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统治精英只顾特权,罔顾公利,国运可否长久?难民潮汹涌,当代欧洲会再现西罗马灭亡的惊人一幕吗?崛起的新中国,又该怎样面对有“新罗马”之称的美帝国?以科学的思维、全球的眼光,看帝国兴衰和大国治理智慧;贯通历史、政治、经济、管理学的跨界作品,许倬云先生致敬推荐!★跨界创新:这是中文阅读世界第一部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与习俗等诸多角度全面比较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创新性历史作品。作者欧阳莹之教授是深受国学传统薰陶、并在科学界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她的这部作品以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全球性的开阔视野,看帝国兴衰和大国治理智慧,贯通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原创性强,故事有趣有味,分析鞭辟入里,读来畅快淋漓。★名家推荐: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作序致敬推荐!斯坦福大学“古罗马穿越之旅”(即罗马帝国数字地图,Orbis:TheStanfordGeospatialNetworkModeloftheRomanWorld)主创者、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系Dickason讲座教授兼古典与历史学系教授沃尔特?沙伊德尔先生(WalterScheidel)高度称赞!★精选插图:特别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本书简介: 故事开始时,中国仍在青铜时代,与进入铁器时代的地中海一带相比,犹如十九世纪的中国和西方。战国时期中国迎头赶上,其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各自创下四百年的辉煌。其时,人类社会大概有一半人处在两大帝国的控制之下。世事难全美,称雄东西方的帝国,最终都败亡于来自北疆的蕞尔小敌。它们抵御外侮的能力,被内部的压制、腐败和治理不善消耗殆尽。后来,中华帝国反复重生和扩张,而罗马帝国则不可挽回地分裂了。然而,欧洲再次统一的梦想从未磨灭:它彰显于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宣言;它被拿破仑的雄鹰承载;它成为欧盟的内在抱负——当今难民潮汹涌,欧盟各国将何去何从?欧阳莹之教授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为线索,全面探讨两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与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异同,尤其强调双方相异处对东西方世界面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总结其间的历史教训与大国治理之道。全书文字平实,逻辑缜密,兼顾叙述与评论;衡量东西方帝国的相对优劣,重新检视传统历史旧说,指出被忽略的因素以解释历史疑案。龙是中国传统四灵之一,后成为皇权的专属符号;鹰是罗马军团的标志,后成为罗马霸权的象征。龙与鹰象征秦汉与罗马帝国运权统治的风格,历久弥新。当正在崛起的新中国,面临有“新罗马”之誉的美帝国,传统作风犹自可见于当今世局。今天的中国人,应如何理解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作者简介: 欧阳莹之(SunnyY.Auyang),女,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科学学家。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惠普公司供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主要从事固态物理与科学哲学研究,特别是复杂系统理论研究,著有《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工程学:无尽的前沿》等。近年来转治文史,第一个成果就是《龙与鹰的帝国》(英文版TheDragonandtheEagle,已由M.E.Sharpe出版)。 目录: 导论:秦汉、罗马与中西历史演变分歧/1 上篇春秋战国与罗马共和 第一章民族江山/14 1.1古代文明/14 1.2并蓄兼容的益处/17 1.3中国的地形与民族/21 1.4东周列国与四夷/24 1.5意大利的地形与民族/29 1.6拉丁殖民与山戎/31 1.7战争、政策、民族熔炉/35 第二章建国立制/41 2.1铁、血、政治、思想/41 2.2工技与经济/46 2.3传统与社会/52 2.4罗马的阶层斗争/56导论:秦汉、罗马与中西历史演变分歧/1上篇春秋战国与罗马共和第一章民族江山/141.1古代文明/141.2并蓄兼容的益处/171.3中国的地形与民族/211.4东周列国与四夷/241.5意大利的地形与民族/291.6拉丁殖民与山戎/311.7战争、政策、民族熔炉/35第二章建国立制/412.1铁、血、政治、思想/412.2工技与经济/462.3传统与社会 /522.4罗马的阶层斗争 /562.5扩张的副作用 /592.6罗马共和国有多民主?/632.7周代宗法封建/692.8社会剧变、百家争鸣 /762.9人治与法治/802.10从贵族统治到中央集权 /972.11奴隶与自由/102第三章征伐兼并/1173.1边陲势力伺机而动/1173.2秦与六国合纵连横/1203.3从均势到统一/1253.4罗马争雄迦太基/1283.5标榜自由的帝国主义/1393.6义战与圣战/1433.7战国与战士之国/1493.8战事与军纪/154第四章初建太平/1674.1帝国内乱/1674.2共和式微/1714.3鸷鹰自残/1754.4秦朝兴亡 /1814.5亢龙有悔/1864.6断裂与延续 /202下篇秦汉皇朝与罗马帝国第五章国运历程/2165.1偃兵生息/2165.2共和外衣下的专制/2215.3靖世的军国主义/2265.4罗马内乱复平/2315.5汉初复古分封/2345.6儒术独专/2375.7东汉的文德/2515.8史学的有色眼镜/256第六章集权政制/2696.1皇朝帝国的特色/2696.2君与民/2726.3皇帝与皇位/2786.4政府与精英/2836.5内朝与外廷/2896.6地方行政/2936.7政府规模/2986.8经济税收/3026.9法律秩序/306第七章外交策略/3327.1欧亚大陆的形势/3327.2中国的羁縻勿绝/3397.3东汉闭关自守/3457.4罗马的无限帝国/3507.5罗马色厉内荏/3557.6帝国策略/3597.7霸权手腕/3637.8边陲防卫/370第八章帝国衰亡/3848.1夕阳无限好/3848.2蛮人与胡羌 /3908.3社会分化 /3968.4政治腐败 /4018.5内部分裂 /4068.6汉末割据 /4128.7匈奴的报复 /4168.8匈人的来临 /4198.9罗马末日 /4238.10薪尽火传 /430附录一?罗马与汉朝的彼此认识/442附录二?丝路通商 /446附录三?秦长城的工程/451附录四?参考地图/456年表一?东西世界大事/474年表二?中国大事/476年表三?罗马大事/480年表四?秦汉西晋/484年表五?罗马皇帝/485参考资料/488索引/527前言推荐序:知识的盛宴 ——《龙与鹰的帝国》介绍 中华书局送来欧阳莹之女士大作《龙与鹰的帝国》,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却在专业以外,撰述了这一本中国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作品。拜读原著,从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看,既佩服,又惭愧。此处是可佩服处:以不是历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却能处理文化史的问题,如此周全,也如此有见解。惭愧者:在许多中国历史学者中,对欧洲历史能有如此程度理解的,实在不多。 欧亚两洲,古代这两大帝国,时代相当,在历史上重要性也相当,作者将它们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管理制度和组织,各方各面,缕述如数家珍。作者不仅作推荐序:知识的盛宴——《龙与鹰的帝国》介绍中华书局送来欧阳莹之女士大作《龙与鹰的帝国》,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却在专业以外,撰述了这一本中国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作品。拜读原著,从一个历史学者的立场看,既佩服,又惭愧。此处是可佩服处:以不是历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却能处理文化史的问题,如此周全,也如此有见解。惭愧者:在许多中国历史学者中,对欧洲历史能有如此程度理解的,实在不多。欧亚两洲,古代这两大帝国,时代相当,在历史上重要性也相当,作者将它们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结构、管理制度和组织,各方各面,缕述如数家珍。作者不仅作文化的比较,也有专章,介绍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关系,与彼此认知的程度。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此书乃是知识的盛宴,中西餐点同时并进,而且中餐西吃,西餐中吃,两个角度都有适当的交代。作者在行文之际,毋宁常常接触到:何以这两大帝国有如此的发展?后来又如何走了不同的方向?我想,她会关心:为什么后来的中国,一直是“中国”?而罗马,却变成欧洲的列国?此处,我以为“中国”长期保持为“中国”,虽然经历了南北朝的外族入侵,和后来辽、金、元、清,不同时代的外族统治,但“中国”并没有分裂,而“中国”的本部,接受许多外来影响,还是以“中国”的本色,长期存在。我想这个课题的理解,可能应当从秦汉以后,中国始终以“编户齐民”,作为国族结构的基础来看。中国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贵族,然而,没有像欧洲历史上,长期实行封建制度,延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罗马帝国幅员广阔,吞并了许多不同地区的国族。在帝国体制之下,各个不同的属地,和罗马的本部,都有各自特定的关系,以界定其在帝国的地位;而且,各省之中,有些隶属于皇帝,有些隶属于元老院。这一现象,乃是因为罗马帝国的扩张,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罗马军团的司令官,和各省当地原来的统治阶层,是驻防者和监督属地的主从关系。罗马从来没有过,中国秦汉以后,那种中央和地方郡县之间,形态一致的行政体系。中国的扩张,不是没有军事征服,更多的却是移民的扩散,缓慢、逐渐、慢慢地从核心,渗透到一层层的边区,然后充满了全部的疆域。这种长期而缓慢的大规模移民扩散,带去的不只是制度,更多的是文化与认同。而且,早期边陲,可能转变成新的核心,而核心地区,因为经常地移转,最后凝聚为中国共同体内,最大的一个核体,足以维系中国为一体。罗马也接受许多外来的族群,他们一批一批,或者渗透,或者征服,充满了整个欧洲。这些新来后到的族群,虽然加入了先以地中海为中心,后来又以基督教为文化载体的欧洲,他们却还是或多、或少保存了自己的族群认同。本来是欧洲共同语文的拉丁语,在十七世纪,民族国家体制出现后,不再通行,各地又恢复使用原有语文,曾经统一于罗马的欧洲,不得不离散为列国体制,许多政治、文化共同体共存。在此,我向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她能够不受专业的约束,以通达的眼光,提供读者们,如此有用的一部好书。我真是盼望哪一天,任何行业里都出现如此高手,将本行学习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用在本行以外,作为副业。那才是通才教育的上乘境界。许倬云序于匹兹堡2015.3.24精彩书摘导论:秦汉、罗马与中西历史演变分歧公元前202年,文明世界的东西两端,各自发生一场划时代的大战。在非洲北沿的匝马,罗马败其夙敌迦太基,清除建立大帝国的障碍。在黄河南面的垓下,汉败楚,结束秦末群雄逐鹿,奠立一个规模历时、功绩文化都媲美罗马帝国的皇朝。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相似之处,吸引了不少世界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近年更有不少论文加以比较,但此前未见专书。有学者形容东西两个世界性大帝国的历史为“一大凑集”。其实它们虽然走势靠近,但离聚会仍差甚远。不同社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可能采取类似的对策。然则世上深固传统纷纭、时局变幻不测,无法产生一个适应所有国度的万能楷模。在一个环境中功勋彪炳的思想制度,在另一环境下可能徒然无效。因此,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相似中有不少深刻的差别。它们运权统治的风格,可各自称为龙式、鹰式。分析龙与鹰的特色,评较它们的异同,是本书的主旨。帝国的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黯然,但自从美国带领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以来,东山再起。中国崛起,经济全球化,国际风云变色,更激发人们深思。过去10余年,新书源源,研究强大霸道的帝国政体。学者有的说它稳定世局、能长期奏效,有的说它旨在剥削、不能持久,但都认识到帝国有异于小国,不止在量,而且在质。小国寡民,同文同种,容易获得内政和谐。可是它与邻国的分歧争执,也容易升级至兵戎相见。大帝国兼并诸小国,容纳多种民族,化解或抑压它们之间的冲突,收和平建树之益。然则升平殊不简单。帝国地广人众,民情复杂,种族摩擦,不易统治。古代缺乏现代的通讯和运输科技,要凝聚辽阔的疆域,更是困难。帝国罕有。一位美国学者说:“统计下来,历史上出现了不过七十个帝国。假如《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可信,据我数,美国是史上第六十八个。(共产中国是第六十九个,有人会称欧盟为第七十个帝国)。”67个以往帝国中,不少或祚运短暂,或领土有限,或有过无功。能雄踞宏阔领域、维持长期繁荣、堪称世界性大帝国者,只得10来个。在这杰出的短名单中,差不多同时的秦汉皇朝和罗马帝国名列前茅。它们全盛时期,各自囊括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稳固国内升平逾200年。前者夸一统天下,后者夸雄霸地球(imperiumorbisterrae)。两者皆认为自己的权柄来源超凡:一个称天命,另一个称神授(divinitusadjunctafortuna)。本书比较东西方大一统秩序的成形年代,以探讨龙和鹰的政治特色。为了溯源,它遍阅皇朝、帝国的兴衰史:从公元前771年秦立国,说到316年东晋南渡、华北沦陷于源自北方草原的胡人;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于来自北疆的蛮人。两个千年帝国史一样,各自分作两段,前段兴起,后段盛衰,历时相若。隔开两个阶段的是个20来年的过渡期。前221年秦始皇终结数百年征伐不休的春秋战国时代,奠立统一的中国。秦朝祚短,它亡后中国备受内战蹂躏,直至前202年垓下战后,高祖建立稳定的汉朝。类似的惨烈内讧,从扩张到太平,100多年后在西方上演。恺撒把罗马数世纪的征战带上巅峰,随即于前48年把矛头转向共和国,实行独裁。他遇刺后,罗马贵族的内战加剧,直至前31年亚克兴之战,赢家奥古斯都奠定罗马帝国。残酷的内战是罗马共和国的丧钟、皇朝中国的分娩阵痛。它们显露共和国坚韧,足以抗拒恺撒的枭雄天才;秦设建的郡县政体生机勃勃,挺过封建贵族的猛烈反动。本书并列叙述双方故事,旨在提供历史背景,以辅助主要任务:分析中西的政治特色,评较它们的长处缺点,免我们堕入牵强附会之弊。皇朝、帝国颇为相似,二者的经济都是以农为本、以田地为主要财产,但货币相当流通。它们的社会一样保守、崇尚权威、等级森严,以父权家庭为基本单位。它们的政府都是中央集权,皇帝下辖郡县或行省。然而,在这一般的情景上,分殊显然可见。帝国逞强,但并非所有强国都作风雷同。异样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政治精英的观念,影响甚大。一个帝国的独特政治风格部分源自其决策者的世界观:他们用什么标准衡量价值,靠什么概念鉴定利害;怎样在资料不足的情形下判断形势,随机应变;如何把有限的国力资源分配给无限的内政外交需求;引什么理由解释他们的取舍。左右人们思想倾向的世界观,部分体现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上。它就像是个“意识基因”,小节时常改变以适应环境,但大体世代遗传,根深蒂固,演化缓慢,源远流长。历史渊源掣肘社会结构,一如童年经验塑造成人的品质。皇朝、帝国并非骤然突现。中西漫长而迥异的崛起过程,在龙与鹰的性格上痕迹历然,至今依稀可见。本书的故事开始时,是罗马转为帝国或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约500年。其时罗马和春秋列国的规模皆不过一城及其周围。然而在政治组织和经济发展方面,它们之间的差距巨大,不下19世纪的西方和中国。中国犹在青铜时代。春秋的诸侯贵族掌权,家国一体,有刑无法,养尊处优,礼不下庶民。地中海一带早已经历技术革命,进入铁器时代。劳动人民掌握了价廉效高的生产工具、战争武器,权势大涨,以身为奉公守法的城邦公民为荣。古代中西并无交通,但把罗马共和国到帝国和战国到汉初500年的历史并列同观,可见一出中国迎头赶上的好戏。罗马共和国成立时,其经济基础是自耕小农,军事主力是农民兼任的步兵。拥有自己耕地的农民珍爱私有地产,认为保护私产权是国家最大职责之一。罗马人珍惜家庭,但他们的政治制度清晰地区分家与国;贵胄子弟必须竞选得胜才能任官。广场、法院、元老院等公共场合让贵族平民各派人士争辩洽商。虽然社会等级森严,但是上下尊卑都敬奉法律,因为它象征和维护公共的国家,更帮助各方达成协议。合情理的政治经验培养公德,加上服兵役的贡献和有效率的政治组织,罗马平民在200年的持久斗争中发明了不少自由概念,为自己争取到不少政治权利。无血革命产生一个半民主的共和国政体:贵族的元老院掌大权,但受公民大会选举和立法的节制。共和国政体领导罗马扩张成为一个庞大帝国。它借以稳定内政的权力制衡成为一个灵感泉源,滋养现代政治学。美国宪法的构想,便受它影响。秦立国时正值周平王东迁。春秋列国的经济组织是井田共耕,军事主力是贵族垄断的战车。诸侯数百,口头上尊周王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各自军政独立。诸侯国实行宗法封建,官卿世袭,国与国君的宗室家庭混沌未分。血缘亲情维持贵贱尊卑,不涉公德观念。封建贵族控制政府和井田,尚未区分政治主权和土地拥有权,以诗书礼乐维系统治阶层的内部和谐,刑罚庶民但没有规范用刑的法律。青铜时代末年,封建政体崩坏声中,诞生了一个崇尚先王之道的没落贵族,即孔子。他把王官之学推广到平民之间,并加强其私德基础。家庭伦理即是政治纲纪、统治者的个人德行足以平治天下等宗法封建时代的人治意念,凝固在儒家经典中,成为历代皇朝的主导思想。秦统一中国前200年间,史称战国时期,中国逐渐进入铁器时代。生产效率高扬,家庭小农有信心独立过活,毋须共耕。社会剧变,列国竞争,激发无穷思想活力,诸子百家争鸣。创新务实的政治家在各国变法,领导发展经济、富国强兵。这些法家人物明颁法例,提倡法律下人人平等,一面教导人民奉公守法、培养公德,一面把国与国君的家分开,裁抑世袭,营建以功能定职位的制度。国家确认私有地产权,有系统地划地授田给家庭农户,并要他们缴税和服兵役。平民步兵取代贵族战车,称雄沙场。新兴的农民战士类似罗马共和国的公民,不过中国的王侯用土地和经济利益笼络人民,罗马贵族则用投票权和政治利益。法家创建的科层式行政机构有效地发动小农经济的生产力,逐步削弱封建贵族,集权于君主。凭这法治政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更废封建、设郡县。其行政的理性效率,会叫奥古斯都眼红。兴建帝国少不了军功,但打赢仗并非大功告成。从击败敌人到建立能统治旧敌的稳固政权,这是个艰难危险的过程,曾经摧毁了不少刹时灿烂的帝国。亚历山大的辉煌战功,便转头成空。罗马帝国和秦汉皇朝挺过残酷的内战,赢得长治久安,但亦不免损伤。政府必须获得政治精英的合作才能顺利统治。为了拉拢满足权贵阶层,罗马帝国牺牲了共和国的民主,中国皇朝牺牲了新萌芽的法治。一个深邃的弱点,从此忧患鹰与龙。有现代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成功,源于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缺乏公民概念的中国有所不及。本书指出公民概念只在侵略扩张期间奏效。自备戎装的农民战士踊跃于公民大会,为自己争取权利。赫赫太平的罗马帝国剥夺了公民的所有政治权,法许的社会权利亦渐消损。后期像农奴般的贫穷罗马公民,比中国的臣民更缺实际的尊严和自由。罗马帝国取缔民主选举,但保持共和国的三大权力基柱:军、财、法。即使长期和平,帝国亦一直置强大的专业常备军,主旨在保护皇权。庞大的军费促进商业经济,一如现代西方的军队和工商勾结互利。罗马一贯以财富区分公民。共和国时,一个公民的投票权与他的资产成正比,富人投的票比穷人投的票重要得多;最有钱的公民才有资格竞选政府职位。罗马帝国大幅提高资产标准;非极大地主,不能出任元老、帝国官员或兵团将领。行省各地,土豪巨富盘踞大小城政会,受皇帝庇护,为皇帝向土著收税。团结天下地主!这是共和国传授给帝国的成功秘诀。罗马法律排难解纷,积聚数百年经验,递建复杂的绝对私有财产权,凝固富有的统治阶层。军国主义和法律支撑的富豪统治,在整个罗马历史中始终稳立。控制兵团和富豪贵族,使它们合作但彼此牵制、不密谋造翻,是皇帝最吃力的工作。一旦制衡失效,帝国即日暮途穷。秦朝法治,坚持法律公平,立规则监督官员秉公办事,触犯贵族任高位但不必负责任的旧有权益,引致统治精英强烈反抗。儒家君君臣臣,系国政于个人品德、亲戚关系的人治理想,有利专制皇朝的整个统治阶层。缙绅之儒承继古代王官之学,诸子中最为尊贵。由于迂阔,时局艰难时不得重用。汉朝鼎盛,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盘踞政府,一意复古,拘国为家,贬法为刑;繁文缛礼,粉饰太平;排挤实用知识,崇尚皓首穷经;逐渐演化为仗经典学问出仕、因官致富的文化贵族。儒家士大夫是皇朝中国的招牌特色之一,也是世界史上最悠久的政治权益集团之一。他们之能维持统治,实靠中国的另一基柱。法家设计的君主集权科层机构挺过秦末内乱、汉初分封,成为政府体制的结构骨架。不过儒家士大夫上台后,改变了它的运作风气,以人情关系掩盖了理性规律。法骨儒气,难怪西方人觉得中国有双重性格。着眼秦朝的法治制度创建,一位学者加重语气说,“研究古代国家的兴起,我们大有理由注意中国多于希腊罗马,因为只有中国创立了一个现代式的国家”。着眼历代皇朝的行政作风,另一位学者发现其国家观念薄弱:“中国其实是个文明,假装做个国家。”据社会学,权势有三种泉源:政治、经济、思想意识;政治泉源又可分为军力和行政组织。任何政府,缺一不可。然则鹰式权威偏重结合军事和经济,比较刚强;龙式权威偏重行政和教条,比较温柔。两种统治风格,分别成熟于罗马帝国或两汉皇朝的第二个世纪,日正中午时。它们怎样左右内政外交,在种种环境下孰优孰劣,是本书下篇的题目。皇朝、帝国皆知道强权固不可少,但光凭强权不足以统治。吏治清明、民生富庶外,成功的统治者还得控制民心、操纵舆论,以道德支撑强权,教人民以服从为义务。不同的宣传内容显示独特的风格价值。仁义说教充斥儒臣奏章,铁腕豪情洋溢罗马赞颂。然而华言高论不能抵偿皇朝、帝国的牺牲品。皇朝中国沿用法家制度,却猛加诋毁以维护儒家权益。士大夫的虚伪教条阻碍理性改革,使政治思想无从发展。奥古斯都颠覆了共和国,却保留了它的门面以掩饰自己的专制。这伪装延长皇帝和贵族争权,多次引致继位危机。升平日久,特权扎根,腐败滋生。统治精英分化为派系朋党,纷争营私。皇朝、帝国的弱点坐大。法治公德阙如,满口清天下的东汉名士摇身变为祸国殃民的军阀;公共精神丧尽,罗马公民袖手旁观蛮人入侵,不肯捍卫帝国。终于,一度称雄东西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皆沦陷于蕞尔小敌。它们的抵抗力被严重的体内癌症消磨殆尽,不敌外来的小风寒。龙与鹰的特性或可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皇朝、帝国衰亡后,中西的历史演变分歧。统治精英凌空蹈虚、迂执苟且、只顾小圈子情谊的倾向,数次使皇朝中国故步自封、停滞分裂。然而内乱或外侵中,无情战火烧毁积弊,激发踏实精神。自然的亲情、坚韧的政治制度、顽固的政治精英,犹如蔓延的根茎,使饱受摧残的竹林重生。士大夫凭借维护皇权和自己权益的诠经心态、道德口号,用些新名词改头换面,可以迎合新主子,即使亡国后的异族主子亦可以适应。中国自我愈合、重振雄风,在龙的漫长历史上,屡试不爽。罗马帝国却一蹶不振。它的政治势力部分基于契合强大的经济阶级,但地主阶级的利益一定为地域所拘。一个靠团结地主的辽阔帝国可能一时侥幸,难以重演。然而鹰会再飞。罗马的无穷进取精神就像一颗橡树子,可以移种。久后它会选择更肥沃的土地抽芽茁长,结合一个更强大的阶级,即资本家。罗马人凭借健全共和国的理性思维、切实详辩,也可发展别的法律和制度,以统筹更复杂的新世界。皇朝中国到1911年彻底结束,但它的特征有些仍可见于今天的新中国。罗马是西方的模范帝国,影响深远,今天的美帝国也常被称为“新罗马”。由于它们的遗产丰富,古中国和古罗马的历史今天尚有现实意义。唐太宗说他常保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历史,才可以不加伤害而教导我们,帮助我们判断什么行径适合什么情况”,普里卜斯解释;这位前2世纪的希腊政治家,也是第一部罗马史的作者。远古的史鉴可能模糊,然而龙与鹰的形象并列,或可有助明白21世纪的国际世局。上述两种政治风格的轮廓,将会由详细资料充实。本书为不熟悉中国或罗马历史的读者而写,因此兼顾叙述和解释评论。每一章包含三个长短相若的部分。一部分叙述中国史,一部分叙述罗马史,常互相参照。它们交代人物事件、来龙去脉,提供历史背景,以资第三部分所载的评论比较;实际行动比空论宣传更能表达性格。分析历史动力、探索成败因由,则留在第三部分。叙事多依时间先后安排,评较则因主题组织撰写。我竭力防范双重标准,设立合理的基线以资比较,弥合中西言语和概念上的鸿沟。有时双方的专家自说自话,互相误解,因为大家虽然用同一字眼,但意义各自不同。为了避免这陷阱,许多主题开始就把有关字语在本书中代表的概念解释清楚。这普遍性的解释作为基线,落实在中国和罗马的个别实例,即显示例子的异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例子的细节,综合成一个可加评论的广泛主题。譬如,军队组织、兵役期限、战争频度、军民伤亡、精英舆论以及所谓“枪或牛油”的政策取舍,种种细节的比较皆显示罗马黩武甚于秦国。这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同样长期战事所造就的政府,在罗马是军事独裁,在中国却是文治专制。这是龙与鹰一方面的差异。请注意,这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说罗马比秦国黩武,并不意味秦尚和平。本书所有的比较,都只在多与少,不在有或无;只在灰色深浅,不在黑或白。中国和罗马的权谋手段一般灵活,从杀伐到宣传,无所不用。它们风格各别,在偏重不同的手段而已。秦汉和罗马史学各有悠长传统,多种解释。东方、西方、古代、现代、超现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马列主义、修正主义,众议纷纭,而且时相矛盾,争辩不休。本书驳斥某些样板解释,如秦亡原因、罗马外政。当然,我的看法也大可质疑。我尽量提供有学术水平的答辩,但本书限于篇幅,只能从简。问题太多,书页太少。本书旨在宏观,只望激引对重要问题的思索,不敢奢望圆满的答案。此书乃是知识的盛宴;我向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她能够不受专业的约束,以通达的眼光,提供读者们,如此有用的一部好书。——历史学家许倬云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打破常规边界的新历史作品,欧阳莹之教授对古代大帝国的比较分析,回应了这个挑战,令人印象深刻。——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沙伊德尔 即便是古罗马与中国历史方面的新手,也会喜欢这种清晰、迷人和明智的讲述。——密苏里大学副教授劳伦斯·奥卡穆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