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作者:裴安平     整理日期:2016-05-22 22:37:5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作者简介:
  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生于湖南安仁县,祖籍山西平遥。北京大学77级考古专业本科生,8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苏秉琦、俞伟超。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主持澧县彭头山、澧县八十垱、安乡汤家岗等遗址的发掘。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获湖南省文化系统一等奖。2002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工作,任教授、博导,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1990、2001、2010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项、重点项目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代表著作有《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第一作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农业·文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史前稻作研究文集》(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2009年)。
  目录:
  绪论
  一、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
  四、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五、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章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
  一、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
  一、以往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
  本章小结绪论
  一、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
  四、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五、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
  一、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
  一、以往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各地的聚落组织与群聚现象
  一、长江中游澧阳平原
  二、长江下游钱塘江以南地区
  三、黄河中游环嵩山地区
  四、黄河下游地区
  五、北方地区
  第二节 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的基本属性
  一、国内外有关民族学资料
  二、关于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基本属性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大溪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三节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时代背景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三、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以往研究的检讨
  一、已有的研究模式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三节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石器晚期黄河下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六章 史前与殷墟聚落群聚形态有关个案的研究





上一本:一本书读懂宋朝 下一本:俄国史教程第2卷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作者是裴安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