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评论》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史学会推动和支持下,联合山东省历史学会,于2014年初创办的历史类学术连续出版物,由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海鹏为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为编委,每年6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本刊特稿”、“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海外新汉学家”、“史家与问题”、“研究与观察”、“图志”、“新书评介”、“史学前沿”等栏目,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引导,关注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中国历史评论》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史学会推动和支持下,联合山东省历史学会,于2014年初创办的历史类学术连续出版物,由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海鹏为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为编委,每年6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本刊特稿”、“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海外新汉学家”、“史家与问题”、“研究与观察”、“图志”、“新书评介”、“史学前沿”等栏目,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引导,关注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主编王育济,1957年生,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级教学名师。 目录: 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习近平/1 【独家专访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芬]玛丽亚塔·希耶塔拉、王育济/2 推动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繁荣发展——访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曲爱国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16 【中外学者谈习近平致史学大会贺信一】 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办好《中国历史评论》…………………………………张海鹏、张荣《中国历史评论》第十一辑 目录: 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习近平/1 【独家专访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芬]玛丽亚塔·希耶塔拉、王育济/2 推动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繁荣发展——访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曲爱国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16 【中外学者谈习近平致史学大会贺信一】 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办好《中国历史评论》…………………………………张海鹏、张 荣/24 贯彻贺信精神推动学科建设…………………………………………………李守信、张 荣/26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史学会/28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法]罗伯特·弗兰克/31 不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我们就无法书写历史…………[法]塞尔日·格鲁津斯基/36 如何认识和实践“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赵兴胜/40 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高中华/47 从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谈历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闫国疆/51 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借鉴意义…………………………………………………………彭 波/55 【开幕式演讲选登·自然与人类的历史】 罗马世界的帝国主义、经济及生态………………………………[意]安德里亚·贾尔迪纳/58 自然和历史:一种非洲本土世界的建构…………………………………[塞]马马杜·法勒/63 寻家之旅:人与自然的生态联姻………………………………………………………夏明方/7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济南大会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张海鹏/79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讨论集成……………………………………………齐 鸽整理/82 寻找近代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动力……………………………………………万 明等/83 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全球人类交往网络的形成………………[瑞士]MichaelSpeidel等/86 跨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意]GuidoAbbattista等/92 全球化对20世纪初中国的影响……………………………[法]PierreSingaravlou等/96 【书写情感的历史】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王晴佳/105 “书写情感的历史”主题讨论集成………………………………………………周凤竹整理/108 情感、资本主义和市场…………………………………………[法]LaurenceFontaine等/109 情感和“他者”的塑造…………………………………………………[英]AndreaNoble等/114 身体和空间中的情感……………………………………………[西]FabrizioTitone等/120 书写情感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芬]TuomasTepora等/125 【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联系】 “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主题讨论集成……………………………王超群整理/130 大西洋革命………………………………………………………………澳]PeterMcPhee等/130 20世纪俄国和东欧的革命……………………………………[俄]VictoriaZhuravleva等/135 近代非洲和中东的革命……………………………………………[加]JoannaDeGroot等/141 近代东亚的革命……………………………………………………………[韩]ParkHun等/145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 关于“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王育济/152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主题讨论集成………………………………………倪慧丽整理/155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美]AdamJKosto等/155 数字技术如何在历史学研究中应用…………………………………[美]KathrynSklar等/601 对历史学研究中的具体数据库的介绍……………………………[新]AadreaNanetti等/164 历史学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前景…………………………………[俄]AllaKovalovat等/171 全球范围内推动数字化的历史………………………………………[意]SergeNoiret等/174 【史学大会与山东文化】 璞玉初开:山东博物馆所藏甲骨文的来源与价值…………………………………杨秋雨/177 历史的城缘:鲍德威与济南…………………………………………………………何昭旭/184 山东的世界意义…………………………………………………《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191 【中外学者论史学大会一】 罗伯特·弗兰克论大会………………………………………………[法]罗伯特·弗兰克/203 张海鹏论大会…………………………………………………………………………张海鹏/210 张荣论大会……………………………………………………………………………张 荣/221 郑群谈《中国历史评论》与史学大会……………………………………郑 群/王少辉整理234 【参会青年学生来信选登一】 打破史学欧洲中心论,树立中华复兴史学观………………………………………袁 博/247 参与史学大会有感……………………………………………………………………刘晨曦/251 大历史中的小历史……………………………………………………………………李昊健/253前言一、《中国历史评论》由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筹备基金、韩连琪学术基金、王仲荦学术基金、东方历史文化基金等提供经费支持,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每年六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山东大学。 二、《中国历史评论》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新研究新观察、图志、史学新著新译、海外译稿等栏目。 三、《中国历史评论》除秉持一般学术通则外,另有以下五点特别说明: 1.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导引,关注主流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关注主流史学观点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2.偏重中国史、外国史,或古代史、当代史等不同专业中彼此互为兴趣的话题,关注此类话题中的主流观点与权威论述。一、《中国历史评论》由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筹备基金、韩连琪学术基金、王仲荦学术基金、东方历史文化基金等提供经费支持,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每年六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山东大学。 二、《中国历史评论》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新研究新观察、图志、史学新著新译、海外译稿等栏目。 三、《中国历史评论》除秉持一般学术通则外,另有以下五点特别说明: 1.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导引,关注主流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关注主流史学观点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2.偏重中国史、外国史,或古代史、当代史等不同专业中彼此互为兴趣的话题,关注此类话题中的主流观点与权威论述。 3.原创、转载与观点集成并重。其中,重要话题的学术观点集成,是一种较新的学术体裁,可集中反映史学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度。 4.尊重作者的行文风格与注释习惯,篇幅则服从作者的整体构思,长文可至四五万字。 5.尤为重视学术短论,除推崇读史札记等传统短论外,亦特别关注课堂、会议、各类即席发言,以及各种课题设计中的精粹观点。 本次大会有“八项纪录”: 第一,规格高。大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致贺信,贺信中对大会怎么开,今后怎么做研究等细节都有谈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讲述了对大会和对历史学研究的期待。国家领导人对会议的密集关注,是以往很少见的。 第二,人数多。本次大会注册参会学者2684余人,国别90个以上,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第三,前沿议题,聚焦中国。本次大会设置四个主题,其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历史学中的数字化转向”均是首次提出的“前沿议题”。开幕首日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展开全天讨论,这是大会首次聚焦“中国议题”。 第四,中国学者高“出镜率”。根据会议手册,整个大会由175场会议组成,创历届之最。其中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议人的中国学者逾70人,论文涉及中国的超过90篇,中国学者高“出镜率”创历届之最。 第五,多会并举。征得国际历史学会的同意,此次会议有两场平行会议、六个卫星会议,开大会历史先河。 第六,志愿者服务高效。从接送站、食宿行到会议通知,大会各环节都可方便地找到熟练使用中英双语的青年志愿者提供帮助。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大会有76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500名是山东各高校学生。曾多次出国参会的张海鹏回忆起自己曾在外遭遇的困难并指出,外国学者中大多数人不会汉语、第一次来到中国,志愿者的帮助对他们是真正需要的。 第七,舆论公众关注广。国际史学大会虽有“史学界奥林匹克”美誉,但往届会议仅在学术刊物上被报道和关注,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此次会议做到了让历史研究走近大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动了公众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兴趣。 第八,节俭宽松办会。此次会议筹办前期即得到山东省政府和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政府支持表明了其重视学术研究、量力而行创造宽松研究环境的态度。 王教授,我再强调一遍,您的说法是对的,与我读到这封信的感觉是一样的。习主席的确超越了一般政治家对历史的理解,他对历史学的确有着很深邃的思考。他不但强调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准确的阐述了历史学的功能,甚至他还用“时间”与“空间”很巧妙、很智慧地定义了“历史”(WorldChange,TimeFly,即习主席贺信中所引用唐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张海鹏会长和其他中国历史学家一样,当我听到一位政治家,一位有着崇高影响力的大国领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句话时,也是分外高兴。但西方的政治家,包括历史学家可能还没有把历史学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他们也不一定都认同“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历史学虽然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但与其他具体学科的确不同。无论文学、艺术、法律、经济等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必须了解自己研究对象的历史。这就是历史学为什么是一切学科中的关键学科。
|