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这个国家,我们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恨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无需多说!爱的理由也很是充分,日本的动画,日本的电子产品,日本的教育,日本国民好的习惯等等。但是,这本书,无关爱,也无关恨。本书是过去的一千年中,历史向我们交出的五份关于中日战争的案例研究报告。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结合细腻的史料,集中描写自唐代至民国时期中日之间的五场大规模战争,对每场战争的原因、背景、国际局势作了细致的交待,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民族性长达千年的演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展示,从民族性的形成及发展角度剖析了日本好战的原因,并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国人提出了警示。作者在书中的开篇写道: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在学习吸收更先进更成熟的先进成果时,难免产生安全感缺失心理。我们知道,自卑和自负常常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羡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绝非泾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面从不停止向先进国家学习,另一方面也苛求有朝一日能够享受对昔日老师超越和征服的快感。作者在回顾了中日之间的前四次大战后又说,每一次日本的综合军事实力均逊于中国,但是,日本却坚持着一种相同的好战精神,这种对战争的偏好,甚至可以说是迷恋,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驱使?结论是,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岛国狂热的成长梦。看某些抗日剧,不过是看热闹而已;到日本旅游,更多的不过是看新鲜,或者带回来几件便宜、正宗的物件;看李刚先生的这本书,才是让我们能真正地了解大和民族,了解日本的国民性和性格,了解日本诸多行事背后的潜在逻辑;读完这本书,我们才会真正地认识日本在国际交往中的不合理做法和政策的“合理性”。读这样的历史,有意义。这本书几易其稿,书名就换了几个。最初的书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出版。改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反复推敲。名为教科书,其实并没有“教育”的意义。在审读这本稿子的过程中,我也是深受启发。对千年来中日间的诸多恩恩怨怨,和诸多交往的细节,也是第一次看到。看完这部稿子,我对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真的是茅舍顿开。无疑,这是一部难得的系统研究日本国民性和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好作品。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看这本好看,有趣,有料,有益的作品。做研究是枯燥的,写作是寂寞的。这发幽探微的文字,必是一颗有悟性的灵魂伴着无数个青灯黄卷的寂然之夜,思索而得。我佩服作者的历史功底,我为作者数年来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贺新城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马勇研究员,对他们的认真审读和提出的中肯意见表示谢意。我是这本书的编辑,我为本书代言。 本书简介: 中日之间有确切文献可考的官方交往史长达两千年,发生实际接触的历史更为久远。期间两国共发生过五次国家间战争,包括——鏖战白江口:大和军团挑战大唐远征军;元日战争:“上帝之鞭”与武士刀的对撞;一场准现代国际战争:明万历“抗日援朝”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十五年战争”(1931-1945年)。在客观分析中日博弈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还原战争真相,还牵涉到两国政治经济进程,也是观察朝鲜半岛一个极好切入点,因为这五次战争,每一次都有朝鲜半岛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中日五次战争进行总时间不逾百年,从发生的频率和时间来看,低于欧洲大国。欧洲原对抗国家的和解早已实现,并一路向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全方位合作迈进。素有“一衣带水”之称的中日两国,至今仍纠结万千。这种纠结由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因素中,我们习惯于归罪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也与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了解的不够、研究的不够有关呢?通过作者对中日千年五战的详细介绍,读者对日本,对我们在过去的千年中与日本的交往方式,都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思。在二战期间,日本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侵略中国在内的罪恶战争,在亚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不能不接受教训,始终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它。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过去的千年中,日本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了解这些,对我们充分认识日本的国民性,找到与这个不安分邻居的相处之道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李刚,青年历史学者,新锐历史观察家,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著有《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两岸三地同期推出)《辛亥往事》等。其作品厚重严谨,文风流畅,不仅在国内有稳定的读者群,在海外华人中也渐受关注。王方青年学者,新晋通俗历史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俄语系,莫斯科师范大学语言系。著有《西晋原来不风流》、《史上最牛皇二代:唐太宗》。文风轻松幽默,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开篇为什么回顾中日千年五战 回顾中日千年五战的目的绝不在于重述惨烈往事之本身,而是为了超越战争、纪念那一次次注入我们民族躯体的血凝的坚强;也为审视对方,自我省察;更为避免历史重蹈覆辙。 1.岛国情结与扩张意识 2.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渗透 3.神道教与集团主义 4.案例在史,答卷在心 第一战鏖战白江:即面盛唐拒称藩 日本天武天皇的登基与一系列改革,“天皇”这个名号的使用、“日本”国名的确定,皆与白江口之战紧密相关。第一次中日大战,给日本带来的是挫败,更是走向繁荣的契机。 1.东方“第二帝国” 2.大和——在鲜血与动荡中生长 3.“半岛三国”乱纷纷开篇为什么回顾中日千年五战回顾中日千年五战的目的绝不在于重述惨烈往事之本身,而是为了超越战争、纪念那一次次注入我们民族躯体的血凝的坚强;也为审视对方,自我省察;更为避免历史重蹈覆辙。 1.岛国情结与扩张意识2.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渗透3.神道教与集团主义4.案例在史,答卷在心 第一战鏖战白江:即面盛唐拒称藩日本天武天皇的登基与一系列改革,“天皇”这个名号的使用、“日本”国名的确定,皆与白江口之战紧密相关。第一次中日大战,给日本带来的是挫败,更是走向繁荣的契机。 1.东方“第二帝国”2.大和——在鲜血与动荡中生长3.“半岛三国”乱纷纷4.日本的暗示5.方死方生百济还魂录6.薙刀初试刃7.决战白江口8.“抗日第一人”刘仁轨9.日本回味千年的一堂课 第二战元军东征:神风惜折上帝鞭蒙古铁骑兵锋所指,席卷欧亚,为何蕞尔小国日本能够挫其锐气?难道真如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神风”相助?这场战争又给中日两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幕府”炼就武士兴2.抽打欧亚的草原飓风3.忽必烈汗的好奇心4.高丽人惹了大麻烦5.不回信是危险的6.强弓悍马奈何天7.上帝之鞭VS真剑死斗8.以坚持换奇迹9.孰以胜败论输赢 第三战万历援朝:再赴半岛征衣寒对大明,抗日援朝的胜利并没有为其带来中兴的转折,反而成为它走向衰落的重要分水岭;对日本,此战从根本上削弱了丰臣家族的统治威信,开启了德川幕府时代。 1.丰臣秀吉:从“足轻”到“关白”2.野心的养料:丰臣秀吉不是心血来潮3.明朝那点事儿4.高丽王朝:攀鳞附翼,事大保国5.唱罢“三都覆”,大明属掌中?6.万历皇帝他也热血过7.战备要点有三:情报!情报!情报!8.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9.剩勇穷寇空遗恨10.非战,何以言和?11.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2.新世界里的旧东方 第四战甲午海战:不意浊浪竟排天甲午一役,大清帝国败于明治日本,实在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而只是近代中国为其自大、蒙昧所付出的代价之一。面对一笔笔历史账单,除了悲愤和谴责,我们难道不应该有所自省? 1.1868,明治日本华丽转身2.独蛇亟欲吞病象3.不愿醒来的天朝4.时间背后的问题5.清朝海军——洋务运动下的蛋6.日本逼近,列国围观7.奇耻:倾尽黄海洗不清8.病在膏肓救已迟9.换一双眼睛:伪装成诅咒的祝福10.一个时代的侧记:琉球姓什么11.琉球问题捆绑台湾问题 第五战抗日始末:关河泣血十四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 1.持三段谬论,受十年宰割2.豪赌19313.血浴中华,全面抗战终启动4.生死存亡一线间5.相持与反攻6.铁血丹心7.残忍与狂热的极致8.犬与樱花,菊与刀9.如何忘却?10.被玷污和扭曲的“玉碎” 结语中日关系忧思录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后,一批右翼政客留恋昔日日本帝国“称霸”亚太地区的历史,开始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蠢蠢欲动:修改教科书、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大做文章……显然这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去吸取自己侵略历史的教训。 1.被战犯洗脑的日本国民2.右翼势力:日本的现行“纳粹”3.靖国神社:邪恶的暗流4.蒙羞的“教科书”5.钓鱼岛: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前言开篇为什么回顾中日千年五战 这个世界上没有新闻,只有你不知道的历史! ——温斯顿·丘吉尔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对于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的规格越来越高,学界对于抗战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扎实。2014年,国家将9月3日设为开篇为什么回顾中日千年五战这个世界上没有新闻,只有你不知道的历史!——温斯顿·丘吉尔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对于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的规格越来越高,学界对于抗战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扎实。2014年,国家将9月3日设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将9月30日设为烈士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对于抗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如此高规格地纪念抗战,我们的目的是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态度,引导和教育中国人民:坚定维护和平,毫不动摇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向世界昭示: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我们要牢记日寇侵略的历史,奋发图强,绝不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理想的东亚秩序是农业中国,工业日本。但这种情况并未维持多久,在进入发达国家阶段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1991年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还需要靠中国来带动。中国经济飞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超越日本已指日可待,日本不无惊慌地发现,它那引以为傲的经济之根不再坚挺,中国也早已不是它心目中那具丰腴而又情欲绵绵的雌体了。失落感转化为危机感,继而进一步推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激发了日本人凶悍好斗的本性。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任前,从未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上任后却一再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向日本民众显示自己敢与中国对抗的强悍形象,争取高支持率。2011年10月16日,野田佳彦在百里基地的航空自卫队阅兵式上,再次鼓吹“中国威胁论”。他指出:“中国增强军事力量,正在周边不断活跃展开活动,我国的安全环境的不透明性正在增加。”2012年是中日友好年,而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却送上了一份不那么友好的礼物。当年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声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8月19日,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非法登上钓鱼岛,持日本国旗。9月11日,在中方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声中,日本政府与所谓的“钓鱼岛岛主”栗原家族正式签署了岛屿买卖合同,总价为20.5亿日元。截至作者提笔之时,中日钓鱼岛争端仍在持续发酵中。一时间,日本政客、媒体以至民众一些不理性和主张强硬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日本右翼政客糅合“中国威胁论”和敏感的领土问题,从而激发民众不安和极端民族主义狂热,这种手段已是屡见不鲜。日本蔑视中国领土主权的非法行为,不惮于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甚至不惜使日本自身经济蒙受一定的损失。这并不奇怪,日本从来不畏惧战争,也不畏惧主动挑起战争,哪怕是在己方国力军力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回溯一千多年来中日间的前四次大战,每一次日方的综合军事实力在战前均逊于中国。对唐朝和元朝,日本劣势最明显,对明朝次之,而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初阶段,无论兵源人口,经济实力和军备制造供应,都远不足支撑它向庞大的中国发起全面攻击,甚至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其舰队至不济也算与日本海军舰队旗鼓相当,各具优势。但是,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面对不同实力的对手,日本却坚持着一种相同的好战精神:攻击,攻击,再攻击,以击败对手为终极目的,哪怕代价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也在所不惜!这种对战争的偏好,甚至可以说迷恋,究竟从哪里来?如何灌注到大和民族的心灵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是否存在可以借以遏制它的弱点?也许,这些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本书通过全面刻画分析中日千年五战,力图探讨和展示的主题。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和政治斗争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类历史大动荡的极致形式。但古斯塔夫·勒庞却对我们说:“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而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信仰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不过是人类思想不留痕迹的变化和思维结构所造成的后果而已。”因此,战争可以视为日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体系在现实中的投射,而好战精神则是其国民性的一种具体派生。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岛国狂热的成长梦。 1.岛国情结与扩张意识在信息的传播受制于地理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国民心态、历史文化乃至国家政策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资源匮乏,地震频繁,使它很早便产生了一种“岛国情结”。“岛国情结”的第一个特征是强烈的排他主义,排他性其实又是缺乏安全心理的反射。在自我生存空间极为有限、生存代价高昂的条件下,人们对任何自己已经占有的产权都会有强烈的排他意识。我国的汉、唐、宋各代王朝,古代朝鲜、印度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化都曾输入日本,并必然会与其本土文化产生交流与融合,但也会催生冲突和抵触。在学习吸收更先进更成熟的外国文化成果时,排他性十足的日本难免产生安全感缺失心理。我们知道,自卑和自负常常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羡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绝非泾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面从不停止向先进国家学习,另一方面也渴求有朝一日能够享受对昔日老师超越和征服的快感。事实上,日本正是这么做的,尤其是对在东亚做了数千年龙头,却在甲午战争后衰败不堪的中国。此外,日本基本上由单一的民族构成,使得独一无二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演变为民族优越感,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甚至会异化为民族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遭遇政治经济上的现实困难时,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便会毫无心理障碍地转向对外侵略扩张。“岛国情结”的心态还伴有严重的危机感,人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关注群体的命运,甘愿为了集体能够渡过危机而泯灭个体价值和是非判断。同其他民族一样,日本历代统治者在遭遇政治经济困局时,常常会以求得本民族生存空间为借口,用对外侵略转嫁国内危机,恰好碰上一个内忧频仍的东亚大陆为邻居,更加屡试不爽。当代日本学者四宫正贵就曾指出:“虽然表面上被封锁了,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在战后60年也没有枯竭。回顾我国历史,在国家危机之时,尊皇精神和爱国心就会兴起,超越危机。现在日本的危机状况,通过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日本传统精神的复兴,必然能够度过。”可见,日本国民的这种危机反应模式,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如果我们不变得更强更好,日本更加不会改变。 2.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渗透专事杀伐的职业武士阶级,最初形成于各地大名割据混战的日本战国时期。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武士统治时代的开始。通过吸收中国儒家理论的部分内容,武士阶级建立起一套以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为基本原则的“武士道”。武士道中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形式上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五德”之说非常相似,但是,如同很多其他取自中国的文化成果到了日本就会经过有意识的主动扬弃一样,武士道与儒家伦理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内核。遵循天人合一理念,中国人以五行配五德,分别是仁、义、礼、智、信,而对应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规范,也常用这种“五德”来表示,比如君子应具有“仁、义、礼、乐、忠”这五德,武将则为“智、信、仁、勇、严”,连生肖也有各自的五德,比如雄鸡为“文、武、勇、仁、信”,无生命的玉也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在中国,不管什么人或物,所要求的五德中必有一个“仁”字,这个“仁”,就是儒家文化的根基所在。这里且不去讨论“仁”的内涵,但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仁”代表着一种普世的客观道德要求。“仁”之后,最常出现的是“礼”,“礼”通常指确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更明显是一种人为的规则。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仁和礼,是被武士道弃而不取的。武士道的最根本核心是“廉耻”。什么事情会让一个武士感到羞耻,失去个人或所属集团的荣誉和地位?当武士受到这种羞耻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切腹自杀。为了避免这种奇耻大辱,武士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其最终目的就是一定要超越对手,取得压倒性胜利,无论是为了个人名誉而决斗,还是赢得一场战争,为主公赢得荣光,让自己扬名立万。中国人有时会“杀身成仁”,有时也会“忍把浮名,都换了浅斟低唱”,但日本人绝不会放弃荣誉和名声,他们杀身,也绝不会是为了抽象缥缈的仁义道德。抛弃了仁和礼的束缚,将一己荣誉和胜利置于远高于生命的地位上,这样的武士道精神自然会让武士们在面对斗争时采取如下态度:只有输赢,模糊是非;只有进退,无视规则;宁可玉碎,不要瓦全。当然,我们绝不否认武士道中那些克己、节俭等原教旨意义的价值观。我们正视对手,就该客观认识它,甚至肯定它。事实上,在长达几百年的武士统治时期,武士道精神已不是武士阶层的专利,它被奉为整个日本社会的伦理基础,无远弗届,不同程度渗透熏陶着每一个日本国民。日本人一向有坦然赴死的觉悟,即使是传统日本社会中处于下层的农夫、乞丐,甚至柔弱的女性,也同样以回避死亡为耻。以武士道为信仰,无怪乎日本的国民性中有动辄使用武力,并且死斗到底的倾向了。在好的方面来说,即使在战后日本,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或生产了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主,也有不少人以死谢罪于国民,以维护自己的声誉、表达自己的羞耻之心。 3.神道教与集团主义神道教是传统日本的民族宗教,宣称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这种“神国”观念使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有着绝对优越地位,他们负有统治世界的神圣使命。皇室崇拜是神道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天皇当成“现人神”来崇拜,使得为国、为天皇献身蒙上一层奉神仪式的神圣色彩,使得普通民众对战争的认识完全失去理性。二战中,日本统治者又在其教义中加进“圣战”、“八肱一宇”等内容,鼓吹对外侵略,宣扬为天皇尽忠。神道教成为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精神支柱。由于绝大多数日本民众对天皇有着绝对的信仰和忠诚,日本军部势力经常利用天皇的名义煽动国民的好战性,将整个日本民族推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隋唐以后,曾狂热学习过唐朝制度文化的日本,常常以“小中华”自诩,除了效仿中原政权所制定的宗主-藩属的国际秩序,谋求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秩序外,在民族心理中,日本还保持着和中国古代“天有十日,人分十等”一脉相承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念,并崇尚集团主义。完整的等级制度能保证一个集团中的成员协调合作使集团的运作更加高效。集团能够放大个人力量,却降低个人的责任。因为集团的决定和行动,应由整个集团来承担后果和责任,这就使得集团中的个人几乎不承担道德风险,不经受任何内心拷问,只需无条件服从天皇和国家的命令,成为泯灭人性的狂热杀人机器。应该说,无论日本的神道教通过新的手段怎样来包装,它所具有的落后性、原始性都是抹不去的,这并非是一种信仰偏见,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种世俗性的宗教,而是依托于政治的“政教”,也从没有进行过任何现代性的宗教改革。 4.案例在史,答卷在心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历史已经向我们交出五份关于中日战争的案例报告。考虑到这些资料数据背后的碰撞、鲜血、冤魂、国殇和耻辱,五次教训即使放在一千年的跨度中,也绝不算少。每一个案例都值得我们反复研究。纵观中日千年五战,除去一度称霸欧亚、更具扩张意愿和实力的蒙元曾将战舰开到了日本列岛之外,对中国唐朝和明朝的战争,均是由日本蓄意挑衅,出兵强攻朝鲜半岛所引起的;而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日本更是借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实力增长,挟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跋扈嚣张,疯狂进犯我中华。本书再现了一千多年来中日之间五次战争的恢宏惨烈场面、战争前后两国的社会政治背景、战争影响,并对所涉及主要人物作了尽可能客观的还原与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重温历史,重绘血色,目的决不在于重述惨烈往事之本身,而是为了超越战争,为着纪念那一次次注入我们民族躯体的血凝的坚强,也为审视对方,自我省察,更为避免历史重蹈覆辙。在信息不透明、政治被寡头和皇家所控制的古代社会以及近代文明进程中,战争,是国与国之间不可避免的激烈碰撞方式,它似乎是人类进步的不幸宿命之一、文明进程的必然代价之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类文明进程已经十分发达、国与国的交互方式立体多元的现代社会,尤其大国之间,只要达成互信,建立良好沟通渠道,不以邻为壑,将极端民族情绪和好战派言论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搞好国内建设,满足人民福祉,国与国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智慧去避免规模化战争的。美丽国家与国民幸福,是中日两国政府共同的对内施政纲要和目的,也是两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中国力量曾经震慑日本,日本民族也曾改变中国命运。中国曾经做了日本上千年的老师,日本也于近代以后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甚至日常词汇方面极大地“反哺”了中华民族。以上是不争的历史。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积贫积弱的小农之国,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已经不是七十年前的军部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已经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面打造出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多元日本。以上是客观的当下。两国人民与政府,更应该努力做到并且正在做的是真正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国与国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和分歧,但都不应再以老眼光和成见、偏见去审视对方,因为那些只能加深仇恨,徒增口水,于事无补。今天的中日关系,尽管仍有灰色地带,但从大局上讲已经进入到新的一页。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接受一个常识:国运沉浮,从来都是并且只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让我们一起守护历史的真实,爱惜人类的理性之光,珍视代价高昂的文明薪火。 作者2015年6月本书视角独特,视野广阔,通过对古代至现代中日量国间的几次冲突和战争的回顾,再现了日本由来已久的扩张历史及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启示。——贺新城,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 作者熟读中日关系史料,具有很好的史学素养,客观公正回溯了过往千年“中日五战”的全程,揭示地缘政治、岛国思维、上国心态、前近代民族国家发生冲突的必然,得出中日必须友好相处,也能够友好相处的结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本书面向一般大众读者,作者并没有刻意将这本书写成高头讲章,让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充分占有史料前提下,予以消化,平实叙述,娓娓道来,线索清晰,语言讲究,是一本不错的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释疑读本。——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部严肃而且平易好读的中日战争史、交往史,开卷有益。——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书视角独特,视野广阔,通过对古代至现代中日量国间的几次冲突和战争的回顾,再现了日本由来已久的扩张历史及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启示。——贺新城,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作者熟读中日关系史料,具有很好的史学素养,客观公正回溯了过往千年“中日五战”的全程,揭示地缘政治、岛国思维、上国心态、前近代民族国家发生冲突的必然,得出中日必须友好相处,也能够友好相处的结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本书面向一般大众读者,作者并没有刻意将这本书写成高头讲章,让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充分占有史料前提下,予以消化,平实叙述,娓娓道来,线索清晰,语言讲究,是一本不错的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释疑读本。——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部严肃而且平易好读的中日战争史、交往史,开卷有益。——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关心历史其实就是关心自己。——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日本的国民性,注定这个狭窄的岛国将是值得我们长期重视和警惕的对象。历史已向我们交出五份关于中日战争的案例报告,每一份历史资料背后的鲜血、国殇和耻辱,都值得我们反复研究。——李刚 咏中日千年五战王方 千年底事斗不休?九原几番血泪流!唐宗应悔教化立,元祖似对神风愁。三赴半岛驱倭寇,一战甲午惊神州。七七卢沟孽火炽,岂敢歌舞忘前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