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登上百家讲坛的著名晚清史学者喻大华重磅出击!内附多张历史漫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嘉庆帝的一生!多维度分析嘉庆帝的功过得失,喻大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嘉庆帝!嘉庆帝何尝不羡慕爷爷雍正帝的威风八面,父亲乾隆帝的潇洒风流,但他无奈地处于王朝盛衰周期的“拐点”上。他力图拨乱反正却无力回天,一生处于焦灼、困顿之中。本书介绍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嘉庆皇帝不甘平庸却又无力回天的不一样的人生。全书共分十八章,从乾隆择储、嘉庆登基开始写起,到执政期间面对父亲乾隆及师徒君臣的诸多问题时,他所作出的艰难抉择,以及执政期间面对吏治腐败、人口压力、经济危机等问题时所做的努力。这些都反映出了他在王朝盛衰轮回中的不甘沉沦又无力回天的困顿。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目录: 第一章择储风波 “贵人”得贵子/002儿子多了也烦恼/004太子魔咒/008最后一张牌/012 第二章奉旨登基 乾隆的心思/017夹起尾巴做人/020一个艰难的决定/023旷古未有的盛典/028 第三章一国三主 痛苦的“实习期”/032和珅这个“马屁精”/036登天的奴才/039 第四章周旋权臣 和珅押注/047嘉庆对拆/052乾隆欢心/056 第五章和珅之死 太上皇驾崩/060嘉庆上位/063和珅上吊/069 第六章师徒君臣 帝王师的五点忠告/076清官升职记/082嘉庆帝的用人之道/085 第七章抑郁天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090被奴才捉弄的皇帝/096 第八章洪亮吉大案第一章择储风波“贵人”得贵子/002儿子多了也烦恼/004太子魔咒/008最后一张牌/012第二章奉旨登基乾隆的心思/017夹起尾巴做人/020一个艰难的决定/023旷古未有的盛典/028第三章一国三主痛苦的“实习期”/032和珅这个“马屁精”/036登天的奴才/039第四章周旋权臣和珅押注/047嘉庆对拆/052乾隆欢心/056第五章和珅之死太上皇驾崩/060嘉庆上位/063和珅上吊/069第六章师徒君臣帝王师的五点忠告/076清官升职记/082嘉庆帝的用人之道/085第七章抑郁天子新官上任三把火/090被奴才捉弄的皇帝/096第八章洪亮吉大案自投罗网的忧国者/104伤人的大实话/108真是一场及时雨/113第九章直面文字狱吃人的文字/120平反冤假错案/129第十章欲图中兴这个天下不太平/136反腐倡廉/139死循环/142第十一章神武门遇刺家门口的行刺案/150凶手是个厨子/152信息量大的突发事件/156偶然中的必然/158大汉闯宫/162第十二章严治皇族一群既得利益者/166利益共同体/170软硬兼施与软硬不吃/172治标不治本/178第十三章淮安奇案官杀官之谜/182揪出一窝硕鼠/187第十四章枪响紫禁城又是一起宫廷事变/196紫禁城的枪声/199究竟是谁的错/203第十五章八旗生计八旗子弟腐化记/211无力回天/214撵回东北也无效/216第十六章天子情趣戏迷皇帝/222回乡祭祖/225塞外行猎/231第十七章六旬万寿理不清的地方债/241皇帝身边的瘾君子/244水灾来了/247过个生日也不消停/249第十八章嘉庆之死死得太突然/257盖棺定论/265附录:嘉庆帝大事记后记第十一章神武门遇刺1803年年初,历时九年、波及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这对于嘉庆帝来说,无疑是解除了心头大患。然而,就在嘉庆帝以为天下太平了的时候,却在自己的家门口遭遇了刺客追杀。那么,这桩惊心动魄的行刺案是怎样从天而降的?刺客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冒死刺杀皇帝呢?行刺事件背后有哪些隐情?皇帝怒发冲冠,朝廷上下也由此而噤若寒蝉。大臣们急于破案,好给皇帝一个交代。凶手陈德供述他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仆,饱尝生活艰辛,体察到人间的不平,走投无路,欲刺杀皇帝以求一死。嘉庆帝能否接受官员们的审讯结果?此案将怎样结案呢?这一案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对此应该怎样评价呢?家门口的行刺案嘉庆七年腊月中旬,若算公历,应该是1803年的1月初了。嘉庆帝接到了四川总督、陕甘总督、湖广总督的联名报告:“川、陕、楚剿捕逆匪,大功戡定。”a原来,历时九年,波及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被镇压下去,天下太平了!一想到九年间国家为此投入了两亿两白银的军费,提督、总兵以下军官阵亡四百多人,父亲乾隆太上皇至死都盼望捷音,嘉庆帝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此时年关将至,因为处理善后事宜,嘉庆帝忙得不可开交,忙于封赏作战有功的将领,抚恤阵亡军人,惩办贪官污吏,调整统治政策,研究地方善后,决算平乱军费。同时,年终皇家的庆典本来就多,今天到太庙行礼,明天召见属国使臣,不过,忙归忙,但心里确实十分高兴。忙过了正月,嘉庆帝到清东陵祭祖,在父亲乾隆帝的陵前,向父亲报告这一好消息。从东陵回来,即将抵达北京的时候,春风拂面,杨柳吐青,玉兰花开,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嘉庆帝春心大动,他临时决定不回紫禁城了,到圆明园住一段儿。确实,当皇帝很辛苦,几乎天天都在工作,现在天下太平了,皇帝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嘉庆帝在圆明园住了七天,白天由大臣陪同,吟诗作对儿;晚上由嫔妃陪同,听戏作乐。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1803年4月11日),嘉庆帝决定结束休假,返回紫禁城,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经过半天的颠簸,中午时分,嘉庆帝的车队驶入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神武门实际上是一个城门,进了神武门,往南几十米,又是一道高墙,要想过这道高墙必须经过顺贞门,进此门之后就是御花园了。嘉庆帝在顺贞门前下车,准备换轿前往养心殿。因为进宫之后一道门槛接着一道门槛,马车不能前行,必须换轿。嘉庆帝下车准备换轿,内务府官员纷纷前来请安,现场较为混乱。这时,从神武门西厢房后面冲出一条大汉,手持短刀呐喊着向御轿冲来。这个大汉距离嘉庆帝只有五六十米的路程,很快就能冲到嘉庆帝跟前,更为严重的是嘉庆帝身边的几十名侍卫个个呆若木鸡,成了麻木不仁的看客,面无表情地看着持刀者冲来。现场反应最快的是嘉庆帝的侄子定亲王绵恩,他挺身上前拦阻大汉,被大汉一刀刺中了衣袖。现场反应第二快的是嘉庆帝,他在几秒钟内就为这个事件定了性——不好,有刺客!他不仅思维敏捷,而且腿脚灵活,一闪身进了顺贞门。与此同时,嘉庆帝的姐夫——年近五旬的蒙古贵族拉旺多尔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揪住了持刀大汉的左手,随即被挣脱,拉旺多尔济被甩倒在地。这时侍卫丹巴多尔济拦腰抱住了这个持刀的大汉,但是,还没等他发力把持刀者摔倒,自己先身中三刀,倒在血泊之中。不过,这些举动的意义仍然十分重大,这为嘉庆帝的逃脱赢得了时间,并客观上激发了更多的年轻力壮的大内高手的斗志。当持刀者刺倒了丹巴多尔济,正用目光搜寻嘉庆帝的时候,一名乾清门侍卫飞起一脚——不愧是大内高手,虽然反应慢了几拍儿,但这一脚把持刀者踢出两丈开外,躺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又有两名侍卫回过神来,一拥而上,死死按住躺在地上已经爬不起来的刺客……嘉庆帝已经顾不上坐轿,一路小跑回到养心殿,关起门来大口喘气。随即,根据得到的消息,作出了他回到紫禁城之后的两个决定:第一,命太医院紧急抢救负伤者;第二,将负责紫禁城守卫的护军统领大臣革职。紧接着嘉庆帝又接到报告,刺客已被拿获,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命令“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九卿科道等严鞫”。a“严鞫”就是严格审讯,一定要将此案审个水落石出。天下太平了,皇帝却在家门口遇刺,天下真的太平了吗?一阵阵号哭声传进门来,嘉庆帝往外一看,气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只见养心殿的院子里跪满了号哭请罪的王公大臣、侍卫官员。两眼通红的嘉庆帝从牙缝里迸出一个字——滚!凶手是个厨子皇帝遇刺,百年不遇,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当晚,在刑部大堂,大学士、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升堂连夜审讯刺客。升堂前,大家经过研究,一致决定,不能对刺客动刑。清朝审案本来是可以刑讯的,为什么突然变得“文明执法”了?原来,大家都怕万一用刑时失手弄死了“大逆要犯”,要是那样,可就跳进黄河洗不清了。而且,刑部的仵作——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法医,经过检验后判断,凶犯受伤不轻,乾清门侍卫踢的那一脚很厉害,确实是“练家”,出“脚”不凡,别看皮肉不伤,其实是伤在里面——内伤。这样一来,官员们就更不敢动刑了。然而,不动刑怎么保证犯人能如实供述呢?大臣们决定采用“熬审”的办法——审讯官员三班倒,车轮战术,不让犯人睡觉。如果不说实话,看咱们谁能熬过谁!提刺客到堂,承审官员厉声命令刺客供述情况!截至此时,清政府对刺客还一无所知。刺客像竹筒倒豆子似的作了供述,他的供词记录在《掌故丛编》里面。刺客说:他叫陈德,现年四十七岁,本来是北京人,但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了山东。陈德的父亲长期做官僚的家奴,跟着东家辗转于山东的青州、临邑、济南、章丘等地。陈德在山东娶妻生子,一直混到三十一岁,父母亲死了,陈德在山东也混不下去了,就带着妻儿回到北京投靠堂姐。经人介绍,几年来带着家人在一些官员的家里做工,职业是厨师,妻子也帮东家干点儿零活儿。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陈禄儿,十五岁;次子叫陈对儿,十三岁。为什么要说这两个孩子的年龄呢?陈德做的这件事祸灭九族,孩子也将被株连,但按《大清律》规定,未成年的孩子将被减等处罚(清朝规定十六岁算成年),所以,年龄十分重要。清政府官员立即核对,查找人证,同时逮捕陈德的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结果证实陈德供述属实。于是,审讯进入第二阶段:追问陈德作案过程。陈德供述,二十日这天早晨,他身藏小刀,带着长子陈禄儿在东安门内酒铺喝酒,喝了两碗木瓜酒外带一碗黄酒,喝完酒爷俩就进了东华门,从西夹道绕到神武门,混在人群中观察了警卫情况和方位,然后隐蔽在西厢房后面,等待嘉庆帝的到来。过不多时,嘉庆帝乘车进了紫禁城神武门,将到顺贞门时,陈德猛地冲出行刺。承审官员命令提陈禄儿到场对证,与陈德的供述相同,并说看见爸爸被侍卫按倒在地上,吓得大哭,溜出了神武门,跑回家中。在场的清朝官员心中暗想,刺客东门进,北门出,这紫禁城简直成了“琉璃厂”(清朝时北京的文化市场)了,于是责问陈德是如何骗过东华门守军的盘查的。陈德表示自己在内务府官员家打过一段儿工,那时经常进出紫禁城,知道紫禁城的大致布局,也知道怎样应付守军的盘查。守军没看出破绽,又懒得动手搜身,就放他们爷俩进去了。承审官员追问陈德,如何得知皇上今天回宫。陈德说五天前看见很多衙役领着老百姓用黄土垫街,以此打听出了皇上回宫的时间。于是,承审官员追问陈德的作案动机,这是本案的关键。陈德向主审官员讲述了一个大清国臣民从乾隆晚年以来的悲惨命运。他说:前年春天,妻子病故,他一个人养活两个儿子和瘫痪在床的岳母,生活十分艰难。一个月前,因为生活艰辛,心情不佳,喝醉了酒又哭又闹,被东家解雇了。饭碗砸了,今后如何谋生先不去管他,眼前的难题是无立锥之地。原来,陈德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六七年,但一直没有房子,而是带着全家住在雇主家里。陈德领着儿子,背着岳母来到堂姐家借住。到了堂姐家才知道,堂姐刚刚去世,全家人都穿着重孝,而且堂姐家也不富裕,房子很小,这种情况下显然不便在人家家里住。于是,陈德又背着岳母,带着儿子,去找朋友,朋友收留了他,在东华门外小甜水井胡同住下了。但是,那里终究不是久留之地,所以,最近这十多天来,陈德天天四处奔波,想找个活儿干,但他找不到活儿,仅有的衣服也被送到了当铺,心情异常烦闷,只有借酒消愁。陈德一直在想办法,最后想出一个办法——死。承审官员刻薄地说:想死容易,办法有的是,但为什么要行刺皇上,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在此,陈德供出了两个理由:第一,这样死轰轰烈烈,能混个名扬天下,否则,死得不明不白,枉活一场;第二,这样死痛快。陈德说他估计在冲向皇帝的过程中就将被侍卫乱刀剁死。当然,陈德说绝对没想到那些侍卫是一群窝囊废,光看不动手,连刀都没有拔出来,所以,“死个痛快”的目的没有实现,比较遗憾。承审官员追问陈德受何人指使,有哪些党羽。陈德一口否认,只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没有任何同党,也未受任何人指使。审讯到此,承审官员心情都很沉重,从陈德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冒死行刺嘉庆皇帝,主要是由于乾隆中叶以来民生艰难、矛盾尖锐的结果。一个走投无路的下层平民铤而走险,拼命一搏,似乎也能言之成理。另外,刑部官员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供词大体可信,于是,决定向嘉庆帝复命。承审官员前去汇报的时候,恰巧王杰在场。原来,王杰已经年近八十,身体多病,前几天嘉庆帝已批准他退休回乡,王杰此时正在向嘉庆帝辞行。据《清仁宗实录》记载,考虑到王杰为皇家服务了一辈子,又是自己的老师辈,而且,最近几年王杰对国家稳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嘉庆帝赐给王杰一个手杖、一斤人参,还给他写了两首诗。a见到承审官员前来汇报,王杰要回避,嘉庆帝不让,希望王杰听一听,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听完官员的汇报,嘉庆帝没动声色,把头转向王杰,征询王杰的意见。王杰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就国事发表意见了,所以,稍加思考,沉痛地说:“陈德为庖厨之贱,安敢妄蓄逆谋?此必有元奸大憝主贿以行。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这句话记载在《啸亭杂录》这部书里面。王杰的意思是说,陈德一个卑贱的厨子,怎么能想到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一定有大奸大恶的人在背后唆使。至于“张差”,说的是二百年前明朝的“梃击案”。当时,为了谋害太子,太监就到宫外找了个生活穷苦的叫张差的人,许给他好处,领他进宫,让他到太子的宫里去行凶。王杰的意思是说陈德就是明朝的“张差”,恐怕他是受人指使。嘉庆帝听完王杰的这句话,心情沉重,他认为陈德所供出乎情理之外,强调此案的关键是陈德行刺有没有主使?有没有同党?嘉庆帝不相信系其一人所为。承审官员面有难色,表示两天以来软磨硬泡,旁敲侧击才得到这些线索。如果要想再深入挖掘,必须动刑,但又怕陈德熬不过酷刑,死在堂上,所以,谁也不敢做主动刑。如果皇上不认可陈德的供词,就请批准在审讯时动刑。嘉庆帝愤然痛斥官员不负责任,指示严刑讯问,并让各部尚书参与审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