自信。而吕公的女儿吕雉,这一年二十岁。放到现在,二十岁的姑娘一般都在上大学,离嫁人的时候还早。但在古代,二十岁就是大姑娘了,属于大龄剩女。据史料记载,在西周的时候,按照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表示已经成年,也就是后来的“弱冠”。女子十五岁“及笄”,证明已经成年,可以嫁人。因此在古代,一般女子到了十五岁,家人就会张罗着给她找婆家,把她嫁出去。后来由于战乱,国家人口损失太多,兵源和劳动力不足,政府就立法,迫使女子过了十五岁就尽早嫁人,生儿育女。越王勾践就曾经规定,男子二十不娶的,女子十七岁还不嫁的,其父母就有罪,要抓起来。到了秦朝,女子嫁人是按照身高来规定的,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就是成人。按照这个身高推算,也是十五岁左右。而吕雉,居然到二十岁还没嫁。这事也很奇怪。按说以吕公的家庭条件,吕雉应该是很抢手的,绝不至于嫁不出去。沛县县令就多次表示想娶他女儿。因此,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吕公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得那么早,他一直在等待,等一个乘龙快婿。就像吕公的老婆对他说的那样,他一直想把女儿嫁给一个富贵之人。他也知道,自己的女儿不是一般人,不能随便嫁出去。上天早就给她安排了一个好的归宿,一个非同寻常的男人,只能嫁给这个人。换句话说,一个未来是皇后的人,只能嫁给未来是皇帝的人,这是宿命,别的人都不配。在看到刘邦的一刹那,吕公知道,这就是他一直要找的那个人。因此,不久之后,吕雉就带着嫁妆去了刘季家里。这个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受过良好教育的姑娘,从城里搬到了乡下,从她的香闺中搬到了刘季的破草房里,还为刘季生了一双儿女。在刘季家里,她表现出了一位古代妇女全部的美德,孝顺公婆,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刘季不干农活,四处游荡,吕雉就带着儿女们自己下地干活。家务活也全部是她干,里里外外都是她在操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季在和吕雉成亲前,还有个私生子,名叫刘肥。刘肥这名字起的实在是太粗俗,这也集中体现了刘季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之低下。因为刘季没文化,想不出优雅的词,再加上大概是他从来都不管这个私生子,所以这个小孩吃不饱、穿不暖的,长得很瘦小,所以刘季就给他取了个“肥”,希望他吃胖一点儿。而吕雉对这个私生子,也丝毫没有虐待的迹象,吃穿跟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讲,吕雉就担得起贤良淑德这四个字。因为像她这种情况,如果是放到现代社会,想必很多文明女性也未必能做到,更别说视如己出了。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贤良淑德的妇女、道德模范,后来会变为一个心狠手辣的毒妇呢?这就要从她后来的生活遭遇说起。吕后是怎样变坏的且说吕雉嫁给刘季之后,就彻底放下大小姐的身段,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伺候公婆,洗衣做饭,春种秋收,无所不干。但凡有点闲空,还要带孩子,其辛苦自不必说。但却从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发过一句牢骚。与不务正业的刘季形成巨大的反差。邻居街坊都夸她是位贤惠的好媳妇。众人都很不理解,吕公怎么会把这么好的一个女儿嫁给这个刘季,生生是把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吕雉自己心里也有些不甘,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也不好说什么。何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来之,则安之,刘家虽穷,也算是个人家,自己再从娘家多拿点东西帮衬一下,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抱着这样的心态,吕雉就在刘季家安分守己地过日子。每天就做好饭菜,站在门口盼望丈夫回来。虽说自己的这个男人每天都回来很晚,还醉醺醺地带着酒气,但是只要能和他共进晚餐,自己心里就会很踏实,自己一天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光。但是几年后的一天傍晚,她没有等来自己的丈夫,却等来了几个抓她的捕快,手里还拿着铁链子。“你被捕了,跟我们走一趟!”捕快厉声说道。这真是闲坐在家,祸从天降。不平凡的人,注定过不了平凡的日子。只不过带给她牢狱之灾的,而是她的丈夫刘季。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刘季押送劳工走在去咸阳服役的路上。所谓服役,无非就是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建陵墓,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于是走到半路,劳工纷纷逃跑,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刘季心想,照这样下去,到咸阳估计就逃光了,去了自己也是个死罪,还不如不去,于是刘季把剩下的那几十个人也放了,大家四散而逃。其中一些人觉得刘季很仁义,就跟在刘季身边当他小弟。然后就发生了著名的斩白蛇事件。刘季逃到芒砀山一带的深山大泽里,沛县的官员抓不到他,就把刘季的老婆吕雉抓去顶罪。坐在大牢里的吕雉,满肚子都是委屈:自打跟了刘季以来,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风里雨里支撑这个家,昔日纤纤玉手如今布满了老茧,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真不知道当初爹为什么要把我嫁给刘季这样的男人。跟我要好的那几个姐妹们,都嫁到县城里的富贵人家,活得有滋有味,为什么就我的命这么苦?在牢里,伤心的吕雉生平第一次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怨自艾的同时,不禁对自己的男人产生了怨恨的心理:都怨这个无赖流氓,要不是他,我怎会落到这步田地?不久之后,吕雉被萧何想办法救了出来。出狱后的吕雉,回到了刘季身边,跟着刘季的部队转战四方,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一路上尘土飞扬,有时候还要照顾伤员,帮忙做饭。打胜仗尚可休息一下,打败仗就要拼命逃亡,真是说不尽其中的辛酸苦楚。在这些难捱的日子里,吕雉迅速地成熟起来,她磨炼了自己的心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战火纷飞和刀光剑影里,在与别人的斗智斗勇中,她积累了满腹的文韬武略。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服侍刘季的贤妻良母。公元前206年,项羽大封诸侯,刘季被封为汉王,但他的家属并没带在身边,还在沛县。刘季的手下王陵就派军前去沛县把刘太公和吕雉都接过来。结果楚军知道了这个消息,发兵阻挠,汉军就没有接到二人。第二年,汉军趁项羽身陷齐地不能周转,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率骑兵迅速回防,在睢水跟汉军大战,击败了刘季,把刘太公和吕雉都给俘虏了。吕雉再一次做了囚犯。这次吕雉被抓到敌营里,一待就是两年多,之后才又回到刘季身边。而这期间,吕雉的唯一用途就是在打仗前,被项羽抓到阵前要挟刘季。项羽准备了一个大铁锅,对刘季说,要把刘太公放进去煮了。刘季笑嘻嘻地说,当年咱俩结拜过,我爹就是你爹,你只要舍得煮,等熟了记得分我一杯羹。项羽又以杀掉吕雉来威胁刘季,刘季嬉皮笑脸地说,要杀就杀,悉听尊便。相信当时吕雉听到这些话,一定是心寒如冰。她瞬间懂了,什么是夫妻之情。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只有得到了权力,才有资格谈其他。只有胜利,才是王道。在敌营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成就刘季的大业,吕雉忍辱负重,受尽了折磨和凌辱,心理和精神上都备受打击,也留下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对于人世间的亲情和其他情感早已不在意,也不相信,形成了心胸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的性格特点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办事风格。因此,当她走出敌营,回到刘季身边时,那时的吕雉,已经不再是两年前的吕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季改名刘邦并称帝,立吕雉为皇后,她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吕雉虽然当了皇后,自己的儿子又做了太子,但是她并不开心,也没有安全感。原因是,刘邦有个宠姬叫戚夫人。这个女人智谋才干不如吕后,但是吹枕边风讨男人欢心很是在行。她能歌善舞,年轻漂亮,在刘邦看来,比吕后这个黄脸婆要好多了,因此戚夫人极受宠爱。戚夫人也生了个儿子,被刘邦取名为“如意”,封为赵王。如意聪明机灵,刘邦很是喜爱,并多次产生了更换太子的想法,因如意像他,太子不像他。同时,戚夫人也整天在他身边哭泣,从天明哭到天黑,让他改立太子。刘邦的无情让吕后很恐慌,戚夫人的眼泪让她怒火万丈。因为她很清楚,自己人老珠黄,一旦太子被废,改立如意当太子,自己就没了依靠。到时候如意登基,戚夫人母凭子贵,那自己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这件事上,没有仁慈可言,只有先下手为强,只有胜利,只有夺得权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作为女人,在这个年纪,争风吃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刘邦到处临幸别的女人,让她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与之相比,更让她揪心的是,她不仅仅是失宠,更有可能会失去生命。在她看来,这是极其不公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即便是上天给她安排了这样的宿命,她也要冲破这个枷锁!她急忙派人找到张良,逼着张良给她出计策。按照张良的计策,吕后成功地保住了太子的位子。不久之后,刘邦驾崩,太子即位,吕后顺理成章成为吕太后。新皇帝生性软弱,权力都被吕太后掌握。有了生杀大权的吕太后,第一个想对付的目标就是当年威胁她生命的戚夫人。吕太后先把戚夫人关起来,再把赵王如意召进宫,用一杯毒酒将他毒死。然后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双眼,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进猪圈,称为“人彘”,还特意让自己的儿子去观赏。刘盈看了之后大哭,吓得大病一场,一年多才好。他对吕太后说:“这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我作为非人的儿子,也不能治理天下。”此后就不理朝政,一直到死。的确,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当看到戚夫人的惨状时,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不忍卒读。正所谓“纣虽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翻看史书,从未见过整人用这么残忍的手段的。就连她自己的儿子,都指责她“不是人”,可见毒妇之恶名,放她身上,是名副其实的。然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纵然我们不能原谅她,但或许我们会理解她。她二十岁的时候,下嫁给刘邦。为刘邦生儿育女,为家业操劳多年。在风吹日晒中,她从一个水灵灵的大家闺秀变为一个粗糙的农妇。刘邦放跑了押送的苦工,逃到芒砀山大泽中。她每天都跋山涉水,为刘邦送吃的、喝的。刘邦造翻,她却锒铛入狱,在牢里受苦。刘邦跟项羽大战,她却作为人质被项羽扣押,还要不时地被押到阵前,在三军面前饱受楚军的凌辱。刘邦打败仗逃跑的时候,为了减轻重量,让马车跑得更快,他绝情地把吕后所生的一儿一女推下车,并且还推了三次。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画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军功章里,有刘邦的一半,也有吕后的一半”。虽然吕后不曾冲锋陷阵,或者没有出谋划策,但是,她始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刘邦的家庭。在家天下的社会里,维持最高的家庭,就是在维持这个王朝。然而,她一直在付出,却一直被辜负。因此,当她看到戚夫人一边撒娇一边求刘邦更换太子的时候,她心底的恨意是无以复加的。她可以不在乎刘邦宠爱别的女人,但她绝不允许太子被换,因为换掉太子,就相当于将她这么多年对刘家所作的贡献一笔抹杀。她从此就会成为一个废人,甚至时刻都要担心自己的性命。她的人生,就是为刘邦做嫁衣裳,为汉朝做牺牲品。可想而知的是,一旦戚夫人得胜,定会踩着她的白骨,坐上太后的宝座。所以,当她掌权之后,她对戚夫人下了毒手。同样,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如果戚夫人不是那样步步紧逼,能给吕后留一点余地,也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我们一边咒骂她的阴狠毒辣时,我们一边可设想一下,如果如意当了皇帝,戚夫人做了太后,那吕雉的下场又是如何?戚夫人又会怎样整治吕雉和她的一双儿女?想必到那时,吕雉的结局未必会比戚夫人好。年轻时贤惠知礼的吕雉,是她从小所受的家教、她的生长环境培育出来的一朵玫瑰。年老时心狠手辣的吕后,是战场和权力场上开出的一朵罂粟花。狠毒并不是她的天性,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磨炼了她的心性,改变了她当年的模样。变成“毒妇”之后的吕后,手握大权,临朝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实质皇权的女人。她铲除异己,杀掉政敌,独断朝纲,将自己的本家兄弟提拔为朝廷重臣,封王封侯,出将入相。她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之后,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内安抚百姓,鼓励藏书,恢复典章,发展文化;对外与匈奴交好,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动刀兵,为当时的汉王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她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将她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中,是《史记》十二篇本纪里唯一写女人的本纪。在《吕太后本纪》的末尾,司马迁如此评价她: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如此高的历史评价,远胜于后来的历代帝王。虽担了毒妇的骂名,吕雉此生也值了。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因此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以及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这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的奋斗——武则天武则天,又名武曌,山西并州文水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与在她之前的吕后和在她之后的慈禧所不同的是,其他两位都只是临朝称制,或者是垂帘听政。而武则天则是以67岁高龄,废唐自立,改国号为周,为大周皇帝,直到82岁病逝。这样一位强悍的女人,别说是在中国,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于长安的一家名门大宅里,另—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她母亲杨氏是隋朝皇室遂宁公杨达的女儿,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士彟在隋炀帝年间做木材买卖,发了大财,成为一方巨富。李渊当时在太原做官,经常就住在武家,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后来李渊起兵反隋,武士彟曾多次资助李渊钱粮衣甲,因此在唐朝建立以后,即被赐予高官,并且一路高升,到贞观年间时,已经做到应国公。进宫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府里玩耍,突然宫里派来了使者,要召她入宫。原来,唐太宗听人说,武则天长相柔美,仪态万千,所以就把她召到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后人就说顺了嘴,称她为武媚娘。关于武媚这个才人,我们通常说,皇上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事实上,除了一些极度好色的君王,大部分的皇帝没有这么多女人。在我国古代,后宫的嫔妃也是按严格等级划分的。才人属于妃子的一种,只有两晋、北魏、南朝、隋、唐和宋这几个朝代才设有才人。品级起伏不定。在唐朝,皇上的女人分别是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唐开元年间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因此,武才人的级别相当于朝廷的一个五品官员。在武则天进宫时,她父亲已经去世两年,母亲杨氏成为寡妇,武则天的几个堂兄经常欺负她们寡妇孤女,曾多次无礼。武则天这一走,杨氏更没了依靠,就哭哭啼啼的,不想让她走。武则天说:“母亲不要伤心,当今天子是圣明之主,去侍奉他,有什么不好的?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武则天进宫后,很快就表现出了她的毒辣性格。她刚进宫不久,有一次在太宗身边侍奉,跟着太宗到了马厩。当时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很难驯服,性子暴烈,而且肥壮剽悍。宫中最好的骑手都奈何它不得。武则天对太宗说,我有办法制服它。只要给我三件武器:一根铁鞭、一根铁棍、一个匕首。先用鞭子抽打它,它若不服,再用铁棍敲它的头,若还不服,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如此的手段和心计,令人惊恐。连太宗这个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听到一个小姑娘说出这样的话,也感觉可怕。不过,他当时还是表扬了她。要是太宗知道,眼前这个女人就是后来取代了自己李家江山的人,那他一定会把这三件武器先用在她身上。但是后宫佳丽几千人,武则天单从相貌上来讲,算不上出类拔萃,因此她并没有受到太宗太多的宠爱。她跟太宗也基本上只有这么一件值得说的事。倘若不是跟太子李治扯上关系,她可能就会湮没在数不清的嫔妃花名册里了。那么历史上就不会记下武则天这个名字。唐太宗在晚年的时候,得了重病。太子李治侍奉汤药,殷勤伺候。武则天看到太宗不久之后就要归天,心里就想着给自己找个出路。于是,一来二去就跟太子勾搭上了。她大展媚术,把李治弄得神魂颠倒,海誓山盟的话说了一大堆。武则天心里也暗暗高兴,就等着唐太宗驾崩,自己受新皇帝的恩宠。但是,一道宫规,把武则天的美梦葬送了。原来,按照后宫规矩,先皇死后,凡是跟先皇有过关系且又没有子女的嫔妃、才人等,都要出家为尼。武则天也在此列,于是她只好跟着一部分嫔妃出家去了感业寺。这是祖宗法令,新皇帝虽然不舍,却也无可奈何。感业寺内,武则天面对青灯古佛,回首往事,悠悠岁月,恍若一梦,26岁的武则天,没了男人也没了头发,日夜听着幕鼓晨钟,思念如今已为天子的李治,心中时而也会涌起希望。然而木鱼声声催人老,世界上最无奈的事莫过于等待,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希望与信心与日递减,她开始在心里埋怨李治,甚至怀疑自己当初选错了人,押错了注。就在她万念俱灰,决定就此安下心来皈依佛门的时候,喜从天降,唐高宗和后妃一干人等驾临感业寺为唐太宗的忌辰祈福。看到昔日的情人一袭袈裟,留个光头,忠厚的李治想起了以往的缠绵往事,悲从中来,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众人都以为皇上是为思念父亲而落泪,但王皇后却十分明白其中的原委。她知道,皇上为的是武则天。王皇后虽身居后位,但在一般情况下,正妻都是不怎么受宠的。王皇后也没能逃脱这个宿命。李治对她,远没有对萧淑妃好。王皇后对此非常嫉恨,她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知道李治最喜欢的是武则天,就向李治建议把武则天召回宫中。一边既讨好了李治,一边又能用武则天来压制萧淑妃,实在是一石二鸟,一举两得。唐高宗听到王皇后的建议,自然欢喜不尽,他刚脱下孝服,立马就召回武则天。果然,武则天进宫之后,唐高宗对她万般宠爱,此后再也不宠爱萧淑妃。王皇后没有料到居然会发生这种事,虽然制住了萧淑妃,但她依旧不能受宠。只不过宠爱的对象从萧淑妃变成了武则天。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前是情敌的两个人就站到了同一战线上。王皇后和萧淑妃先是抱头痛哭了一阵,然后各自深深谴责了自己一番,对于以前做的那些事表示忏悔之后,两人冰释前嫌,开始联起手来一起对付武则天,主要活动就是由王皇后打头,萧淑妃殿后,一旦有机会,就对高宗吹枕旁风。但高宗充耳不闻,反而对武则天宠爱有加。武则天心狠手辣,工于心计,为了还击王皇后,武则天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然后嫁祸给王皇后。《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在产下安定思公主之后的一个月,王皇后来这里看望新生的小公主,并且逗她玩儿,王皇后走出之后,武则天就把自己的女儿掐死,然后盖上被子。正巧李治也来看望小公主,武则天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跟李治谈笑风生。过了一会儿,李治说要看看孩子,武则天就打开被子,结果发现孩子已经死了。她假装大吃一惊,然后就哭了起来。李治怒问身边的宫女,刚才有谁来过。宫女都说,王皇后来过。于是李治就认定是王皇后妒忌武则天,而将孩子杀死。武则天趁机说了许多王皇后的坏话,王皇后百口莫辩。从此,李治就有了废后的打算。后来,宫中有谣言说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在后宫行巫术,高宗得知后非常生气,就把柳氏驱逐出宫,同时还想把武则天的地位再次提高,封为妃子,但遭到前朝重臣的反对。这些元老们在朝廷里的势力很大,极大地限制了李治的权力,当然也挡住了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为了重振皇权,李治就想借废王立武这件事,打击这些元老大臣。于是他就跟武则天结成了联盟,并在不久后,将武则天册封为皇后。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政治手腕很厉害。他们夫妻俩合在一起,很快就将朝中权臣弄得七零八散,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此后,皇权就被高度集中起来,自魏晋以来的贵族势力遭到最严重的打击,导致贵族们再也不能左右朝政。不久之后,李治风疾发作,眼睛看不见东西,经常头眩目晕,不能再处理政事,因此就让武则天处理朝政,两人同坐在龙椅上,时称“二圣”。后来李治由于久病不愈,就命太子监国,但朝政大权,仍在武则天手里。武则天向李治提了很多建议,基本上都是惠民的好政策,李治无不应允。在这一段时间里,武则天批阅奏章,研究政事,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执政能力。称帝李治驾崩后,朝政大权尽在武则天之手。虽立有太子,但稍不如意,就被她废掉了。武则天一步步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683年,武则天临朝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名为曌,意思就是自己像日月一样,凌空而挂,光耀天地。这个字,是武则天的独创。她之前,没有这个字。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7岁了。这个年龄,普通人一般都是坐在家里或养老院里下象棋,谁还有那精力折腾。武则天实在是非同凡响,她虽然夺了大唐的江山,但并没有破坏它。反而在她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增长。她打击权贵,完善科举制度,将有用之才从底层社会提拔出来,任用他们治理国家。当时号称“君子满朝”,著名的贤臣狄仁杰就是这时被她选拔出来的。著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从小我们就读他的《鹅》这首诗。他是个大才子,当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他就为义军写了篇《讨武曌檄书》,言辞华美,铿锵有力,连武则天本人看了都赞叹不已。当时武则天看了这份檄书,就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过错。可见对于人才,她非常爱惜。不管是敌是友,不拘一格。她重视农业,减轻人民的徭役,因此她在位期间,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她在执政的初期,任用了大量的酷吏来巩固统治。来俊臣、周兴就是这一时期最臭名昭著的两个酷吏。他们大兴典狱,广置耳目,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凡是有人说了朝廷什么话,他们就把这人抓来,用各种酷刑折磨他。这些严厉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当时的皇室子弟和一般民众,起到了稳固武则天统治的效果,但也导致百姓人心惶惶。为了抚慰人心,在用完这两个酷吏之后,武则天毫不犹豫就把他们杀了。她先借来俊臣之手杀了周兴,然后又杀死了来俊臣。来俊臣杀周兴那一段,还引申出“请君入瓮”这个成语。且说有一天,来俊臣和周兴退了朝。二人一起吃了饭。吃饭的时候:“来俊臣说,周兄,现在的犯人都不老实,不肯说实话,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周兴说:“这事简单!你弄个大瓮,四周堆上炭,把瓮烧热,把囚犯扔到里面去,有什么话他不说?”来俊臣说:“好主意,周兄真是高明。”然后就命人抬来大瓮,在旁边烧起来。烧了一会儿,瓮烧红了。来俊臣站起来说:“我这里有密信说周兄的罪状,圣上让我来查办,老兄,请入瓮吧。”周兴一听,慌忙跪下磕头,把自己的罪状都认了。周兴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也找了个理由,把来俊臣杀了。同时把所有的罪恶都推到这两个人身上。在军事上,武则天在位时期,基本上保持了唐朝开国时期的版图。由于她杀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前朝武将,边疆无可战之将,所以吐蕃、契丹、东突厥等少数民族不断作乱,因此在军事上,边疆地区整体呈现动乱的势态。晚年的武则天,因为有了政绩,也开始骄奢淫逸。她找来两个美貌的少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当男宠,这俩人凭借她的宠幸,插手朝政,气焰熏天。连武承嗣和武三思都给这两个宠臣执鞭牵马。二张陷害忠良,欺压群臣,连皇室子孙都不敢得罪他们。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跟自己的丈夫和皇兄一起议论二张兄弟,结果武则天知道后,就迫令他们自杀。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大将冲进皇宫,杀了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时代正式宣告结束。同年12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唐高宗合葬乾陵。陵前立碑,上面不着一字,称“无字碑”。让一生功过任由后人评说。综观武则天的一生,她为皇位,杀死自己的儿孙,实在是心狠手辣,不是合格的母亲,没有正常人该有的温情。但她在执政时期的一些政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造福了当时的百姓。因此,作为皇帝来说,她是合格的。只不过后世之人褒贬不一。 辽国的“铁娘子”——萧太后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契丹人。本姓拔里氏,其先人被耶律阿保机赐姓为萧。她的出身非常显赫。父亲萧思温是辽北院枢密使兼任北府宰相,并且是四朝元老,历任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身居要职,权倾朝野。母亲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萧氏和辽国皇室世代皆有联姻。萧绰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在少女时代,萧绰就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比起其他几个姐妹,萧绰做事更加仔细认真。有一次,萧绰和姐妹们一起打扫卫生,其他几个人只是象征性地打扫一下就了事,而她却一直干到最后,四处查看还有哪些地方没打扫干净。她父亲萧思温在旁边看到了,禁不住内心赞许道:此女将来必成大器。公元969年二月,辽穆宗前往黑山打猎,萧思温陪同。辽穆宗性情暴虐,经常殴打近侍。结果在一个黑夜,不堪虐待的近侍们趁辽穆宗醉酒熟睡,将其在大帐内刺杀。发生这种变故,国家很容易因为继承人问题而引起动荡。萧思温立马封锁消息,把自己的亲密好友——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推上了皇位,是为辽景宗。辽景宗即位后,自然不会亏待萧思温这个拥立功臣,因此晋封他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让他的女儿入宫侍奉。萧思温就把自己认为那个能成大器的女儿萧绰送入皇宫。进宫三个月后,萧绰被册封为贵妃,又过了两个月,被册封为皇后。公元970年五月,也就是辽景宗即位的第二年,景宗前往阊山打猎,萧思温随行。结果萧思温被南院枢密使高勋派人刺死。高勋是辽景宗的另一位宠臣,他是一个汉人,早年就投靠了辽国,也参与了谋杀辽穆宗的行动。他和萧思温本来属于同一政治联盟,级别地位也相当,但是政变成功后,因为争权夺势,很快就分化为帝后两党。由于辽景宗不愿看到萧思温的势力过大,所以这一次刺杀行动,很有可能是辽景宗默许的。父亲的死,让年仅十七岁的萧皇后措手不及。但是少年老成的萧皇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借用另外一位权臣韩匡嗣之手,把仇人高勋除去,并且逐步架空了体弱多病的辽景宗,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景宗不再处理国事,辽国的一切政务都由萧绰处理。辽景宗顶多是听听报告,说一声“知道了”。有什么重大事务,萧皇后就把各族的大臣召集在一起,综合各方意见再行裁决。在萧皇后的带领下,辽国的政治军事日益强盛,国力越发强大。萧皇后的能力得到了群臣的认可。大臣们对她越来越信服,凡事都找她商量,不找皇帝。她的影响力显然已经超过了辽景宗。于是辽景宗就传谕史馆学士,以后凡是记录皇后的话,统统用“朕”,把妻子的级别提升到和自己一样。临朝称制公元982年,三十五岁的辽景宗在出去打猎时死在了焦山行宫,临死前下遗诏,让自己的儿子梁王耶律隆绪即位,军国大事都交给萧皇后处理。面对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二十九岁的萧皇后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势力强大的宗室亲王们。以前虽说皇上不管事,但是他在位时,亲王们谁都不敢有什么想法。现在他驾崩了,小皇帝年幼,自己又是一个妇道人家,虽然有点影响力,但是怎敌那些手握重兵的亲王们?万一这些人造起反来,形势大变,绝对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想到这里,她把权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等先帝器重的重臣召来,流着眼泪道,“先帝已经驾崩,抛下我们孤儿寡母,旁边有势力强大的亲王们,边疆也时有敌人侵扰,该怎么办啊?”韩德让和其他重臣连忙安慰她,并且跪下发誓道:“只要皇太后信任我等,我等定当尽心竭力为太后排忧解难。太后无须忧虑。”萧太后这才安下心来。为防止突生变故,她安排耶律休哥在南京(即现在的北京)留守,统领南面军事,巩固边防,以防不测。同时让娶了萧绰侄女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严密监视和控制贵族势力。并且采用韩德让的建议,规定贵族亲王回去后,不得私下交往,不得串门喝酒。为的是防止亲王聚在一起谋反。一系列措施执行之后,局势很快就稳定了。耶律隆绪即位后,尊萧绰为“承天皇太后”。萧绰遂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总揽朝政大权。萧绰的宠臣韩德让,据说是萧绰的老情人,两人小时候就有婚约。萧绰被父亲送入宫中之后,韩德让另娶。辽景宗去世后,萧绰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配给你,希望能续前缘。当今国主,也就是你的儿子”。韩德让自然喜不自胜。萧绰就命令他统领禁军,负责保卫京师的安全。相传萧绰派人秘密毒杀其妻。耶律隆绪也把韩德让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看待。韩德让出入皇宫,与萧绰出则同车,入则同帐,形同夫妻,即便是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也毫不避讳。萧太后的风流韵事传到了边境,北宋雄州的知州贺令图及其岳父岳州刺史贺怀浦听说后,便联合文思使薛继昭等人向宋太宗上书:“如今契丹国主病逝,新主年幼,国事尽裁于萧太后之手。萧太后与韩德让苟合,行不轨之事,伤风败俗,必然引起辽国军民的怨恨。谁会听从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的指挥呢?辽国内部上下不齐心,肯定会生出大乱,我们应当趁机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闻言大喜,在公元986年兵分三路,对辽国发动“雍熙北伐”战争。起初,宋军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辽国并不像宋朝大臣们所想的那样上下不齐心,群龙无首,而是很快就反应过来,并且做出了有效的应对。萧绰接到边报,迅速给耶律休哥下达命令,让他率军抵御东路宋军曹彬一路,又派耶律斜轸去抵御西路军杨业,最后亲自带着耶律隆绪赶到南京(即现在的北京),与耶律休哥协同作战。萧绰甚至亲自披挂上阵,并制订作战计划,一面率兵在正面与曹彬作战,一面让耶律休哥偷偷跑到曹彬后面发动突袭,两面夹击,曹彬大败。打败东路宋军之后,萧绰又带领人马去对付西路宋军,宋军全线崩溃。宋太宗下令全军撤退,结果大将杨业得不到后方支援,在撤退的时候被辽军包围,杨业之子战死,杨业本人被活捉后绝食而死。萧绰下令把杨业的人头砍了下来,装在一个小匣子里,传到边关,让辽国士兵都看看。辽国军队士气大涨,宋军大受打击。所占领的一点土地也无力再守,全部被辽国重新夺回。杨业父子的英勇事迹和悲惨遭遇传到北宋,人们伤感不已,艺人们看到人们喜欢听杨家父子的故事,对其事迹进行了艺术加工,把他们的英勇事迹搬上戏台,演绎成杨家将的故事。之后,杨家将的故事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经典剧目,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改革北宋出师不利,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北伐。而辽国由于常年战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也致力于发展。两国和平相处了几年。在韩德让的辅佐下,萧绰对辽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她改国号“大辽”为“大契丹”,表达了她要振兴祖业的决心。随后,她开始在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进行改革。在经济方面,萧太后用心最多。契丹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不会种地。在占领黄河以北的大片中原土地之后,在汉人的熏陶下,契丹人学会了种地,不再逐水草而居。固定的土地收入比放牧要来得多,为了维护政权,萧太后开始鼓励生产。她下令减免税赋,保护农田,甚至亲自到田间地头“观稼”,看老百姓种地。统和七年二月,她迁徙三百户居民到澶州、顺州、蓟州垦荒种地,发给他们耕牛和谷种。统和七年六月,她又诏令燕乐、密云二县荒地给老百姓耕种,并且免去他们十年的赋税。统和十四年,南京道重新制定税法,萧太后看了之后,觉得税法定得过重,就下令减少。第二年,招募农民去滦州开荒耕种,免其十年赋税。在萧太后执政的27年里,她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的诏令多达30道。她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兴修水利,极大地推动了辽国的农牧业发展,改善了黄河以北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文化方面,萧太后年少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她看到了汉族文化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执政之后,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开科取士,选拔底层人才。从统和六年开始,到统和二十七年,辽国一共放贡举17次,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入朝做官的机会,招募了大量的人才。萧太后选取人才,以才、德、学为标准,打破种族限制,任用郭袭、马得臣、王继忠和刘景等大批汉人。同时还改革吏治,严惩贪官,推行廉政。辽国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在法律方面,她废除酷刑,更定十几条律法,重视人权。规定奴婢犯罪后,主人不得擅杀,而是要送到官府审问。按照辽国旧制,契丹人和汉人斗殴致死的,重判汉人,轻饶契丹人。萧太后当政时,一视同仁,同罪同科,不搞特殊化。在她的治理下,辽国许多地区的监狱都空空如也,社会安定,治安良好。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深秋,萧绰看到国力鼎盛,便出兵伐宋。她亲率二十万精兵,一路势如破竹,两个月就攻到了北宋的澶州,离北宋都城汴梁仅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百官无策,几欲迁都,主战派代表宰相寇准拦住想要逃跑的宋真宗,坚决请他御驾亲征。结果当宋真宗的车驾出现在前线时,宋军感动不已,山呼万岁,喊声震天,士气大涨,顿时聚集起十几万人与辽军相抗。萧绰本打算趁着宋军一盘散沙的时候大举进攻,结果计划落空。更要命的是,辽国名将萧挞凛在查看阵地的时候,被宋军的强弩射中身亡,辽军还未开战,先损主将,士气大落。萧绰考虑到再强行开战对己不利,加上韩德让的劝告,于是就决定议和。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达成澶渊之盟,互不侵犯。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长,宋真宗则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向辽纳三十万岁币,两国互市,进行贸易往来。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由于北宋经济繁荣发达,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所以每年的三十万岁币都可以从贸易中赚回来。如果打仗的话,庞大的军费开支则是天文数字。因此澶渊之盟对于当时的两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更利于北宋的发展。看到萧太后为辽国赢得了每年三十万岁币的收入,辽圣宗便再一次为母亲加进尊号。统和元年,萧太后的尊号是“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四年,辽圣宗进其母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再到后来,则尊封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绰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正式归政,将皇权交还给儿子,结束了她长达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打算到南京(即今天的北京)安度晚年。不料在南行的路上染病,一病不起,于当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内,享年五十七岁。萧太后以其铁腕的政治手段和超越男人的雄才大略名留后世。她当政期间,辽国进入了最辉煌的历史阶段。她的诸多举措,都极大地影响了辽国和宋朝的关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此萧太后被称为辽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